逄淼 趙樹源 李佳樂
【摘 要】目的:觀察中藥灌腸配以優質護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治療的78例性潰瘍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38例,治療組采用中藥灌腸,對照組采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嘧啶4g,蒙脫石散3g,加生理鹽水200ml,兩組患者均4周為1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71.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優于單純西醫治療組,操作簡單,方便價廉,無明顯副作用,有利于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中藥灌腸;護理
【中圖分類號】R9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多有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伴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這種疾病與免疫、遺傳、感染、環境因素以及精神刺激等多種因素有關,由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所以治療比較棘手[1]。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我院消化內科對7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配以優質的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38例,年齡23~55歲,平均(35.95±7.21)歲,病程5~60個月,治療組40例,年齡21~53歲,平均(36.81±7.76),病程6~80個月,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等。全部病例均做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排除腸道其他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生理鹽水200 ml加水楊酸偶氮磺胺嘧啶4 g,蒙脫石散3 g,1次/d,保留灌腸。治療組采用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組成:大黃炭10 g白頭翁15 g敗醬草15 g白芍30 g炙甘草6 g黃柏10 g地榆炭12 g煎取200 ml,晾至溫度為38~40℃時加入錫類散2 g混勻,倒入一次性灌腸袋中,1次/d保留灌腸。灌腸宜每晚睡前進行,灌腸前排空大便,保留時間不少于2 h,治療1次/d,15 d為一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痊愈:癥狀消失,鏡檢示腸黏膜正常;好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鏡檢示腸黏膜充血水腫或潰瘍情況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前后癥情無變化或加重。
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71.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觀察指導與護理
3.1 觀察指導 中藥保留灌腸是將中藥直接滴入直腸的一種治療方法。利用藥物直達腸道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但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不配合或方法不正確、操作時動作粗暴、藥液溫度不適宜、滴入后保留時間過短等效果就會降低,另外,保留灌腸治療的每個環節都要耐心細致,充分做好灌腸前的準備工作,掌握正確的灌腸方法,是保證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長短的關鍵。為了保證療效,以上患者均經過正規操作及正確用藥,藥液保留多在4 h以上。
3.2 護理
3.2.1 心理護理 灌腸前耐心做好解釋工作,詳細向患者介紹灌腸的目的、操作過程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及灌腸后的療效。重視患者灌腸后的主觀感覺,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介紹中藥灌腸治療的良好療效及不良反應較少等優點,以增加患者對中藥灌腸治療的依從性及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3.2.2 飲食護理 飲食宜忌對疾病的恢復很重要。患者用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飲食應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為主,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及飲食習慣,戒煙、戒酒,注意休息、調節情志,避免緊張、焦慮、抑郁[2],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3.2.3 疼痛的護理 腹痛時指導患者采取分散注意力、放松技術等方法緩解疼痛,疼痛較甚者囑臥床休息。注意觀察疼痛的性質、程度,必要時中藥熱敷局部,針灸取足三里、合谷、三陰交等穴位,也可予耳穴貼壓止痛。
3.2.4 用藥的護理 首先煎藥前泡藥時間要大于30 min,然后用小火慢煎30 min后取汁200 ml,晾至溫度在38~40℃時,倒入灌腸袋中。灌腸時搖高床尾使臀部抬高,藥液由于重力的原因,流向結腸更高位,減輕肛門的墜脹感,同時灌注速度應緩慢,減輕對腸壁的物理刺激,并在灌注過程中與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目前病因未明,多與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精神因素等相關,目前現代醫學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常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嘧啶口服或灌腸,及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病情嚴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可手術治療,但因藥物不良反應明顯,療效不令人滿意等原因,使更多的患者更加青睞中醫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屬“痢疾”、“腸風”、“久痢”等范疇,與感受時邪及飲食不節有關,病變部位在大腸。其病因為濕熱疫毒寒濕之邪蘊結大腸,與氣血相搏,腸道傳導生司,脂絡受傷,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發為本病。我們在臨床中常采用自擬潰結湯保留灌腸治療該病,方中大黃炭、地榆炭涼血、止血;白頭翁、敗醬草、黃柏清熱利濕排膿;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錫類散化腐生肌。全方共奏清熱涼血、利濕排膿、止血生肌之功效。通過中藥保留灌腸,藥物能直接作用于病灶,通過結腸黏膜吸收,能更好地發揮藥效,且保留灌腸藥物不經過胃與小腸,避免了胃酸、消化酶等對藥物的影響[3],觀察表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且遠期療效方面亦明顯優于對照組,可見運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同時加強患者疼痛的護理與飲食指導,輔以一定的心理護理,能明顯提高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有效率,且費用低廉,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李雪媛.藥物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3,5(5):562.
馬桂平,郭洪昆.潰瘍性結腸炎的灌腸治療.中外醫學研究,2011,9(7):96.
李勁亮,朱國曙,張閩光.中西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2例.福建中醫藥,2010,4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