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玉芬
8月16日上午,聽了一節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課,是由克什克騰旗領航教師承擔的公開課《分數乘以整數》。初始的十分鐘,由于未找到教室而錯過了,當我進去的時侯,師生已經開始討論的問題了。
原題如下:小新和爸爸、媽媽一起吃個蛋糕,每人吃2/9個,3人一共吃了多少?
1.請你認真讀題,分析理解題意,根據題意列出算式。
2.嘗試計算,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可用畫圖的方式幫助你找到計算方法)
小喻同學是我課堂上觀察的對象,他已經分別列出了以下算式
并寫道:第一種方法,把2/9分成9和2,其中9不變,把2×3=6得到6/9,6/9=2/3
第二種方法,直接計算3個2/9在一起的和,再約分到最簡分數。
課堂展示中,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我認為(2/9)×3在運算中先約分再運算會簡便。”老師適時地把握住了機會,讓大家討論起來。經過七八分鐘的討論后,老師邀請學生回答自己思考后的結論。
同學①回答說:“老師,我認為分數乘以整數是先約分再運算簡單。”并舉例:
同學②回答說:“老師,我認為先運算后約分會更簡便。”同時也舉出了例子:
于是老師邀請想表達想法的孩子依次表達,每位孩子回答時,老師都給予恰當的評價和足夠的尊重,小喻同學最初是認可第一種觀點的。最后,老師插話并總結說:“從運算簡便方面說,我們應該先約分后運算會更簡便,好!就這樣,過了。”此時,(已經11點15分了)小喻再次高高舉起的手“唰”地放下來,對面坐著的小墨笑了一下,但似乎不認可的樣子,小喻和小墨各對視了一下后,沉默了。自此接下來的五分鐘,小喻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參與到課堂的學習進程中來。
小喻的行為老師沒有看到,終于又到了回答問題的環節。小喻多次舉手得到機會后,說了一段讓我感慨至今的話:“老師,我剛才反思了一下,對于(2/9)×3是先約分再運算和先運算后約分的結果是一樣的。”那認真誠懇的眼神震撼了我,顯然回答是正確的,因為這只是個運算習慣和喜好抑或習題類型的問題,并沒有一定先化簡或一定先運算的要求。哦,原來在他剛剛脫離課堂節奏的一段時間,是在認真思考自己的問題,他在反思,他在比較,他在歸納,他在同自己對話。多好,我們學數學需要秉承的不正是質疑和一究到底的精神嗎?
沒想到,一堂課,首先反思的是學生,敢于質疑的還是學生,可見課堂改革,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把課堂讓位給學生,讓他成為學習的主人又有多么難能可貴。小喻那高高舉起的手和脫離學習環境的五分鐘,還引發了我進一步的思考。
一、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和他們生成的問題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正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擁有自主性,課堂才有了多姿多彩的個性生成。
本節課,生成的問題是值得我們領著學生通過實例對比來做研究的。兩個孩子的范例給出極具代表性,充分顯示老師平時的訓練有素。可是小喻那高高舉起的手又充分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怎么辦?順著問題走下去就可以了,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進行下去,把每個問題都解決徹底。解決過程中,哪里停滯了,學習的障礙自然就在哪兒,讓師生齊動員,在問題所在處深入下去、延展開來,直到說明弄懂,這樣的過程多么美好!這不正是我們所要的合作學習嗎?這不更是我們常說的“問題導學”嗎?
二、課堂上我們能不能慢點、再慢點
寧夏金莉校長的一句話說得好:“在教學課堂上,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我特別贊同這個觀點。
在三單的設計中,我們如果把回歸文本、回歸課堂教學目標、回歸學科素養,當作最基本要求去貫徹,才能在教材的把握上達到最佳。只有對教材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立足于班級學情,做到能自己學會的就不要講,能互相學會的就讓學生講,余下有問題的部分才是課堂中的重點。這樣也就不會發生運算簡單羅列的十分鐘了。這樣課堂中會讓孩子們擁有更充分的時間,去更全面的、更深入的分析解決和研究重點內容,以及謎思問題,讓他們慢慢地品味“思考的樂趣”,同時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思維延展空間。如果這樣處理的話,老師就不會急著去完成所謂的課堂內容、課堂目標,急著下結論、急著補充學生的回答了。
三、當遇到不太肯定的答案時,我們能不能真誠地告訴孩子們:這個我不是很確定,我們一起討論討論吧,或者下去研究后再做結論
在教學中遇到不確定的問題,我想太正常不過了吧,關鍵是遇到這樣狀況的時候我們處理的方式和態度到底該是什么。做課老師雖然已經對所有孩子們給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可對事實的尊重和坦誠的態度會更直擊人的內心吧。尤其面對疑惑時、老師的引領會讓學生更容易懂得,原來不會、不懂不是個別人的專利,誰都會存在,原來說出不會或不懂,是更值得被尊重的,所以才會讓更多學生敢于面對問題。正如佐藤學教授所說———因為“不懂”的兒童活躍的課堂正是老師們接受這些“不懂”的兒童,為這種律動的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
四、學習共同體的合作學習是借助互學的關系形成的
作為學習共同體實踐者,我們追求的是民主平等,在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當然是平等的,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我們在互相學習。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互學理論的支撐,正是如此,我們的課堂學習才不會是單向的教授,而是多向的交叉。很多老師會認為,孩子們的知識水準不會有多高,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如果這樣想,那您可就錯了。越是低年級的孩子,他的發散思維越好,會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本堂課,另外兩處精彩的呈現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1.(7/50)×51=(7/50)×(50+1)=(7/50)×50+(7/50)×1=7+(7/50)的簡便算法。
2.(2/9)×3=6/9,我們可以用1-(6/9)除以3,來檢驗我們運算的正確和錯誤。
看!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對于專業問題的處理思路是不是很不一般?作為老師,我們思考過這樣類型的簡便算法嗎?我們想過把檢驗的思想貫穿于學習始終嗎?但是孩子們做到了,并且是在短短的40分鐘的時間里發生的。每個兒童都是大師,我們最應該求教的對象就是孩童。
五、潤澤的課堂
一個問題拋出后,孩子們不加思索、踴躍舉手發言回答問題的現象,就是我們想要的、積極的學習狀態嗎?“某某同學,我很贊成你的觀點,但是我有不同的想法。”這樣程序化的串聯是基于傾聽下的知識鏈接嗎?洪亮的聲音和討論中各說各話的嘈雜,是共同分享和表達嗎?那么留白在哪里?深度思考在哪里?我們所追求的潤澤的課堂又在哪里?
以上的種種,歸根結底依舊是一個字“急!”
老師急,孩子就會慌亂,課堂里就不會溫潤而相互感染。老師急,孩子們會把老師的急放大,他們就不可能認真傾聽。佐藤學教授說:“聽是建立學習關系”,傾聽讓學習關系加強,讓思考深度延伸;傾聽更是尊重,讓關系的雙方趨于平等,如此才會走向民主,才敢于在任何情況下說出“我不懂,請您再說說再講講吧!”這樣的話;課堂中孩子們的思維狀態,才會如山澗的淙淙溪流,奔跑著、蜿蜒著、跳躍著、跌宕著,在學習的歷程中,一路前行、一路收獲、一路喜悅著;小喻也不用犧牲其他的學習時間獲得“精彩”了。
課堂生成中產生的“三個精彩”是如此地令人驚喜,這些驚喜顯然已經超出了所有聽課老師的預期。同時也進一步說明,課堂教學中老師只有充分地讓位于孩子,孩子們才能充分激發潛能,展示出不一樣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