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紅
上半年,我國服務業保持穩步增長,服務業增加值247743億元,同比增長7%,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3%,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部分新興行業投資增長較快。但同時,我國服務業發展也面臨著人才短缺、部分行業效益下滑、開放進程緩慢等問題。下半年,隨著減稅降費等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服務業有望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服務業增加值將增長6.8%,全年增速保持在6.9%。
1-6月,服務業增加值247743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高出0.7和1.2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9%,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3%,比第二產業高23.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3.8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5個百分點。1-6月,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7.3%,增速與1-5月持平,比去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增長較快,生產指數同比分別增長24.2%和8.3%,增速分別快于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16.9和1個百分點。
一是商品房庫存繼續減少。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0162萬平方米,比5月末減少766萬平方米,上半年累計減少8.9%。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672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16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減少75萬平方米。二是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大幅增加,1-6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498.7億美元,增長6.7%,增速比1-5月加快5.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加快5.5個百分點。三是圍繞“互聯網+”加強業態渠道創新和流通模式創新,推動商業與旅游、文化、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上半年,以提供生產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為主的企業實現業務收入1283億元,同比增長13.1%。
1-6月,全部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6.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1-6月,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3.5%,增速快于全部服務業投資7.4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業、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3.4%、39%、23.3%,信息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投資分別增長68.1%、77.7%和62.7%。1-6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4.1%,增速比1-5月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1.1%,比1-5月加快2.9個百分點;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0.3%,降幅比1-5月收窄0.5個百分點;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8.1%,比1-5月提高1.9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4.1%,回落1個百分點。
1-5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1%,增速比1-4月加快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快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2.5%、12.3%和12%,比1-4月分別加快0.4、0.4和0.1個百分點,增速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2.4、2.2和1.9個百分點。1-5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同比增長9.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快12.6個百分點。
一是市場準入門檻缺乏彈性,小規模的一般性服務業市場準入門檻過低,行業規模盲目擴大,而大規模的高端服務業市場準入門檻則顯得過高,規模的擴張受到嚴重制約,導致服務業供給結構失衡。二是市場準入領域仍然存在所有制偏好現象。國家雖然對民營企業等非國有資本出臺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但在允許市場準入和公平競爭方面還存在著顯性或隱性的限制。在實際落實中,很多政策也缺乏細化可操作性的配套辦法。三是現有服務業準入程序效率較低。隨著新興服務業務層出不窮,服務業業務創新產生了許多現有注冊系統沒有包含的新興業務,相關的企業注冊申請出現業務確認上的困難。另外,既有的縱向分割管理體制下,產業之間相互聯系和融合受到限制,導致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進程緩慢。
今年以來,電信業務收入增速持續放緩,1-6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721億元,同比下降0.03%,增速同比回落4.1個百分點,較1-5月回落0.3個百分點。一是價格戰導致固定通信業務增收乏力。由于寬帶市場的低價競爭,今年以來固定通信業務收入增速逐月回落,1-6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實現固定通信業務收入212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比上個月回落0.5個百分點;二是用戶規模繼續下降導致移動通信業務收入下滑。4月份開始移動電話用戶數出現負增長,截至6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5.9億戶,同比增長7.3%,但比上月末減少353萬戶。用戶的減少直接導致了移動通信業務走入下行通道,1-6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實現移動通信業務收入4596億元,同比下降4%。三是數據及互聯網業務增速放緩。2月份以來流量收入逐月下降,1-6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完成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3086億元,同比增長0.7%,比1-5月回落0.5個百分點。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流量紅利快速釋放,通信行業依靠人口規模擴大數據流量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服務業人才短缺嚴重,特別是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國際貿易、中介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人才匱乏。百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數據顯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求職倍率呈現上升趨勢,2017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2019年2季度市場供求人數均有較大幅度增長,求人倍率為1.22。從行業需求看,與去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增長幅度較大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如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4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2.5%)、教育(36.3%)、住宿和餐飲業(36.2%)、批發和零售業(33.1%)、金融業(27.4%)、房地產業(25.1%)。全國十大城市崗位需求和求職排行榜顯示,推銷展銷人員、餐飲服務人員、治安保衛人員、部門經理等職業的用人需求較大。
盡管今年以來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從活動指數看,我國服務業仍保持擴張走勢。1-6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53%,繼續保持在榮枯線以上;二季度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對下季度經營狀況預期指數為63.4%,10個行業門類的企業經營狀況預期指數均位于60%以上;6月份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3%,比5月上升0.8個百分點,調查的21個行業全部位于擴張區間。下半年,隨著減稅降費等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服務業有望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預計下半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為6.8%,全年增速保持在6.9%。
一是今年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和開放創新,繼續推進服務業市場準入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事中事后監管體制機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營商環境優化,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有利于加快釋放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進一步培育壯大服務業新動能。二是消費新動能不斷擴大有利于服務業發展。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1.6%,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3.2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6%,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三是城市商業綜合體等新模式不斷涌現。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融合了商業零售、餐飲、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多項城市功能活動并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大型商業綜合體數量逐年增加。上半年,限額以上超市、便利店和專業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4%、8.2%和5.3%,增速分別比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高2.7、3.5和0.6個百分點。
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聚焦減稅降費,養老服務機構符合現行政策規定條件的,可享受小微企業等財稅優惠政策”。同時,《意見》提出到2022年要將不低于55%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發展養老服務,單獨此項每年就有超過1000億的資金投向養老產業。5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大對養老、托幼、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的稅費政策優惠,從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對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相關服務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并減按90%計入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同時,對承受或提供房產、土地用于上述服務的,免征6項收費。2014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僅4萬億元,2018年增至6.6萬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8萬億元。隨著減稅降費等政策的落地,有助于促進社會力量與民間資本廣泛參與進來,有利于較大力度增加就業、擴大服務消費促內需,推動服務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我國政府正在推動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加速開放我國的金融服務業,使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資越來越有吸引力。3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許諾年底前將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投資比例、業務范圍和放開保險公司開設條件等五項重要領域進行改革。7月30日起,外資進入船舶代理、城市燃氣、電影院、演出經紀機構、增值電信、油氣勘探開發等的限制將進一步放寬或取消。銀保監會也在加速放寬外資進入中國的大門,1-4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批準13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額度共計47.4億美元,超過2018年全年批準總額度;共批準12家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共計240億元,超過2018年全年批準總額度的一半。隨著金融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將吸引全球長期資本進入中國金融市場,促進我國金融服務業加速發展。
文化產業一向被譽為“火車頭”產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溢出效應,在我國建設貿易強國和文化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通過各類文化基地和園區創新對外文化貿易。2018年6月,我國政府聯合認定了首批13家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一年多來,各基地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文化進出口取得亮眼成績單。2018年文化進出口額達137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文化貿易已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后各基地將在優體制、優政策、優渠道、優服務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將基地打造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動力引擎和創新高地,同時我國將適時開展第二批基地評選工作,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將為建設文化強國和貿易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一是加大推進高端服務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業態、新模式,以信息技術和先進文化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增強服務業發展動能,創新推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創意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二是堅持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協同并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互動并進、擴大總量與業態提升齊頭并進發展思路,深度挖掘特色優勢,加大引進國際金融、現代物流等知名的服務業企業集團的力度。三是充分運用國家支持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各項政策機遇,加快“互聯網+”與商貿服務業深度融合,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再上新臺階。
一是深入實施“放管服”,優化兩業融合環境。應創新監管模式,明確市場準入,減少行政干預,構建適應新業態、新標準、新模式的寬松環境。二是改革投資審批體制。我國現有的投資審批體制,仍對服務業有著較多的限制,要及時進行全面清理,盡量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認真落實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三是持續引導市場需求,提升自主融合能力。淘汰落后技術和產能,發展高端產業,在一些技術稟賦豐富、創新要素集聚的地區,優先發展金融、咨詢、研發設計、高端設備制造、生物技術等高端產業。四是順應新經濟新服務的要求,不斷創新政府治理。順應服務經濟發展新趨勢,更新監管理念、創新治理方式,構建統一高效、開放包容、多元共治的監管體系。
一是擺脫“身份論”觀念,樹立“行為論”觀念,遵循“非禁即準入”(負面清單)的原則,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穩定的服務業準入制度,允許各類社會資本進入國家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服務行業和領域。二是繼續擴大醫療、教育、文化、研發等領域開放,在全國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地區允許外商以獨資方式設立學前教育、高等教育及醫院、影視動漫制作公司、電影院、演出藝術團體等服務機構。三是完善跨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服務業開放涉及領域多、政策體系復雜,需要各部門相互配合,尤其是在制定相互銜接的法律法規和促進政策,建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全覆蓋的監管體系,以及開放風險評估、開放路徑與時間表等頂層設計方面要做到協調并進。
我國通信行業營業收入大幅降低,一方面是受到2018年明確降費底線的提速降費監管政策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通信行業企業采用低質低價運營手段吸引客戶,導致行業內無序競爭,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在品質競爭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通信行業更需要提高發展品質,滿足社會的高質量需求,才能夠實現效益扭虧為盈。一是轉變經營方式,從流量經營轉向存量經營,不僅僅要吸引新客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通信用戶的留存度和收入貢獻度。二是通信企業要把從考核用戶規模(包括存量規模和凈增規模)轉為考核業務收入,抓住5G商用元年的契機,業務投入更多轉向新業務市場培育。三是實現營業收入的多元化,改變靠流量“一枝獨秀”的傳統盈利模式,借助物聯網的發展,實現流量、短信、寬帶和專線等所有支撐型業務的正向增長。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