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運球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制定和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群文閱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和命題方式,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有效組織和開展群文閱讀,這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群文閱讀教學旨在變革以往的“點”“線”閱讀教學方式,本文就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策略及效果檢測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 策略;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群文閱讀教學意義重大
群文閱讀,就是圍繞同一個話題或主題的多個文本而進行的一種綜合性、探索性閱讀。相較于以前的單個文本閱讀,這種閱讀能快速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豐富閱讀方式,激發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近年的語文高考命題也出現了一些具體的考查形式,因此,加強群文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十分重大。
群文閱讀教學就是用顯性的方式教“閱讀”“文學”及“思考”,它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式。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得到更好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品質,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可以有效彌補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能夠訓練學生的系統化思維和理性思辨力,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既然是一種針對同一個話題或主題進行的多文本的綜合性閱讀,那么,開展群文閱讀首先就必須明確教學目的,思考教學策略,以此去整合相關閱讀材料,然后通過閱讀教學實踐去提升學生處理信息、整合探究、合作創新的能力,提升學生系統化思維品質和理性思辨力。
策略一:明目的,找話題主題
只有明確目的,群文閱讀教學才能有的放矢。不同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閱讀目的,不同的閱讀目的決定了話題主題的選擇,決定了所選文本內容的深淺,也決定了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依據教學目的去尋找話題、確定主題,按照相應話題或主題去整合課內課外資源,選擇數量不等、深淺不同的文本組成不同的閱讀群文,形成一個個由多文本構成的閱讀群,然后組織開展相應的群文閱讀教學。
比如在教學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時,可以確定“故鄉”這一話題,選擇他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寒風吹徹》《一個人的村莊》等文本,開展以“劉亮程的鄉村哲學”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以探討劉亮程鄉村文學的特點,品味他詩性的意象和哲思;也可以將老舍《想北平》、韓少功《我心歸去》和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等文本組合在一起,進行一次以“月是故鄉明”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活動,以探討人與故鄉特有的記憶和情感。
教學中,可以將代表性作家作為話題或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神品格作為主題去開展群文閱讀。比如以杜甫為話題,選擇他的《客夜》《倦夜》《旅夜書懷》《閣夜》四首詩,透過杜甫的個人夜色感覺,結合他漂泊十一年的艱辛歷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夜色和杜甫的思想情懷。比如將課文《丹柯》、《老人與海》選段、《天龍八部》選段進行組合,開展“英雄的共性”主題群文閱讀活動。
還可以就某種寫作手法(如點染、以景結情、細節描寫、第二人稱),對某種社會現象的看法(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等等開展相應的群文閱讀活動。
明確目的,找好話題主題,以此為策略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既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節約閱讀時間。并且,有老師的具體要求和相應方法的指導,學生的閱讀會更細致、更有針對性,閱讀的印象會更深刻,產生的效果自會更加良好。
策略二:實過程,串課堂內外
群文閱讀是在專題教學框架下的一組多文本的閱讀,對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發散思維的培養都大有裨益。這種閱讀講求課內外材料的延伸、比較、統整,因而開展這種閱讀教學的過程要實,不能虛化流于形式。教師要立足課內的閱讀實踐指導,引領學生向課外多向度地有效遷移、拓展、整合,從而切實提高學生處理信息、整合探究、合作創新的能力,提升學生系統化思維和理性思辨力,涵養人文情懷。
課內精讀專攻,課外泛讀拓展。群文閱讀是多文本的閱讀,因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應“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把課內的精讀與課外的泛讀有機結合,從而產生真正的集群效應。課內精讀,通過對經典文章的專攻,不斷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與體悟。課外讓學生以略讀、瀏覽等方式去泛讀相應的文本,拓展他們的閱讀面,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如上文所說的“劉亮程的鄉村哲學”主題群文閱讀活動,便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內的《今生今世的證據》一文進行研讀專攻,然后指導學生課外泛讀他的《寒風吹徹》《一個人的村莊》等文本。“英雄的共性”主題群文閱讀活動,可以和學生一起精細研讀課內的《丹柯》,然后指導學生課外拓展閱讀海明威《老人與海》、金庸《天龍八部》中的相關部分。這樣安排教學過程,學生不僅能專攻與拓展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精讀、泛讀的閱讀方法,而且串通了課內課外兩個閱讀場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閱讀感受。
課堂研習得法,課后運用得益。和單篇課文教學不一樣,群文閱讀教學內容多,因而教學中必須確定一個閱讀目標,形成一條閱讀主線,再通過課堂上的閱讀研習,讓學生獲得相應的閱讀方法。在組織“月是故鄉明”群文閱讀活動時,我就在想,故鄉是每個人的根,每個人的情感蓄積、性格養成以及生活和人生經驗的積累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淀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故鄉之于人的共性;但每一個故鄉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與現實,每一個人也都有著區別于他人的性情稟賦與閱歷,因而故鄉對于每個人的意義又是千差萬別的。基于這樣的思考和認識,我決定安排2個課時來進行課堂研習。
第一課時研習內容:獨立閱讀文本,思考故鄉的構成要素;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思考故鄉對于自己的意義;融合自己及作家的感受,思考家園文化內涵及其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滋養。第二課時研習內容:研習作者表達對于故鄉的情感的方式;以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理解、評價、質疑等;課外閱讀兩到三篇寫故鄉的文章,深刻體悟作者對家、家園和故鄉的那種兼具個性和共性的獨特情感與文化內涵。
策略三:多方法,強能力思維
教學無定法,但教學需章法。要想群文閱讀教學輕負擔高質量,就需要探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跨媒介閱讀,因此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我們就可以跨文體、跨媒介地選擇不同體裁、不同樣式的文本和材料組成閱讀文群。比如在確定了話題或主題后,可以考慮選擇文學類中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本,選擇論述類、實用類中的文章,選擇攝影、圖畫類材料,選擇視頻、音頻類材料,等等。這種跨文體跨媒介的群文閱讀,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
有比較才有鑒別,群文閱讀可以運用對比、類比等方法去選擇文本和開展教學活動。比如運用對比法,可以就同一話題進行古今對比、中外對比,可以就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或現象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可以就同一主題運用不同體裁、題材和表現手段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進行對比。在教學蘇洵《六國論》時,我開展了蘇洵《六國論》、蘇轍《六國論》、賈誼《過秦論》的群文對比閱讀。通過對比,學生得到了這樣的認知,同一段歷史、同一個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出于不同的目的去寫會產生迥異的態度,使用不同的寫法會有著不同的韻味和效果。
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既可見出教師的教學功底,也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老師設置的問題巧妙,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進而進行創造性閱讀,就能增加學生識見,拓展學生思路,提升學生處理信息、整合探究、合作創新能力以及系統化思維和理性思辨力。在組織“月是故鄉明”群文閱讀時,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作者筆下的故鄉是由哪些東西組成的?”“對作者來說,這些記憶碎片有什么樣的意義?”“依據你的人生體驗和閱讀感受,你認為故鄉又是什么?”學生通過研習、思考、總結,找到了“物—情—思想”這一主線,深化了對故鄉內涵的理解,加深了對散文“形散神聚”這一文體特性的理解。
三、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效果檢測
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效果如何,可以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查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加以檢測。
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學習要求,基于此,我們在檢測群文閱讀教學效果時,一定要摒棄“標準答案”的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和感受。學生個體情況不同,閱讀的效果肯定有深淺之異,只要學生的閱讀認知是立足文本精讀研習的結果,就應加以肯定和鼓勵。如果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是入乎其內再出乎其外,那將更凸顯出所用策略的良好效果。
高中學生畢竟要經歷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因此,這些策略的實施效果如何還需要一些定量考查。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
一是進行高考試題和一些高質量模擬試題的實測。近年高考,現代文閱讀中的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閱讀,選取的是非連續性閱讀文本及材料,本質上屬于群文的性質,與此相應的各地高考模擬試題也采用的這種形式,我們可以選取其中的一些試題來對學生進行實測。如果效果好,在肯定和鼓勵的同時再加以歸納總結,以鞏固效果。如果效果不夠理想,就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再對相關策略加以完善。
二是通過讓學生自主確定話題或主題并選擇文本及材料的形式來檢測。檢測的要求要明確具體,可以讓學生按三個步驟來進行:自主確定話題或主題,寫在最前面;按此話題或主題去選擇三到四個文本及材料組成群文;在研習的基礎上設計出兩到三道閱讀思考題或考試檢測題。在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后,再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點評,評出若干優秀的設計方案,同時組織學生對不夠理想的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此去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于群文閱讀的認知。
群文閱讀教學為的是變革以往的“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的學習方式。作為新課標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其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法是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要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要求,師生合作,不斷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實施途徑和教學方法。要通過相關教學策略的實施,讓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課堂上得法課外去受益,真正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總之,我們要通過群文閱讀教學,真正讓師生改變以往的閱讀教學方式,把握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真正讓學生具備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而為他們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