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艷

【摘 要】目的:探討醫院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對比2017年本院未開展實施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期間與2018年本院開展實施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期間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和護理質量評分。結果:實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0%,實施前院內感染發生率為30%,實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的無菌區管理評分為(95.7±3.67)分、環境管理評分為(96.59±2.69)分、安全管理評分為(98.32±1.95)分以及物品管理評分為(94.6±2.85)分,均明顯高于實施前的(83.6±1.57)分、(88.3±1.75)分、(82.48±4.68)分及(85.9±3.89)分,兩組比較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有利于降低感染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水平,適于在臨床領域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供應室; 護理質量控制; 院內感染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作為醫院組成重要部分之一,醫院消毒供應室主要管理、回收、清洗醫用設備、包裝無菌藥物、消毒醫用設備、發放醫院敷料與無菌藥物等,醫院護理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醫院消毒供應室的管理質量提升,該部門不單單影響者臨床護理質量,還影響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提升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醫院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作用,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收治的60例患者,根據患者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等。
納入標準:均獲得所有患者同意,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無嚴重性心肺腎合并疾病等。
排除標準:非住院患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對照組中男性為16例,女性為14例;年齡為29~67歲,平均年齡為(31.85±1.35)歲。
觀察中男性為17例,女性為13例;年齡為31~69歲,平均年齡為(32.97±1.12)歲;
組間差異檢驗值為P >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次探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組織審核批準。
1.2 方法
2017年實行常規供應室管理。2018例年加強護理質量控制,具體內容如下。
(1)科學合理的布局供應室
供應室的布局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供應室的護理質量,因此,必須準確把握供應室的結構,從而滿足各個科室的需求。在對供應室的建立過程中,除了要注意保證各個科室之間的連接性,還要建立一個方便提供各種醫療物品的專用通道。除此之外,還要保證室內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為護理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按照功能的不同合理劃分供應室,可以分為工作區和輔助區兩個區域,工作區主要負責各種醫療器材的清洗、包裝和消毒,輔助區主要負責工作人員的休息和衣物的更換[3]。
(2)消毒管理:
醫院消毒供應室的消毒工作必須全面做到對所有的醫用器材嚴格消毒,且必須將藥物與金屬器械分開擺放,不僅要在各個包間留出一些空隙,還要對滅菌物品的包裝嚴格控制;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對滅菌物品包裝時,不應包裝過于松或緊,應嚴格按照有關規章制度進行封包;正確掌握滅菌物品的使用方法。對滅菌的時間、溫度、壓力進行嚴格控制,并在滅菌的過程中嚴密觀察滅菌儀器變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則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處理,利于提升滅菌治療;對于抽樣檢查和生物檢查必須要求檢驗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檢測完畢,利于保證細菌樣品質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包裝滅菌物體時,需要放置在固定、相應的滅菌柜中,并且貼上標簽。
(3)加強質量檢測:
對于完成清洗的物品,質檢人員要重點檢查器械及物品內外部是否有殘存污漬及銹漬,一經發現應及時通報清洗。對于消毒的質量檢測則應注重檢測消毒的時間及溫度,同時重點檢查消毒的各個流程及操作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以此避免由于消毒不徹底引發的院內感染。對于滅菌環節的質量檢測方法主要有化學檢測法、生物檢測法以及物理檢測法等。化學檢測法主要針對滅菌包中的相關指標是否可以滿足滅菌要求,物理檢測主要關注的是滅菌過程中壓力、溫度以及時間等是否滿足要求,生物檢測所用到的技術為 PCD 檢測技術。
(4)品儲存管理:
擺放物品時應根據物品的特點、性質、使用頻率以及有關規章制度擺放和存儲在特定的位置中,并且對擺法區域做定時檢查,同時控制儲存區域的濕度、溫度空氣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2017年本院未開展實施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期間與2018年本院開展實施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期間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和護理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院內感染發生率用例(%) 表示,選擇 檢驗,兩組的無菌區管理評分、環境管理評分、安全管理評分、物品管理評分等計量資料用() 表示,行 t 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
實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 10%,實施前院內感染發生率為30%,實施后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實施后無菌區管理評分、環境管理評分、安全管理評分(以及物品管理評分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各項護理評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2。
3 討論
作為醫院內部各種無菌物品的提供單位,供應室主要負責醫療器材的消毒和供應,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徹底的消毒,實現無菌供應。供應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醫療的質量。因此,必須做好供應室的各項工作,全方面地提高供應室護理人員的水平,為確保供應質量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前提。
3.1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
高質量的護理水平是預防院內感染的前提。因此,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力度,相關部門負責人要定期開展專項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熟練的消毒知識,提高護理水平,增強預防院內感染的意識。
3.2 建立健全互相監督的體制機制
加強供應室與各個科室的密切溝通和聯系,從而推動供應室的工作能夠得以順利開展。加強護理質量的控制管理,可以更加規范供應室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大大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加強對供應室工作人員的培訓,可以提高其專業護理能力和水平,能夠更好地支持各個科室的工作。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0.0%,對照組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30.0%,實施后的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實施前(P < 0.05) ; 實施后的護理水平顯著高于實施后(P <0.05) 。
綜上所述,加強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可以大大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院內感染發生概率,值得在臨床領域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Zhao Baihong, Li Juan.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supply room to control nosocomial infection[J].China Health Industry, 2015, 12 (7): 103-104.
Meng Lihua, Yu Jing.Strengthening disinfection management in supply room to prevent nosocomial infection[J].Contemporary Nurses (Mid-term Journal), 2011, 18 (1): 154-156.
Li Yumei.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of nursing care in supply room on reducing nosocomial infection[J].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18, 10 (23): 179-180.
黃繼紅.質量控制在供應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1):110.
張應群,陳小軍,蘇文.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降低院內感染中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4):125-127.
谷彩霞,古麗米熱·吾拉木.護理質量控制在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7):239+243.
古麗扎爾·阿木提,巴哈古麗·托合提.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在預防院內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39):239+242.
段春蓮.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對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2):1686-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