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 胡晶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制造業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1年,我國制造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MADE IN CHINA”產品遍布全球。為了順應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中國制造2025”戰略既是為了適應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的需要,也是促進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然選擇,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平臺,與“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實施具有密切的關系。
目前,我國廣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理念還停留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上,這也決定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帶有濃厚的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具體就是重技能、輕理論,過于強調對受教育者一技之長的培養,忽視了受教育者個性化、全面化發展的需要,尤其缺乏對職業技能人才的人文素養、批判精神、創新意識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綜合素養的培育和塑造。
當前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一線技術人員,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一線體力勞動將由工業機器人承擔,未來職業教育培養的“一線工人”和現在培養的“一線工人”將具有本質差別。
據統計,我國技術工人中技能人才僅占19%,其中大部分人只掌握了初級簡單的技能,高端技能人才很少;大部分技能人才只能完成流水線生產中的某一任務,復合型人才很少。
因此,在制造業的深度調整和變革的環境下,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創新能力及具有跨界整合協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是“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特征。職業院校應緊跟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和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切實瞄準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要求,從人才培養理念、規格、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并根據制造業崗位未來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創新型、復合型、技能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走在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前列,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引企入校、構建“雙主體”校內實訓基地、賽教融合、以賽促教等方式不斷深化改革,著力落實“中國制造2025”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汽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2.1.1 校企合作基本情況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從2007年成立至今,始終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辦學之路,在這10余年時間內,針對不同品牌、不同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陸續開設了“長安福特訂單班”“戴姆勒鑄星教育訂單班”“北京現代訂單班”“東風悅達起亞訂單班”“陸風汽車訂單班”“巴斯夫訂單班”“上海大眾訂單班”等多個訂單班;2017年,在北京現代訂單項目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獎勵北京現代索納塔整車1輛;“戴姆勒鑄星教育訂單班”在“2018年戴姆勒鑄星教育項目營銷技能大賽”中獲得單項比賽冠軍及團體總冠軍,并在年度考評中取得第1名的好成績;同時,在2018年,又開設了“濰柴博世訂單班”,這是湖北省職業院校中唯一的商用車方向訂單班,自該訂單班成立以來,獲得全國商用車比賽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的好成績,極大地促進了學院商用車方向的辦學水平。
2.1.2 項目化教學管理,提升了育人水平
訂單班實行項目化教學管理,對于不同的訂單班有不同的項目教師、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訂單班專用教材及配套的訂單班管理細則。以“戴姆勒鑄星教育訂單班”為例,學生在經過1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后,通過選拔進入該訂單班,按照項目的要求,學生在訂單班學習1.5年的訂單班課程,經過經銷商的選拔后即可進入企業進行為期0.5年的頂崗實習;在項目中,項目教師每年有不少于2次的新技術學習以適應車型的不斷升級,而且項目教師要通過嚴苛的考核才能勝任新模塊的教學,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能夠與市場保持同步;在課程的設置當中,除了完成技術板塊的教學以外,項目教師添加了一部分軟技能課程的應用,例如溝通、書法、形體、辦公軟件、思維導圖等課程的設置極大提升了訂單班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每學期末,全體教師到各合作企業進行走訪,通過走訪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工作情況,了解了用人單位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狀況,依托崗位所需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更能貼近崗位,實現課堂與車間、學生與員工、學習和工作的無縫對接,從而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
2.1.3 校企合作開發教材,學院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積極開發訂單班系列教材,例如福特訂單班系列教材、上汽大眾校企合作SCEP卓越課程系列教材等。以“戴姆勒鑄星教育項目”為例,我院自2016年加入“戴姆勒鑄星教育項目”以來,與項目組共同開發教材10余本,開發教學課件100余個,開發教學視頻高達30 G以上,輸出論文10余篇,相關課題3項,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項目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水平,也使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2.1 積極引企入校,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
近年來,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通過引進北京現代、寶馬、上海大眾斯柯達等3個品牌的生產設備、技術人員等資源,在校內建成了占地28畝的北京現代廣恒店、斯柯達捷科南湖店、寶馬汽車南湖店等3家4S店,作為汽車類專業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為學生近距離提供了最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
2.2.2 著力構建“雙主體”校內實訓基地
我院建有中部地區唯一的長安福特華中培訓中心,擁有培訓用車高達80余臺,發動機變速器總成30余臺,年培訓人次達200余人,同時企業每年無償提供10輛福特新車型供全體師生實訓,校企雙方共同構建了集生產、實訓、教學一體的“雙主體”實訓基地,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有5名項目教師取得了福特認證培訓師的資質,其中營銷方向1人,機電方向4人。項目教師既是作為教師對長安福特訂單班進行日常教學,也會作為長安福特的企業培訓師對來自各4S店的維修技師進行培訓。另外,長安福特的企業培訓師、企業專家也會對我院長安福特訂單班的項目學生進行教學及技術指導。
2.2.3 校企雙主體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為了真正踐行學校、企業雙主體的育人理念,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每年都會邀請企業的技能名師到課堂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讓學生了解企業目前的用人需求及現狀。此外,企業通過提供一線的新技術,全面參與學校的課程改革和教學計劃;學校以企業的生產實際來引領教學,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形成了“以企業化的培養方式、職業化的培養過程,校企一體共育人才”的專業特色,實現了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品質的提升與飛躍。
我院每年都會開展不同類型的技能大賽,以滿足不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使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有比賽賽項,以提高他們的技術技能水平。例如,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每年上半年舉行的發動機精密測量比賽、汽車美容比賽、新能源汽車知識問答比賽;每年下半年舉行的汽車文化演講比賽、發動機綜合故障診斷比賽、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比賽等各個賽項,均是要求班級全員參與。首先是在實訓中心日夜訓練,專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輔導、培訓學生賽項的技術技能水平;其次是班級比賽,優勝的團隊或個人代表班級參加系部比賽;最后是系部決賽,組織全體學生觀摩,營造濃烈的比賽氣氛。通過比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在輔導學生比賽的過程中,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除了學生的比賽以外,教師的比賽也同樣重要,學院每年都舉行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青年教師五項技能比賽等賽事,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均是要求全員參加,全力準備,通過組織系部內的賽前說明、培訓指導,到系部初賽,通過選拔參與校賽,甚至進一步參加省賽乃至國賽,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多年的比賽歷程中,我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學生連續6屆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高職組“汽車綜合故障診斷與排除”比賽,榮獲團體綜合獎一等獎等11項大獎;連續2年參加“全國商用車檢測與維修技能大賽”均獲得一等獎;參加“世界技能大賽汽車技術項目湖北省選拔賽”,獲得湖北省第5名。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教師獲得湖北省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得全國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1項;獲得武漢市五項技能比賽二等獎2項。
近年來,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加強創新驅動,我院的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成為了湖北省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成為了湖北省職業教育重點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實訓基地獲中央財政支持。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堅持賽教融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等工作,提升了辦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學生就業時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加強,同時也極大提升了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獲得了企業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認可,實現了“校、企、師、生”的共贏。2015年麥可思湖北省高職高專就業報告指出,我院畢業生畢業1年后,學生的平均月收入達到5 104元,是湖北省同專業畢業生中第1名。我院的成功經驗對于探索“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