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今年8月,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選手共獲得16金14銀5銅和17個優勝獎,位列金牌榜、獎牌榜、團體總分第一名。世界大賽勇奪第一當然激動人心,但似乎也只是一個職業技能界的業內新聞。而在一個月后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總結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親自出席,并在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批示并致辭。為什么,這樣一件事會受到國家領導人如此的關注?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這要求我們必須有一批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改革開放四十年打造的“中國制造”的輝煌自不必說,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傳統的“中國制造”所具有的質量效益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創新力差、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等問題日益凸顯。原因當然方方面面,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才的短板。一線的技能人才是制造強國的根本,創新來自于一線,產品質量的把控在于一線,生產的效率在于一線;更何況,當下的向高端、高質量邁進的制造業已經不再是過去“三來一補”的簡單加工,根本不可能由沒有受過專業技能教育的人來勝任。我們看到,這些年來,一線制造加工的方式從手工到機械、網絡、智能,現在的工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者,而是高質量的復合人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大會的重要指示中所說的那樣,“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技能人才,但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據人社部的調查表明,我國技工勞動者約為1.5億,占就業人數不足20%,其中高等技能人才為3762.4萬,僅占技工的四分之一。而與現代制造業相匹配技術工人的結構應該是高級、中級占大多數,但目前我國技工隊伍結構正好相反,由此可見我們的技能工人尤其是高級技工的缺口之大。
但國家的相關部門已經從技能人才教育著手,開始打造高層次“中國制造”的新的制造者。今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這個改革方案被視為國家對職業教育地位的強調和肯定,也被視為對技能人才的新的定位和重視。《方案》覆蓋了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強調到2022年:1、加強現有職業院校建設,要求教學條件基本達標;2、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3、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至今,有了“211工程”、“985工程”,乃至現在的“雙一流”院校建設等,從恢復高考以來,40年間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而國家推出《方案》,是為讓更多的人接受現代化職業教育,讓國家發展人才梯隊建設生態鏈正常運轉,甚至有業界的人說: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就是職業技能教育界的“985”和“211”。
同時,我們看到,社會對于職業技能人才的輿論也是潛移默化地轉變。曾幾何時,當技術工人的羞于啟齒,做職業教育的低人一頭,去職業技校成為考不上大學的代名詞。但近年來,我們看到主流媒體上《大國工匠》感人至深,《中國大能手》、《狀元360》讓人們看到技能工人的力量,而媒體對于技能大賽、技能人才的關注不斷加強,工匠精神、技能成才的呼聲在社會已經開始成為共識。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世界技能大賽總結會的批示中指出的那樣,“技能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資源,是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能人才就是新“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對職業技能人才的尊重才能帶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