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郎非(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2007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此后,我國各大高校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作。兩年后,為了及時總結改革經驗,進一步指導后續的改革工作,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全國500 多所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狀況開展了調查,據調查,大部分高校在針對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行了分塊教學,以確保語言輸入和輸出的訓練,在438所實行分課型教學的學校中,有107所(24.4%)采用的是“讀寫(譯)+(視)聽說”,30所(6.8%)采用的是“讀寫(譯)+(視)聽+口語”,192所(43.8%)采用的是“讀寫(譯)+(視)聽說+自主學習”,108所(24.7%)采用的是“讀寫(譯)+(視)聽+口語+自主學習”。調查數據還表明,各大高校積極投身于網絡教學環境的創建和完善,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也為培養多元化的英語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與此同時,改革也呈現出了一些問題,有很多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多高校采用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該模式依據學生英語能力,把層次不同的學生劃分在不同級別的班級內進行教學。這種模式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不同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級別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要求,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級別較低班級的學生心理容易受到打擊,而且班級內的學習氣氛差強人意,很多學生隨波逐流,喪失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戴煒棟教授也指出“課程設置不規范,地區差異明顯,改革的成效還是差強人意,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還是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課堂教學+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但對大學英語新教學模式理解和認識的不足難免導致在實踐過程中的偏差。在課堂教學方面,有的教師更注重PPT課件制作的技術層面,忽略了課件里的實際教學內容的設計,某種程度上課件則是一個“無瓤的空殼”;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過度依賴PPT 等多媒體手段,一味地翻閱課件,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學生也無法抓住課程的重點;有的教師片面的地追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設置了大量的課堂活動,忽略了語言知識的傳授。在網絡自主學習方面,有些院校購買的網絡教學平臺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無法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監控也是網絡自主學習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學生出勤率低,而且他們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久而久之,學生的積極性下降,自主學習也浮于形式。
盡管大多數高校已經實行了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但“外語教學評估缺乏科學性”,“目前大學英語評價結構不夠合理,操作不符合評價的要求,有必要根據評價的原則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如下問題亟待解決: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所占的比重問題;過程性評估的多樣化問題;提升評估中學生的參與度問題。
可見,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還有待進一步地探索和實踐。筆者嘗試從新的角度——生態學的角度重新看待大學英語教學,并試圖尋找云計算平臺與生態化英語教學的契合點。
黎家厚教授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云計算輔助教學”的概念: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和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云計算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將使用者需要的數據資源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網絡使用者的一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核心思想就是資源的集中共享。2012年開始,教育研究者開始深入探索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特點,并將云計算與網絡技術對比,挖掘云計算應用于教學的優勢,并提出了諸如泛在學習、移動學習、開放式學習的英語教學理念。
優秀的教師、與時俱進的教材、地道的學習環境都是不可或缺的英語學習資源。云計算平臺則是一個沒有界限的虛擬教育系統。“以高效利用時間為出發點,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中心,交互性、混合式的教學模式為主線,多元立體式的教學評價為支撐”的云平臺的教學環境的創建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時間及學習方式的選擇。
教育生態學就是將教育與生態環境相聯系,以教育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目的是針對教育生態中的基本規律進行解釋。英語學習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則是生態失衡的一種體現。教師、學生、教學要素、信息技術及外部教學環境等生態因子共同支撐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
首先,確定教師在大學英語生態系統的生態位。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起到主導和方向性作用,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觀念、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體系能否朝著最優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學生是生態環境中的有機體,處于整個教學生態系統的核心位置,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切活動和因子都是圍繞著滿足學生的需求和需要。生態化的英語教學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承認和允許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通過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及自我發展等能力維持教學生態的平衡。再次,教學要素涵蓋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材等相關因子。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在教學要素的指導下開展的,因此教學要素是穩定教學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在教學生態系統中,信息技術不再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是作為必不可少的因素存在,那么,云計算技術作為新興的網絡資源,足以支撐和維持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平衡。
云計算平臺避免了學校或各院系為了維護或更新服務器而注入的時間、精力和費用,只需將學校機房的電腦接入互聯網絡,將計算任務交由云平臺處理,從而降低了投入在建設教育信息化平臺上的成本。
教師可以不必依賴專業的網絡技術人員,通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資源和環境,建構適合其課程的教育信息化平臺,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講,降低了教育信息化平臺的技術門檻。
教師可將傳統課堂中教師講授的部分轉移到微課上,因此,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時間、條件和水平,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式。而課堂主要是一個用于交流、討論及切磋的園地,以達到師生互動和深入學習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云計算輔助教學平臺為師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并且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學生可利用課外時間通過觀看微課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學習內容,并且可以通過輔助平臺開展與同伴的交流活動,針對自身的盲區與同伴討論互動,以此開闊視野、互相借鑒,完成知識結構的搭建。
一方面,學生可以借助“云端”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挑選出一些共性問題進行解答;另一方面,針對疑難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開展討論,討論可以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可以產生一些新奇特的想法,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通過討論,教師可以總結出學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時調整教學計劃。
總之,基于云計算的生態化英語教學具有互動性、實時性、共享性等特點。可以打破傳統網絡學習對于計算機技術的依賴,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以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且形成了“教、學、評、改”的教學生態鏈。大學英語教師要始終牢記學生是最重要的生態主體,大學英語教學在關注學生語言知識輸入的同時,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因此,更要重視其情感的發展,賦予學生完整的生命教育,生態化的英語教學才能朝著積極健康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