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浩鵬 宋廣軍
[摘要]改善農民的精神生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從實際問題出發,發現當前農民精神生活所面臨的三個問題,并分析造成這三個問題的原因,最后給出了相應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精神生活;問題;原因;途徑
[中圖分類號]G123[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中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大問題,必須始終把“三農”問題當作全黨工作中的重點。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國家在不斷重視鄉村發展,鄉村的經濟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繁榮,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農民的精神生活。想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完成振興鄉村的目標,光是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是遠遠不夠的,農民的精神生活狀況雖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整體上仍然存在不足。
1 農民精神生活所面臨的問題
1.1 文化活動內容比較貧乏,形式相對單調
現在,農業生產技術越來越高,農業勞動占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農民也有更多的空閑時間。農村里曾經風靡很長一段時間的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等傳統文化生活方式被漸漸邊緣化。很多農民閑暇時的休閑方式也越來越單一,對于層次較高的活動,他們的參與率就相對較低,除了唱歌跳舞等項目會有少數人會參加外,其他項目基本沒人參加。除了看電視消磨時光,最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打麻將、串門、打牌、聚眾喝酒。與物質生活相比,農民精神生活不夠豐富,文化活動也比較少,群眾參與面還不夠廣泛,精神生活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改善。
1.2 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不到位
在城市里到處都能看到圖書館、文化交流館等文化中心,但在農村卻很少能看到。很多村都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休閑娛樂的健身器材。盡管大部分農村都有自己文化活動室,但里面設施不夠齊全,有些只是在玻璃柜子里面鎖著幾張報紙,甚至很多農民都不知道那就是自己村的文化活動室。農村擁有的文化設施簡陋,像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室、兵乓球室等其他公共活動場所也很簡單。這些地方一般只有幾個椅子和一到兩張桌子而已,而鄉鎮圖書館里的圖書數量也很少,書籍相對陳舊,很少有新書。總的來說,僅有的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無法滿足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更是相差甚遠。
1.3 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較弱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目前物質生活水平已持續提高,但精神生活相對貧窮,所以促進農村精神生活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是在很多地方,一些領導干部素質較低,整體發展意識較差。在實踐中,他們不關心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把重點放在經濟上,所有人都用經濟指標說話。他們還認為經濟得到發展,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水平自然就能提高。在重視GDP的觀念下,很多農民精神生活狀況被長期忽視,先進文化難以在農村形成主導文化,導致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變得單調、無味。一些“黃、賭、毒”文化垃圾在擴散和蔓延,這不僅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構建,而且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國民社會的全面發展。
2 農民精神生活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2.1 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意識
在農村,很多農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很多還是以半文盲、小學、初中文化為主,上過高中、大學的相對來說就較少。由于農民尤其是年齡偏大的農民所接受的文化程度相對偏低,他們參與較高層次活動的熱情也就相對偏低。現在很多農民并非是沒錢享受生活,而是習慣了之前的苦日子,還不適應經濟相對寬裕的狀態,并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去體驗新鮮的事物,去學習新鮮的東西,以此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現實具體的精神生活來看,可以簡單分成這幾個層次:一是追求消遣、娛樂的精神生活,比如打牌、打麻將、看電視等;二是進行技能的培訓,追求自身發展,進行自我充電;三是在精神生活上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四是追求終極的人生理想,去追逐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就目前而言,在農村農民的精神生活主要還是停留在吃、穿、住、行上,小農意識十分強烈,舊文化觀念傳統早已根植于內心,先進的思想文化難以深入推進,使他們對精神生活漠不關心,對于鄉村組織的文化活動也不愿意去參加,很多農民的思想觀念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再者,農民平時生活都很節省,不亂花錢,讓農民花錢享受生活這個基本上不太可能。
2.2 政府對于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政府對于文化設施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很少有用于場館建設、設備更新、圖書添置等方面的資金,甚至一些地區把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經費用于其他用途。因為資金的缺乏,直接導致農民發展文化的場地匱乏,從而影響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有的農村地區,設施倒是新,卻無用途,只是一些“形象工程”。很多村都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休閑娛樂的健身器材,同時投入資金不足也使得農村的文化活動很難相應展開。
2.3 農村文化體制不健全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來關注精神文化事業的問題。當今社會,農民越來越富,但如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這個現實問題擺在了人民和政府的面前。農村的文化體制改革極為重要,長時間以來,農村底子差、經費缺乏,再加之農民自主意識薄弱,農村精神生活一直不夠豐富。在資金和人員雙重缺乏的情況下,文化體制改革難以繼續進行,沒有新形式、新節目,很多地方性改革往往是新瓶裝舊酒。
很多農村的文化事業一直停留在計劃經濟思維階段,“等、靠、要”現象嚴重。而政府對于當前農村文化事業大包大攬,常常既是管理者還是組織者又是經營者。這樣農村文化事業根本無法適應市場,想要創作出優秀作品服務農民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3 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途徑
3.1 開辦特色課程培訓班,讓農民學到技能
國家早已提出新農村建設,重在“新”,何謂新?在當今社會,人們早已脫離只注重溫飽的年代。現在農民應該從追求物質生活的“新”轉變為追求精神生活的“新”,農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一直堅持下去,可以有很多種類值得嘗試,藝術、文學、音樂、電影等。在農村,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低的原因,限制了他們豐富自我精神生活的手段。比方說,有些農民是文盲,那么他們就無法享受讀書的樂趣。再者,很多農民因為不是出生在信息年代,他們根本不會上網,不會用微信,那么他們就無法感受信息化時代的魅力。很多農民都想學技能,有些因為學習經費緊張舍不得,有些是苦于沒有地方報名。介于此,有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農民的意愿,分類推薦,讓農民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參加特色課程培訓班。比如可以開展掃盲活動,幫助農民至少做到閱讀無障礙;可以開辦免費電腦培訓班,讓農民都會獨立上網,使用微信;可以開辦免費的烹飪班,讓喜歡做菜的農民都能提升廚藝等。
3.2 充分發掘農村自有的精神文化方式
農村有很多自有的文化,比如戲曲、舞龍舞獅等。這些傳統文化很容易被農民群眾所接受,有很大的群眾基礎,所以可以組織一些文娛活動并大力發揚,讓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其中。要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活動,以建設“農民的精神家園”。這些文化是鄉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和意義所在。各地應當充分考慮的同時,也要防止“文化垃圾”在農村蔓延,讓農民有積極的娛樂方式,不至于每天閑暇之余就只有用打牌、看電視等來消磨時光。
3.3? ? 完善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
為了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對文化事業的規劃,將其納入到各級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做到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提上工作日程,不搞虛的,從實際出發;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和要求,確定好哪些文化設施建設是重點,在保證經濟飛速發展的前提下,確保文化事業協調發展。應加大“文化資金”的投入,如果資金跟不上,將會嚴重影響文化建設。各地也應該開始文化館的建設工作,推廣網絡化的文體共享體系,促進農民更好地休閑娛樂。增加村級文化活動器材,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活動場地。在公共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吸引一大批優秀的文化人,讓他們能夠參與到農村文化的展示中來,并且能夠培養當地的優秀人才,讓民俗文化能夠更有活力,讓人人參與到文化的研究與探討中去。
3.4 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農民精神生活中的引導作用
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文明。人民群眾創造文化,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強大的群眾基礎。因此,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對豐富農民精神生活起到了引導作用。近年來,以商業盈利為目的的大眾文化在農村興起和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精神世界,讓農民對當代社會的民主、法制、競爭意識等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大眾文化具有很強的商業性,這決定了它具有經濟目的,對于推廣文化社會效益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政府得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觀抵御大眾文化的消極部分,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農民精神生活中的引導作用,營造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4 結語
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提高農民精神生活的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對農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總之,通過以上幾個方法的努力,我相信農民精神生活質量將會取得不小提升,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狀況也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進雄.農民精神生活現狀及其提升對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2] 代俊蘭,史艷紅.當代中國農民精神生活質量解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6):128-132
[3] 陽暢宏,劉曉忠.當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狀況調查[J].學習導報,2006(2):34-35.
[4] 房永志.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淺析[J].黑龍江科學,2014(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