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翼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李店學區,甘肅 通渭 743300)
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預習是教學的“啟動”階段,它留給學生的學習空間大,醞釀時間長,易見效果。預習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學生自己解決某些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復的預習訓練,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刻苦鉆研、悉心探索的精神。預習不能是粗放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完成。教師對學生預習的指導,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指定預習范圍、規定預習任務、明確預習要求是指導預習的重要環節。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和實際需要,從教學內容的不同側面,如文章的優美詞匯,修辭手法的運用,文言文的虛詞、實詞、句式,以及篇章結構、藝術特色等方面,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定預習范圍,擬定預習題目。指定預習范圍和擬定預習題目的方法有多種,可以是口頭安排,也可以按常規做法養成習慣,其中課前給學生印發預習單是一種切實可行又容易奏效的方法。預習卡的內容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多數學生的,另一種是面向少數學生的。預習的范圍要寬窄適度,問題要難易相當。預習范圍的寬窄、問題的難易應該定在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展區”以內,使學生既不能輕而易舉就可解決,又不能無論怎樣努力也解決不了。預習單下發以后,教師可首先讓學生將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運用已有知識,自己或通過與同學一同探究可以解決的,另一類是不能通過已有知識解決的。教師可要求學生對第一類問題自行得出正確答案,對第二類問題,在經過認真鉆研以后,把疑難之處標記出來,以便上課時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解或參加討論。
教師不僅要事先摸清教材和學生的知識基礎,恰當地指定預習范圍,提出預習要求,還應當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關心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情緒,指導他們通過預習來達到既定的要求。教師在了解預習情況、解決預習困難的過程中,要善于找出某些帶有共性的問題,以便進一步鉆研教材,修改或補充原來的教案。對預習情況的檢查,一般可采用教師普查、抽查預習卡、學生互查、互評預習卡等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分別提問,讓學生解答或討論。預習的情況僅在課堂檢查,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和現象就容易被忽視。如果課前及時了解預習情況,了解學生遇到的疑難,把一些有共性的問題帶到課堂,學生是會很感興趣的,而且感到自己的預習是有價值的,引起了教師的重視,從而激發了探索的興趣。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解決大多數學生的困難,更應照顧學困生,解決所有學生的困難。有計劃地安排預習,有目的地檢查預習,發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引導解決,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十分有利。
預習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將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到預習的作用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這是激發和鞏固學生預習興趣的基礎。對于預習卡的內容,開始可以設置得具體一點、簡單一點。例如,在《李愬雪夜入蔡州》一課的預習卡中,教師可以明確這樣的預習內容:設計填寫文言虛詞“之”“以”的用法表。這篇課文中“之”字出現了13 次,“以”字出現了7 次。在此之前的文言文課文中,“之”已出現了50 多次,“以”也出現了20 多次。這兩個虛詞的所有用法,學生已基本理解并掌握,只要運用已有知識進行“遷移”,不太費力便可將此表設計并填寫出來。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有所知”的快樂。這種“學有所知,知而能用”的快樂心情是難以比擬的,可以鞏固學生預習的興趣,調動學生預習的內在動機,并產生長效性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后,預習卡的內容則由具體改為概括,由簡單改為復雜。預習的難度加大,學生感到原封不動地運用已有知識已經完不成預習任務了,于是從“有所知”的快樂進入“有所不知”的焦急。學生一急,便要向教師提出問題了。這時,教師要特別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因為興趣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正是要從“問題”入手。當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教師要加強引導,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整理,研究他們的思路,找出他們思考中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學生的問題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只要仔細看注釋或查工具書就可以自己解決的;第二類,雖然運用已有知識不能直接解決,但利用已有知識進行“遷移”可以簡單解決的;第三類,意義不大或可以放到以后解決的;第四類,有助于理解教材內容,有助于拓寬思路,但必須由教師或師生共同及時解決的。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能夠發現問題,而且會通過思考提出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把問題集中在重點關鍵處,以便集中力量加以解決。例如,在預習《論積貯疏》一課時,文中“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廩”、世之由饑穰”的“穰”、“國胡以饋之”的“饋”等十幾個生字,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自己解決了;“失時不雨,民且狼顧”的“顧”、“卒然邊境有急”的“卒”等十幾個多義詞,以及“未之有也”“莫之或止”“懷敵附遠”等賓語前置句和使動句,學生通過翻閱以前累積的有關例句,也自己解決了。學生在本課的預習中只出現兩個疑難處:一是“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的“者”和“遠方之能疑者”的“能”怎么講?二是結尾處一句該怎么翻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師抓住這兩個主要疑難處,重點指導,并將課前預習和課本討論結合起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水平。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把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等結合起來,讓學生習慣教師和同學的評價,體驗學習的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對學生預習進行評價的目的有二:一是鞭策和激勵學生主動進行課前預習,二是掌握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初始階段,教師應重視預習檢查督促。上課時應利用幾分鐘時間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預習好的學生要及時鼓勵,對做得不夠的學生予以指正。教師只有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課堂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教師對預習作業的嚴格把關和堅持督促,會使學生逐步認識到預習的價值,慢慢地就把預習置在一定的高度,久而久之,便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自我評價是以學生自身作為評價主體的評價方法。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看到自己的進步,繼而享受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同時,如果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能明確努力的方向。每次完成預習卡后,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回顧自己掌握較好的和尚有疑難的內容,并進行分析,逐漸讓學生認識自己,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學生的自我評價往往比教師的評價更有效,尤其是學困生的自我評價,特別值得教師注意,教師要對其點滴進步予以肯定和表揚。
總之,教師的課前預習指導應從指定預習范圍、規定預習任務、明確預習要求等方面入手,完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多元化評價,使課前預習的效果達到最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