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天貴
(懷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高校對人才的培養要適應時代的需求,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實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素養、應用能力,樹立學術、應用兩不誤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課程要進行教學改革,力求建立歷史研究水平高、教學結構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高校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的專業性較強,相較于理工類、經濟類、文學類的學科所帶來的即時的社會效益較低,所以存在招生難、就業難的現實困難。同時,高校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課程教學對專業的學術價值十分重視,但是社會功能卻被弱化。所以,面對諸多現實問題,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要予以重視,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緊跟社會生產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現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高校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改革過程中以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科學的教育方式,持續不斷地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作為能夠充分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不僅掌握知識的領域要有廣泛的跨度,而且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如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等。在從事社會生產的過程中,應用型人才需要以熟練的專業知識和規范的專業技術,通過創新、創造實現社會價值,這對高校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培養更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還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建設,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和社會生產能力為教學目標。要制定合理的培養方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改變考核方式,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人文教育專業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授課專業之一,是教育部為了適應中學課程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設立的,目的是培養“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本科層次)的師資。人文教育專業是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專業,是教育改革和專業教學結合的產物,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人文教育是針對現代社會生產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的專業性教育,不僅要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更要注重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過硬身心素質、較高人文素養,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課程就是將人文精神、歷史知識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使歷史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將歷史專業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相聯系,從而運用自身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服務社會。
在高校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課程教學過程中,中國史學史作為必修的基礎課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歷史研修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所以,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文教育歷史方向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必須清晰認識在人文教育專業歷史方向課程改革中存在的阻力。首先,由于高校對教師的管理和考核有職稱要求,在評職稱過程中是以量化的科研指標來衡量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所以一些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難免更重視科研,忽略教學的重要性。這嚴重影響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投入熱情,特別是在面對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醉心科研的教師很難進行實際教學方法的探索,更無法對社會需求、人才標準做出更多的探索。他們在教學中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使史學專業知識的傳授達到了教學標準,但是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導致專業教學與實踐相脫節。其次,作為高校培養的高等人才,大學生應做到專業知識水平過硬,潛心深入學術探索,積極適應社會需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但是,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團活動和應用證書的考取中,無心對學術進行深入研究,降低了專業知識學習效果,還有一部分學生拘泥在課本知識中,一味地“讀死書”,無法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接觸較少,無法獲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自身缺乏對未來的整體規劃。如果在課堂上得不到相應的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難免忽視自身應用能力的培養。
人文教育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中國史學史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也應緊跟教育改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做到“以史為鑒”,使中國史學史中的優秀傳統思想對現代生活、生產起指導作用,給歷史精神注入時代靈魂,讓學生在學習中國史學史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讀史可以明志”,引導學生運用現代思維理解歷史精神,讓歷史中的人文精神煥發時代生機。
高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既讓學生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又讓學生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所以,教師在開展中國史學史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豐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應用思維。在中國史學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國史學史的層次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和拓展,以豐富課程內容。例如講解《史記》時,教師可以聯系史學家司馬遷對先秦史學傳統變革產生的影響;教授《漢書》時,教師不僅可以講解斷代史體例,還可以研究其對《史記》體例、內容的繼承和變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利用延伸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結合現代實例對史學現象進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教學內容形成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教師在中國史學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借鑒情境教學、模擬教學、翻轉教學等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自主提升能力的欲望。在課前準備、查閱資料、討論提問、應用設計等環節,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讓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合作參與能力、知識應用能力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要一改以往唯成績論的思路,從多方面展開對學生的測評。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核要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綜合測評,如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課堂參與能力等。要豐富考核內容,形成科學的考核機制。同時,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機制也要有所改革,使職稱不再是衡量教師科研水平、學術水平、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要從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學出發對教師進行考核,讓教師做到全面發展,學術、教學兩不誤,增強教學質量。
歷史永遠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而人才永遠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寶貴資源。因此,高校在開展人文教育的同時,注重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才能將歷史中的有益因素有效應用到社會生產中,進而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財富。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思想、改變教育方式、進行教學改革,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探索出最適合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