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麗萍 戴 穎
2016—2018年上半年,北京來津經營(或在津投資)企業8116家,呈現區域聚集化、行業高端化特征,對區域經濟引領帶動和產業布局優化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多數企業對自身發展和天津營商環境的改善持肯定態度。但企業規模總體偏小,以注冊經營為主,在地經營偏少,還未形成行業實地集聚發展的優勢。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圍繞京津兩地產業布局,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和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高水平建設,武清“通武廊”深入推進,三區主動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實效,成為北京資源疏解的主要承載地。在8116家企業中,濱海新區 (含自貿區)3255家,占40.1%;武清區2607家,占32.1%;寶坻區280家,占3.5%;三地合計6142家,占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的75.7%。其中,“四上”企業186家,濱海新區(含自貿區)79家,占42.5%;武清區43家,占23.1%;寶坻區11家,占5.9%;三地合計133家,占71.5%。
2016—2018年上半年,北京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共涵蓋17個行業大類,其中服務業行業13個,現代服務業數量居多,主要集中在科技和商務服務業。具體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279家,占28.1%,占比最大;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978家,占24.4%;批發零售業1138家,占1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662家,占8.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603家,占7.4%。前五個行業合計6660家,占82.1%。
186家“四上”企業中,批發零售業42家、制造業30家、房地產業29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7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6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7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家。
2016—2018年上半年,北京來津 (或在津投資)“四上”企業數占全部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的2.3%。2017年,“四上”企業營業收入合計421.47億元,占全部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的86.9%;營業稅金及附加0.32億元,占32%;從業人員8145人,占13.5%,以較少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較高的經濟收入和稅收,提供了較多就業崗位。
通過對186家“四上”企業的調查問卷匯總分析,近三年來企業多因濱海新區、武清區等稅收優惠政策和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疏解過來,發展較好或向好的超過六成。其中,“發展非常好”的占12.5%;“處于上升期”的占48.9%;“一般” 的占34.1%;“走下坡路”的僅占4.5%,沒有虧損企業。
通過對調查問卷匯總分析,企業對天津營商環境的總體評價較高。其中,13.6%的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認為“非常好”;69.4%的企業認為“較好”;17.0%的企業認為“一般”。在濱海新區、武清區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企業普遍對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及京濱工業園和汽車工業園評價較高,認為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良好。
北京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普遍來津時間不長,與整座城市尚在磨合中,未來天津經濟發展預期、產業配套、營商環境、政策創新等各種內在因素都會對企業在津發展和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結合企業座談和實地走訪,我們認為,需對北京來津(或在津投資)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苗頭性問題及早關注。一是來津企業戰略決策受企業效益和未來天津經濟發展預期影響較大,而交通的便捷和互聯網的發展會使投資選擇越來越不局限于區位優勢,因此穩定經濟發展和預期有利于穩定企業投資決策。二是政務服務規范性和專業性有待增強。三是文化產業、國有企業、輕資產中小企業等部分領域政策創新力度還需加大。四是實際在地經營企業數量少,不利于企業在津長久、穩定經營,不利于整體提升天津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五是優秀高端人才欠缺,北京人才虹吸效應比較強,要吸引北京高端人才來津工作,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彌補其放棄留京的機會,因此,與北京相比高端人才成本優勢下降。
通過調查問卷、與企業座談和實地調研,我們感受到企業對天津整體發展氛圍是滿意的,特別是近幾年來,天津在北京 “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變化。針對企業提出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希望能對下一步加大承接工作力度起到促進作用。
建議穩定經濟發展預期,以深化京津戰略合作為契機,以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為載體,以提高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核心,統籌聯動,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服務功能,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配套,強化區域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在全市上下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大力提升對北京高端制造業、高科技產業、文化娛樂業等的綜合承載力,既吸引具有支柱作用的大企業,也發展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相互支撐,增強天津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服務、信用、政策、觀念等是營造城市持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這些“軟環境”需要在對服務在津企業的過程中釋放出來,再通過他們把優質資源吸引回津。在天津強力推進承接北京 “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下,京津同城效應使京津企業的融合發展成為可能,企業可以在京津之間順暢調配資金、人才等。通過企業引企業 (或引資)能形成行業內的正向宣傳效應,使來津企業在后續發展中以本土企業為引領,少走彎路,加速成長。因此,要重視和鼓勵這一有效方式,服務引導好北京在津 (或投資)企業,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歸屬感,為更多企業來津發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招商不是 “一招了之”,建議持續關注來津企業后續發展,做好天津政策的“營銷員”,制定更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政策措施,讓“政策”不是用來“下發”的,而是實實在在服務于企業。一是加強調研,梳理企業問題,分類施策,對于已經出臺的政策,宣傳全覆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向企業傳播政策信息,將政策講明說透。二是盡量固定政府服務企業人員,使企業遇到問題知道找誰,也便于工作人員跟蹤掌握企業動態、主動研究企業問題,精準做好政策匹配,為其穩健發展尋找最優路徑。三是為窗口服務配備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現場一次性為企業解決疑難問題。在深入推進“一制三化”服務改革中,要將窗口的“接件員”逐步轉化為“辦事員”,把承諾制、標準化、智能化、便利化作為服務好企業的重要抓手落細落實。四是創新用活各類政策措施,積極打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生態環境,充分運用好信貸政策支持企業發展。
“海河英才計劃”充分顯示了天津對人才的重視和關注,且已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議一是做強企業、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發展長效機制。企業長久高效地成長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二是用足用好高校資源,留住大學生人才。要多方面提供可以與北京等相媲美的環境,保護大學生人才留津就業創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