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濤
【摘 要】目的:通過臨床檢測垂體瘤患者的內分泌激素水平,以此來探討其與垂體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2018年的50例垂體瘤患者,其中包含30例腫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另外20例患者切除部分腫瘤。為檢測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變化,在手術前和手術后1、3、7天空腹抽取腹靜脈血進行測定,并跟隨患者監測1年內的變化。結果全切組和未切組在手術后的血清泌乳素(PRL)和生長激素(GH)水平均有所下降,且全切組這兩種激素的下降水平均高于未全切組(P<0.05);術后甲狀腺素水平明顯低于手術前(P<0.05);手術有效率為90%,復發率為10.21%。時間越久,療效減弱,復發風險越大。術后血清泌乳素(PRL)和生長激素(GH)水平顯著增高,甲狀腺素(T3、T4)明顯降低(P<0.05)。結論:垂體瘤患者的高內分泌激素水平狀態可通過手術進行改善治療,且術后激素水平與手術的療效及預后明顯相關[1]。
【關鍵詞】內分泌激素水平;垂體瘤患者;手術;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1
垂體腺瘤是由垂體前葉、后葉及顱咽管上皮殘留形成的一組腫瘤。臨床顯著癥狀約占顱內腫瘤的10%。男性略多于女性,垂體腫瘤通常發生在年輕和成熟的人群中,經常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生殖功能、學習和工作能力。臨床表現包括激素分泌異常、垂體周圍組織腫瘤壓迫、垂體卒中等垂體前葉功能障礙。目前最有效的垂體瘤治療手段是進行手術摘除[2]。研究表明,機體內分泌的改變離不開垂體瘤的作用,因此,密切監測內分泌水平的變化,有利于對垂體瘤的發生做出判斷。在本研究中,主要采取監測進行了垂體瘤摘除術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變化的方法,并隨機跟隨訪問持續1年,總結內分泌激素水平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做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2018年的50例垂體瘤患者,其中包含30例腫瘤完全切除的患者,另外20例患者切除部分腫瘤,且所有患者均經過內分泌檢查、和CT、MRI以及術后病理確診。其中男女各25例;年齡27~59歲,平均年齡(43.1±3.5)歲;平均病程(3.21±2.5)年。Thapter病理分型:泌乳素瘤23例、生長激素瘤19例,無功能瘤73例;經蝶手術30例,經額手術摘除腺瘤18例。在本研究中排除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肝腎功能障礙者,因為所有患者術前均未接受放療等措施。總的來說,全切組和未全切組相比,年齡、性別、平均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在手術前和手術后1、3、7天,兩組患者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操作。以此來測定患者血清中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的變化。
1.3 療效與復發標準治愈 患者血清中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恢復正常,并且保持6個月不變,其他癥狀完全消除;好轉:患者血清中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有所下降且不低于50%,臨床癥有所恢復但不完全;無效:患者血清中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的激素水平下降低于50%,其他癥狀無明顯改善。復發:療效好轉以上的患者一段時間后癥狀重新出現,且檢查血清內的內分泌激素水平又有所上升。注意,患者出院后應隔幾個月返回醫院進行復查。
1.4 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SAS8.2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果
2.1 垂體瘤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變化
對比手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均顯著下降,且全切組術后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明顯低于未全切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無功能瘤患者手術前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甲狀腺素(T3、T4)、皮質醇(F)水平變化
術前甲狀腺素(T3、T4)水平均低于正常水平,而術后7d甲狀腺素(T3、T4)水平較術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皮質醇(F)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無明顯變化。
2.3 預后與術后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的關系
相比于治愈者,好轉的患者術后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有明顯升高;相比于好轉者,無效者術后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明顯上升。
3 討論
垂體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顱內鞍區腫瘤,發病率不算高。垂體瘤可有一種甚至多種的垂體激素排泄亢進的臨床體現。此外,腫瘤周圍正常垂體排列受到壓迫和破壞,可能導致垂體功能不同程度下降。以及腫瘤向鞍外擴張至鞍外壓縮附近排列的結構,這類癥狀是最常見的,往往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3]。垂體瘤患者可能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頭痛等癥狀,女性還有較大幾率出現不育或經期失調[4]等。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治療垂體瘤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其中較可取的就包含手術切除術。垂體瘤經過手術切除來控制高水平的內分泌激素水平。根據筆者所做的研究結果,兩組患者的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水平都有下降,且全切組降低水平明顯高于未全切組(P<0.05)。
總之,手術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內分泌激素水平,手術后激素水平的檢測可以作為重要指標來評估療效和預后的腫瘤手術,這對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資料
王雷,魏盾,崔曉亮,etal.內分泌激素水平與垂體瘤手術患者預后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4,35(15):2365-2367.
樊成,余小祥,&徐劍.(2012).內分泌激素水平與垂體瘤手術遠期療效相關性分析.現代預防醫學,39(3).
張亞東.內分泌激素水平與垂體瘤手術遠期療效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5).
胡曉麗,&秦貴軍.(2011).內分泌激素水平檢測在垂體瘤治療中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06(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