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林(聊城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希望當代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代”,“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要求當代大學生成長為“具有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習總書記的“四點希望”和“四點要求”為當大學生的成長指出了思想標準、政治標準、道德標準和素養標準,是每位大學生自我成長的尺度。
大學生對自我角色和使命的清晰判斷是大學生活的邏輯起點。要理解什么是大學生,首先要回到歷史的視角,了解什么是現代大學?,F代大學制度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我國的現代大學體制總體上是從西方學來的,同時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時代政治元素。我國現代意義的大學始于1895年成立的私立大學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和1898年成立公立大學京師大學堂。最早將“大學”一詞與英文university 一詞對譯的是明代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艾儒略(JuliusAleni)。艾儒略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在《職方外紀》和《西學凡》書中,首次將University 譯為大學[2]。
University 這種社會組織起源于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當時歐洲經過宗教改革,文化的復興,促進了歐洲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律師、神職人員、醫生需求相當旺盛,求學的人日盛,為大學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中世紀誕生最早的幾所大學,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薩萊諾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均起始于青年慕名師求學而聚。在博士洛尼亞,因有佩波內、依內里奧和格雷茨亞諾三位對羅馬法很有研究的學者,在薩萊諾,因有阿非利加諾對醫學理論和醫術造詣的學者,在巴黎,因有著名的神學家阿貝拉爾等。
大學university 一詞本意只是行會的意思,行會的成立主要是因學生組團要與市民提高房租、生活用品價格進行斗爭的需要。學生行會(university)后來又演變成管理教師的組織,比如博洛尼亞大學很長時期的校長是由學生通過選舉的擔任的,學生行會對教師的管理非常嚴格,聽課學生人數少要扣教師工資,教師出差要給學生請假并交納押金。教師為了提升在大學機構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又組成了教師行會,發揮考試的權力,向考試的學生頒發畢業證書,就有了現在的碩士、博士學位證書。在中世紀大學的碩士博士學位證書,本質上是擔任教職的職業許可證。中國最早授予學士學位的大學是東吳大學,其在1907年首次授予學生學士學位[3],震旦大學則于1914年首先開展研究生教育。
因此,從本源上看,大學因名師而發展,學生是大學存在的理由,求知是大學生存在的目的和生活的意義所指。雅斯貝爾斯說過,“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4]。
大學生要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首先要明確大學生的身份是學生,學是學習,生是生長,是通過學習發展自己的人。其次,要有明確的目標,理清學什么?為什么學?跟誰學?怎么學?有的學生對想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很清楚,對怎樣才能達到畢業要求比較模糊;有的學生認為與教師、領導搞好人際關系就能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有的學生認為考試前突擊一下,及格萬歲,畢業即可;有的學生認為獲得文憑,尋找到一份待遇好一點的工作,就是大學學習意義所在等等,這都是對有意義的大學生活的誤讀。大學生活的意義具有個體性,但是本質上具有公共性,只有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學生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蔡元培曾講“今人肄業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盵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生要心系祖國,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大學生度過有意義的生活,就要志存高遠,為祖國強盛、民族復興,傾心過一種修養品格、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學術性生活。
時間規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時間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能夠合理計劃時間的學生比例不高,只有34%的學生有自己的時間計劃,超過60%的學生只是偶爾會進行時間規劃……。只有10%的學生從不拖延任務,在高比例的偶爾或習慣性遲滯任務完成者中,53%的學生表示自己存在拖延癥表現”[6]。時間管理學提出了三個比較有影響的指導原則,一是DavidAllen 提出的GTD 法,分收集、整理、組織、回顧與行動五個步驟。二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20-80法則,帕累托說我們百分之八十的學習成果,可由百分之二十的時間來達成,關鍵是抓住重點。三是帕金森法則,提出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你需要的那么多時間,指出拖延的弊病。
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如物理學研究自然界運行規律,化學研究物質的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物理學研究H 原子的運動規律,如能級的躍遷,但不研究H 原子和O 原子結合后變成水,這是化學研究的對象。作為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掌握本學科的思想體系、話語體系、方法體系和研究對象,要有學科意識。同時,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我們存在一個不好的價值導向,認為大學專深的知識是高度抽象的,科學家應是超凡脫俗的,但真正的科學家都具有常人的本質。如牛頓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思考宇宙問題的科學家,他熱衷煉金術,運用專業知識在劍橋大學搭建了牛頓橋,愛因斯坦不僅傾心物理學研究,還關注世界政治格局和社會的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無論從事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專業學習,都要關注本研究領域重大現實問題,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興趣來自好奇心,與生俱來的學術興趣當然是最基礎的,但是持久的學術興趣是和國家、民族未來和大學生個體的人生志向密切相連的。錢偉長1931年考清華大學,物理考了5分,中文和歷史考了兩個100分,進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9月18日,發生九一八事變,錢偉長決定棄文從理,轉學物理系,后來成為著名的航空航天專家,為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說明學術興趣的本質是志趣,是可以立于志向加以培養的。
大學的學習和中學學習的區別在于大學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內容的專深性、學習內容的多學科交融性、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學習方式交互性。很多大學生把學習資源僅僅限定于自己的任課教師和“一本教材”,但現在的Mooc 資源已經把世界著名大學的課程資源放在了互聯網上,而且國內外名校的暑期學校、選修課程、互認學分等途徑也是獲得學習的機會。大學里的教材也僅僅是一本學習材料,圍繞課程學習,除了參考教材內容之外,更需要大量查閱圖書館相關的專業紙質圖書、期刊以及電子資源庫中的專業電子圖書和期刊等。在信息化時代,只有拓展了教育資源,才可能實現有深度的學習。
在新的時代,無論從事學術研究還是從事具體的工作,完全靠個人難以完成任何一項實際性工作,團隊合作精神是21世紀人才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同時也是我們目前大學教育比較缺失的內容。錢理群教授稱教育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雖然有些偏頗,但是需要新時代大學生有意識去克服、規避。要注重從五個方面養成團隊精神:第一要以誠待人、推己及人,遇到署名、獎勵等利益問題要換位思考、相互謙讓,第二要培養真正的友情,第三要提高溝通交流能力,第四要多看合作者的優點和長處,虛心向周圍的人學習,第五要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