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新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體制正在不斷革新,新課標中對高中生綜合素質要求也在提升。高中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將基礎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更多地需要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情操。筆者在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簡要闡述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教學措施,旨在為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提供參考,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我國現代教育改革進程,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培養高中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性。語文學科作為高中教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是其他學科學習和教學的前提。語文是具備我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學科,優質的語文教育有助于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我國國學發展狀況。本文以當前高中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作為切入點,并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增強傳統文化滲透的途徑。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第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累,其中蘊含著寶貴的華夏文明和經典文化,是語文學科發展的基礎。教師在授課前要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要切合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語文知識學習需要,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大,且傳統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教師必須保證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合理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教學監督,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只注重對課文古詩詞、古文的講解,認為只要做好這些工作便完成了傳統文化滲透語文課堂教學的任務,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如預期。
第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有助于增加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豐富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傳統文化的廣泛性和深入性,許多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不能達到教學要求,致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知識學習有限。高中語文教師一般會采用文字資料、視頻等方式來講解傳統文化,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知識延伸,導致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印象有限。
第三,傳統文化教學是一項長久工作,必須持之以恒,以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的精力有限,必須要兼顧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這對教師的文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計劃仔細翻閱各種資料,增加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保證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運用達到教學要求。只有高中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素養,才能更好地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滿足學生的知識學習需要。
第四,大多數高中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面,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限。而在強調“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中,高中必須要構建完備的教學監督體制,以保證“素質教育”的真正推行。高考中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考查有限,很多僅限于對古詩詞默寫考查,這就導致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重視程度不夠。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和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水平,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
第一,使高中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高中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中,不僅蘊含了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還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語文教材中的古文、古詩詞還有著極為精彩的歷史背景,教師通過這些故事背景作為導學課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如《將相和》一文,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藺相如寬以待人的優秀品質。
第二,有利于高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傳統文化的背后往往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背景,如“屈原跳江”便是端午節的由來,通過傳統文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欣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挖掘,豐富傳統文化教學素材
高中語文教學課本是經過許多專家精心編排的,其中包含了大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經典作品,體現了國學文化的質與美的統一。因此,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資源,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每一篇課文進行深入挖掘,無形中將課堂授課重點轉移到傳統文化觀念之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特點,如其中包含的傳統思想、處事方式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角色的行為方式進行深入思考。
如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其中提出的疑問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可以從《師說》中了解到我國傳統教學中學生應該從師求學的原則,進而讓學生了解到古語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代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教師還可以引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讓學生了解到古代學子的求學艱辛,從而鼓勵學生們珍惜當下的教育條件,認真學習。又比如在講解司馬遷的《鴻門宴》一文時,教師可以以高中生耳熟能詳的劉邦和項王爭霸的故事作為教學切入點,通過歷史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介紹《鴻門宴》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人物關系,讓學生在古文學習中領略到中國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
(二)讓學生加深對作者的了解
在古文《孟子·萬章下》中曾有句話,其大概意思是,背誦某人的詩篇,反復朗讀某人的書籍、句子,卻不深入了解這個人,縱使背千遍、讀萬邊,其效果只是微乎其微。所以,在解讀任何一篇文章時,都需要大致了解文章作者,了解其生平和寫作背景。每一篇文章的寫成都蘊含了作者無數的心血,它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文章中蘊含的深刻感情正是作者生活中的深刻體驗。如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醉花陰》《武陵春》時,需要讓學生事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李清照一生的遭遇,以及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情感變化。李清照的詞可以分為兩種情感風格,在其生平前期主要是描寫其在閨中的生活,以及在閨中生活的思想感情,這段時期她無太多憂慮,描寫的主要是郊游的自然風景與別人的離別四年之情。例如“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是描寫其在閨中生活狀態;“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是描寫其在閨中生活的孤獨。而李清照在生平后期,經歷了夫忘家破、輾轉流離的生活,“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個疊詞寫盡了其晚年生活的凄慘悲苦。
(三)將傳統文化教學與課外拓展相結合
教材課本中包含的傳統文化是有限的,教師必須通過課外教學資源,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拓展。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傳統文化滲透,學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進行積極探索。教師要通過課外題材進行有效閱讀教學,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頗具魅力,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更是國民的驕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文化,有助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現代教育要培養出“四有青年”,走語文課堂滲透傳統文化這條路是十分必要的。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切不可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探索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熊霞.論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2017(6).
[2]吳娟.探討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9).
[3]蔡同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