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于抓住有價值的信息
在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善于抓住學生發言當中那些有價值的信息,將它擴散,引向深入,讓課堂當中的思維含量、知識的信息量成倍地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受益。
怎么才能夠做到善于抓住有價值的信息呢?
我覺得,老師要有一顆善于挑事的心,我們不一定要用那種很規范的、很正式的語言來開啟話題,我們可以采用電視節目主持人常用的方式來主持課堂。好的老師,與其說是在上課,不如說是在“主持”課堂,是在扮演一個主持人的角色。主持人這個角色是做什么的呢?他要讓嘉賓盡可能圍繞著既定的話題來談他們的想法,盡可能激發嘉賓們說話的興趣,拓展嘉賓們說話的深度。當嘉賓談話旁逸斜出的時候,主持人還要把話題給拽回來。這不正是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要做的事情嗎?
我從電視節目主持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我覺得老師一定要認真看看主持類的節目,看他們怎么讓大家坐在一塊兒談話、聊天。你會發現這些主持人非常高明,很多人不動聲色就把嘉賓的說話興趣給調動起來了,然后又很自然地借一個契機,把話題轉向了他想要完成的那個方向,同時又不讓嘉賓感覺別扭、拘束,還能夠不時地調節氣氛,拋出一些幽默的段子等。我覺得現在的老師,一定要多從中學習,不然的話會被淘汰。
對教師的傳統定位到現在已經基本過時,教師已經不再是掌握真理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只是策劃學習的主持人。從教師的這個定位來看,要讓我們的課堂生動起來,要讓學生活躍起來,我們可以尋求一些辦法。比如,我們可以搞民意調查,請認為“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的同學舉一次手,認為“美國獨立戰爭是背叛戰爭”的同學也舉一次手;請認為鴉片戰爭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的同學舉手,認為鴉片戰爭阻礙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同學也舉手——就是針對這樣有沖突的觀點做一個民意調查。舉手的學生下意識地就會思考自己為什么同意這個觀點,就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壓力——我要去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們可以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分成兩組討論一下,然后分享大家的看法,這樣就容易形成發言比較積極的情況。
二、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
其實,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是不喜歡聽老師講很多的,他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想法,很想當場表達出來。然而,在課堂上,我們老師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沒有給他們機會。其實,我們當學生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體會,覺得老師講到某個地方時,自己特想說一句話,但是老師不給機會,心里就覺得特別遺憾。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可能多給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怎么創造機會呢?我在看主持類的節目時,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在一位嘉賓說完后,主持人轉頭問其他嘉賓:“您覺得他的觀點怎么樣?”這就是一種“踢皮球”的做法。
所以,一個學生回答了問題之后,我們老師不一定要馬上回應,馬上針對這個學生的答案談自己的看法,我們完全也可以“踢皮球”——問問其他的同學:“A同學的觀點你們同意嗎?”“A同學的觀點你們有補充嗎?說說你的理由。”當你這樣順勢一轉、皮球一踢,那些想說話的學生就有機會說話了。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直接就對A同學的觀點進行點評,并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這個話題就結束了,那些想說話的或者有疑問的學生就自然不想說了。雖然這些做法都是一些小技巧,但是我覺得這些招數很簡單,很實用,也很重要。
三、多多追問,引向深入
在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候,有時觀點是不對稱的,一方支持觀點的論據特別充實,另一方支持觀點的論據不那么充實;或支持某一觀點的人數特別多,支持另一觀點的人數比較少。這樣就不容易形成討論,因為力量對比太懸殊了!明顯某一方更占優勢的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為弱勢的一方提供一些幫助,給他們提供一些論據,或者給他們指一些路徑,讓他們為自己的觀點找新的“彈藥”,讓他們更強大一點,從而能夠跟另外一方抗衡。
我們常常會面臨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答案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還不夠給力,還沒有撓到那個最癢的地方。這個時候,我們老師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就是老師接過話題,對它進行延伸和發揮,把這個最癢的地方給撓到。這是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應該是,當學生還沒撓到最癢的地方時,老師可以再追問一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那個更深刻的道理。
比如,我曾和學生討論過,鴉片戰爭為什么會輸掉呢?學生的回答是,因為中國的武器裝備很落后。答案對不對呢?有道理,但是不全對。那我們可以去追問,為什么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后呢?學生思考之后回答,因為中國沒有先進的工廠,而英國有。那我們還可以再追問,為什么英國有這個工廠,中國就沒有這樣的工廠呢?問到此處,這個問題就有一定難度了,學生再想一想或者討論一下,會結合英國的工業革命來回答,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所以它有機器大生產,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所以沒有。那我們還可以再追問,為什么工業革命不能在中國發生,卻能在英國發生呢?這個問題就很深刻了。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中的一些弊病。
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最重視什么?我們重視的是倫理、道德,不重視實證,不重視邏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從孔子開始,《論語》里面講了很多的道理及道德準則,至于為什么這些準則會成立,為什么要這樣去做,這么做的合理性在哪里,這樣去做有什么影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悟不出來,那就是“孺子不可教”也。但是西方的傳統文化是什么特點?是要實證,要論證,重視邏輯,只有重視邏輯才可能產生實驗科學,只有有了科學才可能有工業革命,所以英國的發展路徑跟我們不一樣。
讓學生的看法達到這個深度,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追問把這個問題引向深入之后,再進行討論,大家分享彼此的見解,最后能夠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弱點和西方傳統文化當中促進工業革命的那些有利的基因,那我們這堂課就遠遠超越了鴉片戰爭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經驗和教訓這樣的層面,不再只是就事論事,而是讓這個話題直線式地深入。這一點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是很重要的。最擅長使用追問這種方法的一位老師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把自己的這一套教育方式叫作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認為,在不斷的追問過程中,學生逐漸地逼迫自己去思考,才能明白道理。所以蘇格拉底說:“這些道理都是你自己知道的,不是我告訴你的。”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善于發揮這種窮追猛打、層層追問的精神,課堂的思想密度就會很大。
一個問題剛回答了,馬上又來一個問題,而且環環相扣,問題和問題之間是有關聯的。有的時候,這種課堂會讓老師和學生都覺得比較解渴,妙趣無窮。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假如說歷史的長度是100個單位,要想了解的話,是需要走100個單位的,然而我們的課堂常常是只走到了5或10個單位的時候就停下來了。而人天生就有一種好奇心,想要追本溯源,如果我們在課堂當中給學生創造這樣的環境,即使這堂課與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已經不那么一致了,甚至預定的教學任務可能完成不了,也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因為現場生成的這些具有思維含量的思想火花,對學生精神的成長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按部就班完成教學任務的效果。
所以,好的課堂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而不是起承轉合都非常嚴謹,哪個地方停頓、哪個地方提問、哪個地方做一個什么表情都事先精確地預設好了,那種課堂是表演,是老師自我展示的舞臺,是對學生的不尊重。
(原載魏勇專著《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