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民(昆明醫科大學藥學院)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逐步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路徑與平臺,這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何科學、正確地進行網絡輿情引導,切實發揮高校網絡輿情的積極效應,儼然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大課題和管理上的現實挑戰,因此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構建研究意義重大。
在進行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構建研究嘗試之前,有必要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進行一定的解釋。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它是較多民眾關于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表現的總和。[1]基于此,有學者將高校網絡輿情定義為:發生在校園里的各類事件或社會各種熱點事件,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擴散,高校師生對該事件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傾向的集合體。[2]從這一基本概念出發,我們可以明悉高校作為我國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場所,對高校網絡輿情如何正確引導及進一步強化,這對于高校的穩定發展、和諧校園的構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何為人生價值觀?有學者將其定義為人們對人生的內涵、意義與目的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是其對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系進行認識和評價時所持有的基本態度。[3]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和普及的時代背景下,每個網民猶如手持一個麥克風,在網絡平臺中散布著各自的情緒、意見。一方面,網絡輿論平臺有利于高校學生群體緩解情感壓抑和生活壓力。但另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給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容忽視。例如:高校網絡輿情加劇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目標功利化,自我傾向嚴重,容易產生消極、退縮的人生價值觀。
由于互聯網自身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網民可以在網絡中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網民身份的隱匿性,其言論沒有外在法律的有效制約,致使某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中隨意散布虛假信息,造成網絡輿情中的道德問題泛濫成災,從而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是能保持清晰的道德判斷,但非道德、非法的網絡言論同樣會頻頻出現。當他們在網絡上受到過激言論的感染時,易造成大學生網絡上的言行失范。此外,負面網絡輿情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念出現情感上的遲疑、退卻和逃避情緒,突出表現為道德上的冷漠和自私心理。
隨著網絡中政治事件的曝光率不斷提高,網絡輿情中紛繁復雜的政治觀點、態度和行為等成為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因素之一。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大環境下,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增強,高校師生常常通過微博、論壇等互動平臺探討國事、表達政治態度,這大大激發了大學生關心國事、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熱情。但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政治熱情易被點燃,也易轉化為情緒化、非理性愛國行為。網絡輿情政治事件及其輿論情況能迅速點燃高校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當部分輿情主體對政治事件的態度和觀點與主流輿論觀點發生分歧之后,他們易出現情緒化、非理性的愛國行為傾向。
通過以上的簡單梳理可以發現,高校網絡輿情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有較大的影響,整體來看弊大于利。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網絡輿情如何正確引導,這對推動建立和諧校園環境,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探索建立一套系統、高效、全面的引導機制。
通過對網絡輿情基本概念的把握可以發現,其和網絡信息安全工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如果要嘗試建立一套完善的組織保障機制,可以對比采取一套高效、具體的責任追究辦法,即“誰運營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對于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需要把它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中分塊實施,通過學校職能部門的有機整合和聯動,構造起系統完善的組織保障體制。一方面,可以由校領導統籌協調推進,校黨委宣傳部門牽頭,聯合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教務處、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部門聯合建立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確保該組織保障機構能全面把握有關情況。另一方面,根據實際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在學校教職工中吸納一批在學生中享有盛譽的思政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專家、教學人員擔任顧問,充當智囊團角色。
本質上講,高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展開的。學生網絡輿情工作從宏觀層面考量,其關系著整個學校的發展前景和穩定性;微觀上講,這對于高校管理層決策的有效實施和學校發展戰略的順利實現產生很大的制約作用;現實來看,所有問題的結果終將導向于廣大師生的切生利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實現。在這個意義上講,這項工作與每一個高校師生都存在著一定的利益關系。所以引導工作離不開全校師生的大力擁護,也需要動員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其中。學校各職能部門之間也要進一步加強聯動,確保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開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高校網絡輿情宜“疏”不宜“堵”,[4]因此,高校管理者在網絡輿情引導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健全輿論表達、交流機制。做好這項工作,其最基本的就是要完善輿情表達的各種途徑或渠道。基于此,學校一方面要及時更新和強化宣傳手段和方式,積極適應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強化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建設,發揮宣傳人員在貼吧、論壇等交流渠道中的積極引領作用。及時發布學校相關政策信息,回應學生訴求,引領正確輿論的前進方向。另一方面要積極收集學生間的信息,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梳理和分析,保證學校決策層及時把握學生輿論動態和方向,及時解決問題。
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者而言,最嚴重的莫過于出現輿論危機。因為一旦出現輿論危機,輕則影響學校正常的管理秩序,重則引發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因此,在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中,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應急機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具體來講:第一要制定應急預警方案,涵蓋可能出現的各種網絡輿情事件,針對已經制定的預警方案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演練,保證在危機發生時獲得最大程度的主動權。第二要實行重點監測制度。對于可能出現的輿情危機苗頭或事件進行重點監測,一旦危機真正發生,就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最后,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后,應將處理信息在網絡上及時發布,消除事件對高校自身名譽的影響。學會總結,做到舉一反三,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對于網絡輿情的引導,可以預見其既是一項政策性很強,同時又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所以想要確保高校管理、決策層能夠始終引領校園網絡輿情的發展,就必須打造一支思想過硬、網絡技術知識扎實、善于創新網絡宣傳途徑的工作隊伍。這就要求學校相關領導者積極組織,統籌協調發力,以學校職能部門負責人(如: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團委等部門)、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深教師、輔導員和團學干部為主體,努力打造和培養一支專業化的網絡思政團隊。
建議的提出不代表問題的最終解決。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不言而喻,對高校管理者而言也是個重大的課題。如何優化網絡輿情管理和引導,這既是高校管理層不得不面對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當前高校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問題上,高校管理者一方面應該轉變傳統思維,主動去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節奏,通過一步步的實踐和及時轉變工作思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關注學生的訴求和利益。但問題的解決還在于一切的決策建議都要從高校實際出發,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