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彥軍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 成因? 對策
農村商業銀行的前身——農村信用社創設于20世紀50年代,先后歸農行、人行、地(市)聯社管理,2003年以來各省成立了省聯社,直接管理農商行至今。正是由于其在經營管理上受歷史性和政策性的諸多因素影響,在服務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自身資產規模快幅增加和信貸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堆積了大量不良貸款,嚴重影響了農商行的深化改革與發展,甚至威脅到了農商行的生存。深入剖析農商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范和化解不良貸款風險,是確保農商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5月制定的《貸款分類指導原則》,貸款按風險程度可劃分為五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包括其中的后三類,具體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合同約定按時償還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有跡象表明借款人按合同約定已無法按時足額償還銀行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抵押或擔保也肯定要形成損失的貸款。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公開數據顯示,2014-2018年末近五年我國農商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1091億元、1862億元、2349億元、3566億元、5354億元,對應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87%、2.48%、2.49%、3.16%、3.96%,不良貸款呈“雙升”態勢,遠高于國內其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防范化解壓力較大。
近年來,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也在不斷推進,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實體經濟發展滯緩。農商行不良貸款自2015年開始逐步攀升,信貸資產質量惡化趨勢明顯。從根本上講,農商行大量不良貸款的累聚,是由其自身和特殊的歷史原因共同作用所致。對于農商行不良貸款的成因應基于對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分析,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探求化解新思路,建立風險防范新機制,有序推進農商行的深化改革與發展。
一般來講,農商行不良貸款成因可從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
農商行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是地方最專業的金融機構,在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推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等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國家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縮減城鄉貧富差距,應對經濟轉型和調整周期,需要借助農商行在農村投放大量政策性、扶貧性支農貸款,這些貸款的客戶信用等級差,還款能力弱,收益低且周轉慢,風險相對較大,極易形成不良貸款。
2、產業政策和農村經濟環境的影響
多年來,地方政府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相繼出臺多種產業政策,通過行政干預的手段要求農商行將貸款投向償債能力薄弱的農戶和缺乏生命力的鄉鎮企業,造成貸款投向行業單一,風險過于集中,不良貸款易于暴露;另外,農村產業存在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影響大、農村工商業不發達、特色農業發展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等固有弱質,這決定了農商行貸款的高風險性,一旦發放則難以收回,從而形成大量沉淀。
(二)內部原因
1、貸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貸款“三查”,即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檢查制度監督不得力,查處不嚴格,制度流于形式是農商行不良貸款形成的最為主觀的制約因素。一是在貸款的貸前調查環節,農商行客戶經理基于熟人介紹或個人主觀判斷盲目介入信貸業務,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無法獲取客戶真實信息,現場調查“走過場”,項目評估質量較低,貸前調查執行不力;二是在貸款的貸中審查環節,農商行風控部門對客戶的信用審查只是對項目的合規性、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風險評價報告主要參照盡調報告,缺乏獨立的風險分析能力,造成貸中審查缺位;三是在貸款的貸后管理環節,農商行客戶經理普遍存在“重放輕收輕管”現象,為了省時省力,客戶經理對待貸后檢查報告敷衍了事,缺乏必要的貸后現場走訪檢查和借款相關當事人的當面質詢,貸后管理形同虛設。
2、客戶經理業務素質良莠不齊
由于特定歷史原因,農商行客戶經理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一部分老員工,學歷水平較低,對新的業務知識學習不足,對新的科技技能無法熟練掌握,思想陳舊,合規意識淡薄,職業道德修養尚待提高,對業務的潛在風險缺乏必要關注,“人情貸”、“關系貸”情況尚有存在。此外,農商行貸款客戶較為分散,戶均金額小且筆數較多,客戶經理精力有限,無法面面俱到,導致貸款的后續管理缺失,不良貸款逐漸累聚。
3、內控制度不健全
內控制度是農商銀行控制風險和穩健運營的基礎,防范和控制風險有利于促進農商行長足發展。目前農商行雖說形式上已是一級法人,但實際上仍是省聯社行政管理,尚未形成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內控系統性建設不足,缺乏科學的審批決策機制、必須的自我約束機制和全面的風險防控機制。為了應對監管機構和主管上級部門的檢查而設置了內控制度,實際上系統設置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服務于自身的經營管理,無法適應現代金融企業的經營需求。
4、信貸管理機制設置不合理
由于體制原因,農商行在信貸資產管理上仍然比較粗放,缺乏切實可行的現代管理方法和約束機制。農商行信貸管理機制與信貸業務發展速度不相適應,“三查”制度落實不到位,潛在信用違約風險較大。加之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在貸款出現風險時,介入時效性差,對相關的責任人后期責任追究力度不夠,造成農商行不良信貸資產激增。
(一)堅持審貸分離,將貸款“三查”制度落到實處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產業信貸政策、銀保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及省聯社信貸管理制度,嚴格實行審貸分離和分級授權、授信制度,嚴把信貸審批關口,各業務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監督,將信貸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嚴格執行貸款“三查”制度是農商行防范風險的關鍵手段,防止流于形式,否則嚴肅追責。
(二)加強客戶經理隊伍建設
一是嚴把客戶經理準入關,積極引進高素質金融人才,加快培養專業化的精英團隊,提高核心競爭力;二是構建單位、部門、個人“三位一體”培訓新機制,通過單位組織引導、部門配合、個人積極參與等方式,加強客戶經理職業綜合能力培養,健全提升機制,嚴格學習制度,保證學習質量和成效;三是制定任務,定期考核,明確職責,獎罰分明,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選人用人新機制,努力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精細化的營銷隊伍。
(三)完善內控制度建設,筑牢信貸風險“防火墻”
內控制度建設問題是農商行不良貸款形成的重要因素。要想顯著提升農商行的信貸風險防控能力,首先要結合工作實際,建立健全信貸管理體系與內部稽核監督協同運作的內控制度,監督“三查”執行力度,杜絕內部違規行為的發生;其次要權責分明,強化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之間的相互制衡和監督,規范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風險,筑牢信貸風險“防火墻”,保障信貸業務穩健發展。
(四)創新信貸管理機制,落實貸款問責制度
一是按照“誰放款、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系統梳理和細化信貸流程中各崗位、各環節的操作風險點,明晰崗位職責,列示具體工作要求,樹立行為標準,建立全員參與、互相監督的信貸管理機制,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接口;二是建立不良貸款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對貸款客戶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監測,建立工作臺帳,提升風險預警效率,降低新增不良貸款發生率;三是嚴格落實貸款問責制度,對違規發放的借(冒)名貸款、多頭貸款和借新還舊貸款一經發現從嚴懲處,并實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強化貸款責任意識和主體風險意識,嚴格問責機制,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力。
綜上所述,不良貸款已經成為農商行深化改革與發展的瓶頸,風險化解壓力巨大,但源頭防范難題尤為嚴峻,要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發展總基調,全面落實各項監管要求,調整業務結構,控制新增風險,提升信貸質量,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同時,多措并舉,重拳出擊,大力清降不良貸款,優化信貸資產質量,改變不良貸款“雙降”高企態勢。
參考文獻
[1]鄧有健.農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成因及對策分析[J].金融市場,2008年8期.
[2]胡嚴政.我國農村信貸資產質量狀況的時政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3.
[3]周夢星.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索.蘇州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