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丹
職業價值觀是影響大學生擇業動機和職業目標的主要原因,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研究,考察了農林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狀況以及不同類型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差異。研究發現:農林院校大學生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自我發展因素,其次是福利保障因素,最后是聲望地位因素;擇業過程中,男生更注重解決現實問題,女生則更注重未來安全保障;來自大城市學生更注重職業帶來的聲望地位,農村大學生則更注重職業中的自我發展。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反映了大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是他們做出職業選擇的最主要原因。大學階段是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量,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擇業動機和職業目標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林院校在其專業設置、就業方向上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時代的發展賦予了職業價值觀新的內涵,也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準確了解和把握農林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特點,對新時期指導大學生明確職業核心需求、合理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均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一至大四的全體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借助問卷星網絡調查系統,累計回收問卷16,138 份,其中有效問卷16,017 份,問卷有效率為99.3%,有效樣本的構成情況見表1-1。
表1-1 樣本的具體分布情況
調查工具為暨南大學凌文輇教授編制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包含“聲望地位”“福利保障”和“自我發展”三個維度共計22 個項目,每一個項目都被分成“最不重要”“比較不重要”“ 一般重要”“比較重要”和“最重要”五個等級,分別以1-5計分;[1]調查數據采用SPSS18.0 進行處理分析。
1.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項目的重要性排序
在樣本數據中,項目的均值越高,說明其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越大,排序越靠前,根據四個年級16,017 份樣本的數據,可以得出樣本在職業選擇時對各個項目的重要性排序的總體傾向,依照不同項目的重要性從高至低排列如下(表2-1):
表2-1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項目的重要性排序
從表2-1可以看出,22 個影響職業價值觀的因子中,前三位分別是:“V7.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V11.機會均等,公平競爭”“V10.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其均值分別為4.21、4.2 和4.15,明顯高于其他項目得分,而這三個項目均屬于“自我發展”因素;排名后三位的依次為:“V19.容易成名成家”“V15.工作單位規模大”“V22.工作單位在大城市”,其均值分別為2.87、3.09 和3.11,處于臨界值3 分附近,這些項目全部屬于“聲望地位”因素。
樣本在就業價值觀三個維度上的均值可清楚地反映出農林院系大學生擇業的總體傾向:首要考慮的是自我發展因素,其次是福利保障因素,而聲望地位因素最后才考慮(見表2-2,均值越高,對該維度越重視)。
表2-2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量表各維度得分
2.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對比
各年級大學生在職業選擇的維度順序上與全校情況一致;在自我發展維度上,大一的學生得分最高,大三最低;而福利保障和聲望地位維度上趨勢一致:大四學生得分最高,大一學生最低。以上說明:四個年級對比,最重視自我發展因素的是大一學生,最重視福利保障和聲望地位的則是大四學生。
3.不同專業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對比
進一步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各專業在不同維度上的得分差異,結果顯示:在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重要性順序上,各專業與全校總體傾向一致,依次為:自我發展因素、福利保障因素和聲望地位因素。但與樣本總體水平對比后發現:文學類(如英語專業)和藝術類(如風景園林專業)大學生在自我發展因素上的分最高,均值超過4 分,說明這兩類專業的大學生選擇職業時對自我發展方面的期待最高;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對福利保障和聲望地位的訴求最高;農學類專業大學生對福利保障和聲望地位的得分在樣本中最低;以上數據說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職業帶來的物質和聲譽方面表現出不同的價值期待。
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對比
對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項目重要性進行排序,對比男女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的差異,具體排序見表2-3。
表2-3 男女大學生職業選擇項目的重要性排序對比
表2-3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項目的重要性有所不同,排名前4 位的項目,男女大學生內容一致,均為“自我發展”因素,但順序不同:男生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放在第1 位,而女生則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放在第1 位;排名第5 位的因素,男女大學生均為“福利保障”因素,但男生的是“能解決住房和兩地分居的困難”,注重解決目前存在的現實的問題,女生則是“有可靠的勞保、醫療保險和退休金”,注重未來安全保障。
2.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方差分析
表2-4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得分方差分析
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在聲望地位因素的得分上最高,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在自我發展因素上得分最高;從表2-4的方差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自我發展維度上,農村大學生與來自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學生差異非常顯著,說明農村大學生比其他大學生更注重職業的自我發展因素;在聲望地位維度上,來自大城市的學生與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差異非常顯著,說明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比其他大學生更注重職業帶來的聲望地位等因素;而對福利保障因素方面,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沒有區別。
從1994年到2004年的十多年間,價值觀研究得到了國內學者廣泛關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當時一個時代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其中,以暨南大學凌文輇教授在1999年左右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最為典型。[2]將本次調查結果與十幾年前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結果對比,可發現以下較大的變化,如表3-1。
表3-1的結果顯示:變化最大的兩個項目分別為“V8 有可靠的勞保、醫療和退休金”以及“V12 晉升機會多”,重要性排序分別上升了9 個位次,而原來的“V1 收入高”“V2 福利好”和“V20 有較高的經濟地位”則分別降低了5 或6 個位次,說明兩代大學生盡管都認為職業的“福利保障因素”很重要,但關注的內容并不一致。
表3-1 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變化對比
將本研究的結果分別與80年代中期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馮柏麟教授和90年代后期暨南大學凌文輇教授對當時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結果對比,[3]可分別得出三個時期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80年代大學生幾乎全部注重“自我發展因素”;90年代大學生在注重“自我發展因素”的同時也考慮“福利保障因素”;而當代大學生則對“自我發展、福利保障和聲望地位”三個維度的因素都非常看重。
究其原因,還要回歸到不同大學生所處的時代文化環境。80年代,“文革”剛剛結束不久,考上大學本身就是捧上了“鐵飯碗”,畢業后國家包分配,到工作單位是重點培養對象,結婚后有住房,看病是公費醫療,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加上當時中國的貧富收入差距不大,80年代的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聲望地位等精神層面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自我發展成為當時職業選擇中最重要的因素;到90年代中后期,正是國家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階段,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取消國家分配、實施“雙向選擇”、高等教育學費上漲等一系列重大變革,深深影響了當時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伴隨著“鐵飯碗”的打破,在滿足了自我發展的因素后,“收入高、福利好、較高的經濟地位”物質保障成為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標準;而當代大學生,多出生于2000年左右,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真正享受了改革開放巨大成果,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物質和精神最為富足的一代大學生,在基本的物質保障——“V8 有可靠的勞保、醫療和退休金”得到滿足后,“收入、福利、經濟地位”等物質的重要性位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V12 晉升機會多”這一聲望地位因素自然躍升成為他們新的追求。在自我實現的基礎上,既要“實利”也要“虛名”,00 后大學生當之無愧成為對職業價值訴求最高的一代大學生。
1.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特點及分析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展隨年級增長呈現出的基本規律是:四個年級均以“自我發展因素”為首要考慮因素,大一學生注重與學習技能相關的職業;大二對職業的物質保障有了基本的訴求;大三時將“能提供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大四,學生認為最重要的前五位內容未發生變化,順序與大三也基本一致,說明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大一、大二期間發展變化較大,大三時已基本形成了較穩定的職業價值觀。
2.男、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特點及分析
男、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項目的重要性順序不同:男生最先考慮“才能的發揮”,女生則最先考慮“平等與公平”;男生更關注“住房問題”,女生關注“未來保障”。男、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差異既反映了新時期的性別角色特點,又符合我國傳統的性別觀念。一方面,隨著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女性越來越獨立自主,在職業中的成功也提升了女性的職業自信;另一方面,無論是求職前還是入職后,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客觀存在。這種情況下,“平等與公平”自然就成了女大學生格外看重的因素。在我國傳統的性別觀念中,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男方購置住房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行為,也是婚戀中最被看重的條件之一。城市高昂的住房成本,使得男大學生在職業價值觀中必須要考慮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住房問題。相比之下,社會對女性的職業要求就要降低很多,無論是工資收入還是住房問題,女性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小于男性,因而她們將重點放在了職業所帶來的安全感——未來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障。
3.不同生源地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分析
生源地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發展存在顯著的影響,對職業的總體價值訴求由高至低的順序為:大城市、中小城市和農村。訪談中了解到,生活在大城市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職業選擇中,除了自我發展因素和福利保障,還注重精神層次的需求——職業帶來的地位和尊重;而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更多期待憑自己的努力提升未來的生活質量,他們需要在未來的職業中獲得自我不斷向上發展的安全感,并將自我提升作為獲得福利保障與聲望地位的基礎條件。
1.職業價值觀教育應與不同時代的文化環境緊密結合
職業價值觀反應了大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他們做出職業選擇的最本質原因,對大學生的職業目標和擇業動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但一成不變的價值觀是不存在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回應特殊的時代性問題,展示特定的時代精神。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影響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發展的環境已然發生了重大變化,也意味著傳統高校就業價值觀培育的理念、方式以及引導策略等將受到全面的挑戰,教育創新勢在必然。
2.大一和大二階段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關鍵時期
大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大學生在大三時已基本形成了較穩定的職業價值觀,因此,大一和大二階段是培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既要“不違農時”,自新生入校即科學系統地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又要“因勢利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主動把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的每一個絕佳契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加強專業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
新時期,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校應切實從廣大學生的實際利益為出發點,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將提高就業質量作為工作重點,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一方面學生不再將工作地點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就業市場可考慮向中西部等更為廣泛的范圍拓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擇業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正視農林院校大學生求職存在的諸多問題,加強專業教育,幫助學生更準確全面地了解本專業的前景,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此外,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以“創業帶就業”,引導學生以發散的思維去考慮職業問題,提升專業自信,為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職業準備。
4.分類指導,精準幫扶
準確把握不同大學生群體真實的就業價值觀,了解他們真實的就業需求,分層次、分類別進行指導,才能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實現精準幫扶,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如了解男女大學生對職業的需求,結合男女大學生的職業需求和工作崗位要求,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和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具實效性的服務,引導學生選擇與期望特點最匹配的工作,以避免學生倉促擇業、頻繁跳槽的現象;針對不同類型大學生對職業的價值訴求,優化學生和用人單位雙方的匹配性,有針對性的推薦就業機會,以充分利用就業資源,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注釋:
[1]凌文輇,方俐洛,等.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 1999(3):342-348.
[2]李穎,王文杰.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及其培育——基于北京地區5 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20-123.
[3]沈韻竹.“90 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學城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S1):104-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