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忠
高校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培養是新型高校智庫的核心職能。文章對制約新型高校智庫的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重點分析了國際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的優秀經驗,結合我國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建設的要求,提出了我國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的建議。
高校智庫是高校內部設立的專門開展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的組織機構,它通過形成公共政策思想,培養創新人才,進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新型智庫已告別早期智庫以政策研究為核心功能的定位,轉而以提升全球競爭力為目標,構建多元的政策網絡,強調“基于證據”的智庫作用,以研究和數據為支撐在知識與政策之間發揮橋梁作用。[2][3]近年來,我國高校智庫充分發揮學科齊全、人才聚集、國際化程度高的特殊優勢,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智庫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主要功能更多表現在發揮決策咨詢,人才培養功能尚未得到足夠重視。[4]人才是決定新型智庫影響力的關鍵因素,各國一流智庫無不把人才培養作為促進自身發展的基本保障,把高學歷、跨領域、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建設作為重要標準。[5]目前,我國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數的兩院院士、60%的“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規模龐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隊伍,研究實力雄厚、信息資料豐富、對外交流廣泛,是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力量。[6]由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智庫索引(CTTI)顯示,當前我國高校智庫是來源智庫最主要的類型,共441 家,占各類智庫總數量(706 家)的62%。[7]高校由于理論研究的優勢,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高校智庫能夠充分使用高校的優質資源,有效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根據國際高校智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秀經驗,本研究所指的人才培養,不僅僅局限于狹義上的學生培養,還包括廣義上的高校智庫教師、博士后、訪問學者等人才的培養。
作為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培養國際化人才是新型高校智庫成為世界一流智庫的重要條件。目前,妥善處理全球治理危機、中美貿易戰等一系列不確定問題,迫切需要高質量智庫人才的支持,這對于我國在國際范圍內的輿論影響權、重大事件話語權、戰略預判能力等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國際化背景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需要在研究領域、交流活動和組織結構等方面走向國際化。[8]目前,我國新型高校智庫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于為國內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議,還可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展現國家良好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提供服務。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社會指標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2018年,我國GDP 達到136,082 億美元,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總量的15.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5%,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9]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改革進入了攻堅期、深水期。在此背景下,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對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決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長期跟蹤、深入調研、持續研究,提供科學、客觀、全面、及時和專業的成果,并對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智力支持。
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必須貼近實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新型高校智庫在這一方面需要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在于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提高人才的培養能力。這就要求不同類型的高校智庫,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探索符合自身優勢的培養模式,正確構建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互動關系,努力推動人才培養與高校內涵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人才質量和規模的共同提高。
目前,我國高校智庫的人才培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設立學位項目;二是作為實習的平臺;三是作為博士后流動站;四是借助高校的助管渠道。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多數高校智庫的人才培養依然遵循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以學院為培養主體,按照一定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學生培養類型,導致培養的專業人才知識結構較為單一。新型高校智庫需要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學科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高校智庫人才培養需要學科提供課程和教學支撐。新型智庫人才培養具有特殊性,不能完全依靠單一的學科,需要統籌資源,多個學科協同培養,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成果認定、課時分配、研究方向、教學團隊等多方面的融合培養機制。
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的基礎理論研究尚有不足。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智庫研究人員比例偏低,杰出人物和領軍人才稀缺,掛名專家、兼職人員比例過高。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于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較少,忽略了人才培養與政策匹配程度的研究,尤其缺乏對新型智庫人才關鍵能力的研究。新型高校智庫人才所要求的關鍵能力可包含政策研究能力、理論創新能力,輿論引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綜合研判能力、決策支持能力、戰略預測能力、社會(國際)交往能力等方面。
現有高校智庫人才的培養方式,與學科人才培養方式區別不大,比較強調知識傳授,往往以學科知識內在邏輯體系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并實行灌輸式教學。教學過程中,側重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傳授,忽略了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和宏觀性、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忽略了課程與教學規律、課程與教學思想、課程與教學理論與智庫人才培養的匹配性問題,缺乏規范的課程構建和教學實踐方法論予以支撐,尤其是針對新型智庫人才培養需求的啟發式教學、發現式教學等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應用較少。
歐美發達國家一流高校智庫更為注重人才的分類培養,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戰略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培養人才的重大戰略研究能力以及提出創新見解的能力,突出對學生思辨能力和綜合研究能力的培養。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第二種是政策導向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高校智庫與政府間的密切合作關系為基礎,強調在政策和戰略研究過程中培養和塑造人才的應用型能力。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第三種是專業化研究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強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側重于對某一研究方向進行深入研究,注重對人才專業化研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其專注于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歐美一流高校智庫,在學科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科學探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設立教學研究項目和研究平臺,直面最前沿的研究問題,確保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兼顧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經歷。例如美國高校智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為人才的培養進行了科學的教學研究,開設了國際關系、區域問題等各種形式的研究項目和研究平臺,讓學生直面最前沿的國際問題,從政府、公眾以及國際組織等不同角度進行決策性研究,培養學生全球視野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0]
歐美一流高校智庫經常采用多種方式組合進行人才培養,包括外部進修、訪問學習和實地考察等。除外部進修和外出訪學等方式外,歐美一流高校智庫還特別重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內部培養,通過在校選拔優秀且有潛力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為高校智庫儲備人才。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在其研究項目中通常都會設立實習生崗位,為斯坦福大學各院系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部分優秀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加入胡佛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中心通過專門設置博士后研究員和預備博士崗位的方式,吸引人才對相關專題進行研究。[11]
多數歐美高校智庫都構建了科學規范的人才評價體系,這些評價體系有利于客觀評估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成績,并通過反饋并及時進行指導,讓工作人員總結經驗和發現問題,從而促進高校智庫人才的全面發展與提高。以美國斯坦福國際咨詢研究所為例,該機構制定的人才評價體系非常詳細,按功能劃分為專業成績、職級晉升、委托關系、計劃領導和系統管理五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劃分為六個等級,為智庫人才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評價體系。
為保證人才順暢流動,美國智庫設立了“旋轉門”機制。它為學界與政界人才流動提供了順暢的通道。通過“旋轉門”,學者可以到政府機構任職,同時卸任官員也可以到智庫任職。其中,美國高校智庫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的“旋轉門”機制具有代表性。威爾遜學院在智庫人才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外部旋轉門”和“內部旋轉門”兩種機制,共同構建起了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大學智庫建設需要的人才流轉機制。學院通過“外部旋轉門”,建立起政府官員、校外各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實務人才和大學學者雙向流通的人才交流機制;同時,通過“內部旋轉門”充分挖掘普林斯頓大學內部豐富的人才資源,為智庫開展綜合性、交叉性和復合性的政策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學術保障與智力支持。[12]
新型高校智庫要制定符合自身定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體現創新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具體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三是針對性和專業性的課程設置;四是包含課時、學時與學分分配等內容的教學進程;五是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六是跨學院實踐或項目教學基地保障機制;七是教學方法與手段;八是人才培養方案進程表;九是其他人才培養所需的必要說明等內容。
僅僅依靠高校內部的資源難以滿足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的需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充分吸納相關機構的各種資源,同政府、企業、專業智庫機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機制,通過實習、聯合培養、交流訪問、掛職研修等多種方式,用暢通的渠道接觸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資源,接觸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把握時政,尤其是參與專題調研,深入了解決策體系,通過對熱點難點問題提供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職能,提升智庫人才培養的質量。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新型高校智庫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開發緊跟時代發展和世情變化的課程體系,有利于新型高校智庫人才關鍵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的核心是專業性課程的構建,專業性課程的具體內容可包括政策分析、文書寫作、社會調查、邏輯學、科學研究方法論、社交(外交)禮儀等。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整合跨學院、跨學科的優質課程資源,進而構建無學院界限、無學科壁壘、無師資障礙、無教學資源束縛的新型課程模式。
激勵評價制度的構建要滿足新型高校智庫人才的發展需求。在崗位職責、工作業績設置方面,要突出新型高校智庫的研究活力和決策功能。在工資薪酬體系設置方面,要突出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創新能力的價值,尊重研究人員的智力成果。[13]在培訓和學習方面,要突出高校智庫人員綜合素養的提升。在考核評估方面,要將科研能力納入考核指標,要突出研究成果被采納或轉化為實踐的成果認定,提升其在職務提升、職稱評聘等方面的考核權重。在人才引進方面,要突破唯學歷、唯帽子、唯專業的招聘標準,要為應用型人才、應急性人才的聘用開設綠色通道。
根據我國國情,搭建高校智庫與政府之間人才流通的“旋轉門”機制。一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公務員與高校智庫人才雙向任職的交流制度。通過該項制度選拔具有研究能力的公務員到高校智庫任職,選拔具有政策實踐經驗的高校智庫人才到相關政府部門任職,同時鼓勵高級別退休官員到高校智庫任職。另一方面,拓寬政府與高校智庫雙向掛職和兼職渠道。符合條件的政府官員可以到相關高校智庫掛職或兼職;同時,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可以到相關政府機構掛職,或到政府政策研究機構兼職。
注釋:
[1]何序哲.高校智庫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與研究[J].智庫時代, 2019,(27):147-148.
[2]劉雅,袁本濤.“基于證據”:現代教育智庫功能的提升——對歐美研究生教育改革中EUA 和CGS 的案例分析[J].教育研究, 2018, 39(10):76-84.
[3]韓玉梅,宋乃慶.新型教育智庫的組織形態和研究路徑[J].教育研究, 2019, 40(3):145-153.
[4]王詩葦.高校智庫建設與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研究[J].智庫時代, 2019,(28):52-58.
[5]田慧生.當前教育智庫建設的形勢、方向與思路 [J].中國教育學刊, 2016,(11):1-6.
[6]李衛紅.高校在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使命擔當[N].人民日報, 2014-02-16,(005).
[7]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課題組.2018CTTI 來源智庫發展報告[N].光明日報, 2019-1-7,(016).
[8]沙勇.加強社會智庫資金籌措與人才培育體系建設[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news.cssn.cn/zx/bwyc/201907/t20190719_4936239_2.shtml.2019-7-10.
[9]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三[EB/OL].http://www.gov.cn/shuju/2019-08/30/content_5425839.htm.2019-7-10.
[10]鞠維偉.當前國內智庫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 4(1):44-50.
[11]金志峰.新型高校智庫多元化人才管理機制探析——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 2019,(3):148-154.
[12]何振海,劉尚月.世界一流大學的智庫治理策略及其觀照——以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 2018,(8):74-79.
[13]孫濤.美國智庫人才隊伍建設經驗及啟示[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2019,(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