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訓練是寫作訓練的核心與難點。利用思維導圖這一圖形化思維工具,可以有效突破寫作過程中的諸多難點,諸如構思中的充分合理聯想、立意的獨特創新性以及臨場素材的精準遴選。在學習寫作過程中,師生可以依托思維導圖,“教學做合一”,從而讓我們進入到更寬廣更深入更具個性的自由寫作境界。
【關鍵詞】主題教學;初中;散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主題教學的定義
竇桂梅老師是主題教學較早的提出者。她認為:“主題教學為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課堂,以‘積累、感悟、創造為形式,由主題‘牽一發,‘動教材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全身,即由‘主題,把那些散亂的‘珍珠串聯起來,統整成一個‘集成塊,由個及類,由類及里,個性與共性相融,從而形成立體的主題教學統整效果。”2012年,李祖祥總結了前人的相關理論概念提出:主題教學是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跨學科領域的主題探究與活動來發揮學生的主體建構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方式。筆者閱讀了近年來主題教學的研究,對主題教學作如下定義:主題教學是基于文章內容或知識系統,根據文章中所傳達的文化、知識、能力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提出某一教學點,聯系課內外的文章進行教學,旨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
二、主題教學在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初中學生處于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初中生的閱讀需求量增加,閱讀的方法也會有所轉變,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展,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入,同時課程增多,接觸的知識更為復雜,加上中考的應試壓力大,這就需要一種更為統整的教學模式。主題教學容量大,一節課可以包含多篇“同主題”文章,目的性強,將“一類”文章放在一起研究,可以說對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滿足。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是教材中占比較多的文學作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對散文的要求是“品味語言,理解作者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散文特點”。對于部編本教材的單元編排也按照主題劃分,比如七年級第一單元 《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的主題是“四時之景”;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的主題是“親情之愛”。同時,部編本教材中“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與主題教學相契合。除了教材上按照人文主題進行分類,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按照散文的語言特點、寫作手法、描寫對象等方面自由組合,將自讀課文、課外散文和課內散文相結合,靈活選擇主題。
三、主題教學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
將主題教學應用到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中,是對散文閱讀的深化,有利于整體把控學生對散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系統的散文閱讀方法。本文將以部編本七年級上冊散文為例,從寫作內容、作者情感、語言特點、寫作手法、同一作者的文章五個角度選擇主題,嘗試將主題教學與散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教。
(一)根據寫作內容選擇主題
根據散文的寫作內容,可以將散文分為寫人敘事散文、寫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或議論性散文。在主題教學中可以根據這三種寫作內容進行主題的劃分。
在部編本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散文的寫作內容分別是春景、濟南的冬景、雨,不難看出,這三篇文章的寫作內容都是景物,屬于寫景抒情散文。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之初,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讀”,縱觀目錄,對比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這幾篇文章的共同點,選擇教學點,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符合“生本理論”的觀點。在教授第一課《春》時,就可以以“一篇帶動多篇”的思想,聯系整個單元,將教學主題設置為“體會四季之美”,引導學生閱讀《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將原本互不相關聯的文章在主題的引導下“串聯”起來,使學生在“四季之美”的特定主題下,對比閱讀不同的文章,體會寫景抒情類散文的寫作特點。除了找對課內文章的“共同點”選擇主題外,教師還可以將目光放長遠,大膽聯系課外的寫景抒情類散文。以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春》為例,以“春”為寫作內容的名家散文還有很多,教師都可以經過篩選放到課堂上供學生閱讀,如可以聯系巴金的散文《春天里的秋天》、姜旭光《春的消息》,將寫作內容相同的散文放在一起,可以給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初步體會散文的寫作和語言特點。
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金色花、荷葉·母親),這三篇文章都是以“母愛”為寫作內容,屬于寫人敘事類散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依照上述操作程序,確定本單元的線性主題是“母愛”,以此作為主線進行教學,除了本單元的課文外,還可以聯系課外名家的關于“母愛”的散文,如季羨林的《尋夢》、周國平的《用什么來報答母愛》、宗璞的《我的母親是春天》等,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散文的“情真意切”。除了線性的主題選擇,還可以按照“放射性”,即發散性的,以“一”引出“多”的主題。例如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放射性主題“親情”,聯系出父愛等其他情感,再統整關于“親情”的散文篇目,但應該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合理的目標,七年級上冊注重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只對散文進行初步感知,如果花費大量時間深入研究某一篇文章,那么學生將很難抓住重點,也將失去主題教學的真正意義。
哲理散文或議論性散文也同樣適用,教師可以聯系課內外的哲理性散文,將哲理散文所說的“理”作為主題,進行課內外文章的閱讀。
(二)根據散文的情感選擇主題
關于人的情感,可以分為人與人的情感、人與自然的情感、人與社會的情感三種,具體又可細分為多種情感,散文的形式多樣,但最終都是在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以散文的情感作為主題,是進行散文主題選擇的合理路徑。
散文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這幾篇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是人與自然的情感。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金色花、荷葉·母親)寫的是人與人的情感,還有一些散文是寫人與社會的情感,以人的情感為主線進行主題選擇,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實現課標中規定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教學目標。
根據散文的情感進行主題選擇,一定程度上與根據散文內容進行主題選擇是重合的。例如在教授《春》這篇課文時,以? ?“春”為主題進行教學,選擇的課內外散文一定是包含“春”的,在這些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這與以“情感”為主題差別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探索細化的“情感”主題。如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中,作家史鐵生通過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自己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悔恨。在這篇課文中,可以聯系課內朱自清的《背影》、課外趙麗宏的《揮手—懷念我的父親》等文章,以“懷念親人”或者“珍惜親人”為主題,讓學生體會親情易逝,珍惜當下,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情感,理解“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真正含義,在達到知識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再如《散步》一文,通過寫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教學中可以以“孝心”為主題,聯系畢淑敏《孝心無價》、胡適《我的母親》等散文,體會親情的重要性,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利用情感進行主題選擇,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挖掘散文的情感點,以一帶面,根據情感進行主題選擇可以更深入地讓學生感受散文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根據散文的語言特點選擇主題
散文的語言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大多數散文的語言都是極具特色的,教師在講解散文時,可以根據散文的語言特點進行主題選擇。
例如,在莫懷戚的《散步》這篇文章里,語言特色是平實卻感人的,文章的語言清新淡雅,文章沒有華麗或生僻的詞語,也沒有令人難以理解的段落,文章的最后部分較為含蓄,其他部分都是簡單且容易理解的。但這篇文章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句式整齊,音韻鏗鏘,語意的對舉與反襯,平實但富有哲理。根據這一特點,確定“平實富有哲理的語言”為主題,聯系《背影》《白楊禮贊》等文章,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體會語言特點,領悟平實中但富有深意的語言。
再如《春》這篇散文中,借由大量動詞、形容詞和疊詞,以及生動的短句,充分展現了萬物萌發的熱烈景象。在教學中,可以以“疊詞的運用”或“短句的運用”為主題,結合朱自清的《匆匆》、龍應臺的《目送》等文章,感知疊詞、短句的妙用,深入理解這一類散文的語言特點,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語言,經過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可以將這種語言特點運用到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根據散文的寫作手法選擇主題
根據散文的寫作手法進行主題選擇,是主題的另一種統整方式,寫作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以《春》為例,文章運用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正側面描寫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都是極具特色的。教師選取某一寫作手法作為主題,以此為主線進行教學,聯系課內外散文,例如以“正側面描寫”為主題進行教學,結合《荷塘月? ?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散文,引導學生自發找出關于正側面描寫的句子,還可以發動學生聯系課內外文本,反復閱讀、探究,加強對這種寫作手法的認知和運用。
(五)以作者為主題
雖然每一篇散文都承載著不同文字,表達不同的情感,但同一作者的散文都是有共性的,探究同一作者的多篇散文,可以加深學生對該作者的認識,使學生形成針對該作者的“條件反射”,以文章為契機,在文章中了解作者,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挖掘文本,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閉環”,在這個循環系統中加深對作者的印象,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文本。例如學習老舍《濟南的冬天》時,聯系老舍生平,引導學生閱讀《貓》《落花生》《北京的春節》《想北平》,在此過程中,了解老舍的生平,他的人格魅力和對自然、社會的態度,在熟悉了作者后,再讀到老舍的文章,學生就會較快地知人論世,理解散文背后的深層含義。
可見,在初中散文中運用主題教學,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有明顯的作用。除了上述主題選擇方面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教學目標,有目的地選擇主題,主題教學還可以運用到其他文體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晴雯,女,1994年生,山東省泰安人,學科教學(語文),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