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龍
【摘要】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來學習更多的知識和開闊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認清這一點,用科學的方法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因此,除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外,為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師應自覺擴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大量閱讀,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量閱讀;原則;氛圍;方法;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學生每學期單獨閱讀30篇左右教科書中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當前的教學內容,更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是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打下基礎的,大量的閱讀對學生潛能的發(fā)展和未來的發(fā)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因此,有必要在課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一、課外大量閱讀原則
如果學生盲目地增加閱讀量,他們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一般來說,閱讀的目的要達到“三個效益”:一是促進知識的獲取,二是培養(yǎng)能力,三是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教師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是指導者。如果學生只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那么他們的閱讀質量就不能得到應有的提高。所以,根據(jù)這“三個效益”,我認為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擴大閱讀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閱讀補充性原則
由于是課外閱讀,所以有必要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即課外閱讀應注意對課堂內容的補充。課本中的文章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課本上,利用課本的目標來實現(xiàn)促使學生掌握一些閱讀方法,然后把它們應用到課外閱讀中。不管是小學低、中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都應該有一定量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必須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在課外閱讀中,可以選擇同一作品的其他代表性作品或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與課文內容形成對比和補充,使學生對某一作家或某一類作品有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
(二)開卷有益原則
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更多的書,閱讀所有他們能夠理解并讀懂的書,可以讓學生從學校閱覽室借書進行閱讀,因為學校圖書室是一個藏書豐富的寶庫,要引導學生進去尋寶,也許有些老師會擔心,現(xiàn)在的出版物中有很多書不適合小學生閱讀,事實上,這個問題基本上不需要多作考慮,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現(xiàn)在的生活決定了他們接觸的書籍基本上是來自校園和家長,這些書的“含金量”都比較高,因為學校和家長都不可能選擇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愛好,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我相信,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閱歷。
(三)注意基礎性原則
小學是為未來奠定基礎的階段,因此閱讀內容應是基于這個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孩子具有合適的閱讀量和科學、合理的閱讀對象。我們在讀一些著名作家的傳記時,經(jīng)常看到某個作家在六七歲時就讀完了《紅樓夢》和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他們從孩提時代就對著名作家的文學和藝術有了接觸和了解,但普通人很難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沒有多少老師和家長提倡年齡過小的學生就去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因為今天的六七歲兒童大多都處于識字階段,讓他們去讀融合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真的不會有多少收益,但是,我們可以結合孩子的實際閱讀情況,選擇一些略高于孩子年齡段的作品。
(四)教師指導原則
雖然開卷是有益的,但讓學生不分青紅皂白地閱讀,效果并不一定很大,要充分發(fā)揮閱讀的最大效益,沒有老師的指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做一些閱讀筆記,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文章中提取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和段落,并將它們積累在自己的“閱讀筆記”中,為將來的寫作準備豐富的語言積累;在小學生的閱讀方式和方法上,可以引導學生將朗讀和默讀相結合,能夠啟迪學生思維的段落可以指導他們進行大聲朗讀,而一般的內容則可以以默讀為主,因為默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授之以法,讓學生學會讀書
(一)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書時要三到:眼到,心到,口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等等,這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相信在積累式的閱讀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積累是閱讀的關鍵
我經(jīng)常讓學生記筆記和寫日記,每個人都有一本讀寫筆記本和一本日記。每一張紙上到處都能看到好詞、好句子和好心情。因為我已經(jīng)將這些納入了學生小組為單位的閱讀量化評比中,沒有人愿意拖自己小組的后腿,而讓小組內的其他成員看不起自己。此外,組長還有一套管理的方法來監(jiān)督他們,只有學生們做到博聞強記、聚沙成塔,才能厚積薄發(fā),應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三)歸納方法,以法導讀
在指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時,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他們才能自主地、科學地進行大量的閱讀,來獲取相關的知識。例如,通過學習《九寨溝》這一課,我引導學生總結出山水寫作的方法:寫了什么山水?這風景有什么特點?寫作方法是什么?按照這種方法,學生在閱讀和學習其他的有關風景類的文章時才不會一頭霧水。
三、指導學生正確閱讀課外讀物
(一)指導學生記筆記,使之形成習慣
根據(jù)學生學習經(jīng)驗和理解能力的差異,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級學生可以抄寫、摘抄好的單詞和句子;中年級學生記筆記時應記錄名言和警句;高年級學生記筆記時應記錄出處。讓學生養(yǎng)成經(jīng)常記筆記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科學推薦課外讀物,讓學生讀好書
指導學生閱讀健康、積極的課外書,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幫助。課外閱讀是有益的,但并不意味著開卷都是有益的。著名教育家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書還要壞。我們必須要學會甄別書的本領,選擇一本真正適合自己的書。”因此,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圖書市場上做一些調查,找出適合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并將其分為必讀和選讀兩類。當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困惑時,教師也可以方便地給出統(tǒng)一的解釋和要求。
四、開展各種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舉辦各種比賽
在上課前,組織學生開展一分鐘的演講活動(包括解釋選擇此材料的原因,設計問題以檢查其他學生是否認真聽講,其他學生給予評價和指導),講故事,背誦名言,交流寓言等。此外,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清明節(jié)和中秋節(jié),舉辦各種與節(jié)日內容有關的各種的演講比賽,以及團體賽、手抄報比賽、讀書筆記比賽等各種活動,并進行科學的激勵評價,讓學生各自獨立的閱讀成果通過交流和比較,實現(xiàn)效益的最大化。
(二)評選閱讀之星
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經(jīng)常評選“閱讀之星”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能促進學生進一步閱讀。因此,我所任教的班,每月都會組織一次“閱讀之星”的評比,被評為“閱讀之星”的學生可以擔任班級圖書管理員,也可以在班級黑板上公布獲獎的名單。
總之,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老師和家長應該采取全面的觀點,正如于漪老師說過的話:“現(xiàn)代社會,人們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與本領,學會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核心。”所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放在第一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雖然略有成效,但閱讀是永無止境的,課程改革還很遠,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必須不斷研究和探討,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大量閱讀,設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