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瑾 胡刃鋒
[摘要]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子女受教育問題日益凸顯,這一變化影響并刺激了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快速發展。農村寄宿制小學被寄予厚望,對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以及提高小學辦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活條件艱苦、學習時間過長及心理問題嚴重等問題,阻礙著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分析了農村寄宿小學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促進我國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寄宿制小學;小學生;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村寄宿制小學不僅是我國整合教育資源背景下的新事物,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村家庭的負擔,使更多農村勞動力得到解放,有效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然而,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年齡還很小,尤其是低齡兒童寄宿問題更加突出。他們本應該享受父母的長期陪伴卻不得已進行全體封閉式學習,這無疑減弱了幼年時期家庭給予的教育,難免會影響孩子的成才與發育。農村寄宿制小學普遍存在學校生活條件艱苦,學生學習時間過長和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有效解決,將嚴重阻礙農村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通過探討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發展的主要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并針對性得提出相應的策略,對促進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健康成長和農村小學教育均衡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 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尚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長期以來城鄉發展不平衡,國家教育經費投入更傾向于城鎮學校,造成農村寄宿制學校完善建設的教育經費不足。同時,我國農村寄宿制小學學校的發展仍是剛剛起步,導致很多農村寄宿制小學存在著生活條件艱苦、學習時間過長、學生心理問題嚴重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2.1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生活條件艱苦
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住宿條件很差,房間是簡陋和擁擠的,兩名同學同住一張床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農村寄宿學校設施不達標,宿舍床位不足,通常不能實現一人一床的基本標準。擁擠的宿舍通風往往也不好,且多為平房,環境比較潮濕,很容易滋生細菌,導致很多兒童出現皮膚病問題。在兒童快速成長時期,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然而,孩子們自我約束能力相對還很差,住在擁擠的集體宿舍,一部分愛打鬧的孩子必然會影響其他孩子的休息,導致部分學生在第二天的課堂上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同時,低齡寄宿生年齡太小,幾乎不能夠很好得照顧好自己。此外,宿舍沒有便利的洗漱設施,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學生洗漱需要排隊解決;并且農村寄宿制學校幾乎沒有澡堂設施,學生只能每周回家洗澡一次,尤其是對于低齡兒童更加難以保證個人衛生,長期下去很影響學生的健康。
農村寄宿小學學校飲食健康不達標準,導致很多學生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用餐秩序混亂,孩子打飯的時候存在擁擠的現象,體格強壯的孩子能夠打到很多飯,而那些低齡或身材嬌小的孩子就只好排到最后才可以吃上飯,甚至連飯菜都已經沒有了,導致部分寄宿學生只好吃零食代替正餐。另外,用餐條件很簡陋,廚房餐桌數量有限。飲食衛生方面也存在嚴重的問題,比如餐具不潔,餐廳衛生不達標等,很難達到餐具全部消毒和安全。長期以來,導致許多孩子出現了營養健康方面的問題。
2.2 寄宿制小學學生學習時間過長
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除了周末的時間,剩余的時間幾乎都在學校度過,學校仍要求學生上早晚自習,學習成了農村孩子的主要任務,導致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并且,農村學校資源條件有限,學校操場小,課余活動單一,除了體育課幾乎沒有其他的室外實踐活動。此外,學校圖書資料也非常少,更沒有設立圖書館,使得學校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課外閱讀需要。目前,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的校園生活幾乎是和初高中生一樣,學生只能被動的執行各科學習任務,使得單調無趣的寄宿制校園生活像個“牢籠”一樣,嚴重的壓抑了兒童的天性,造成了學生厭惡學習情緒,逃避學業任務,很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學習時間超標也會減弱學生身體抵抗力,影響他們的健康發育。
2.3 寄宿制小學學生心理問題嚴重
對于農村寄宿制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齡兒童,與家人分離過早,心理壓力會增大,不利于學生性格培養和心理發展。長時期缺少親人的關心和陪伴,再加上寄宿學校教育的忽視,會嚴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內向或不能正確處理同學關系,造成其在校期間性格孤僻,生發出孤獨、郁悶等負面情緒。學校教師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導致學生對家庭過度依賴,常常產生戀家、想家的情緒,難以適應寄宿制校園生活。這樣長期持續下去,導致部分孩子形成膽怯、自我封閉及焦慮,甚至是敵視他人等心理發展問題。Schaverien的研究表明,兒童過早在學校寄宿直接導致了原始依戀對象(家人)的缺失,而在學校中新的依戀對象沒有及時建立(或者無法信任),這很可能造成寄宿生的自我退縮和自我封閉,甚至成為伴隨終生的心理創傷,對個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Duffell的臨床研究發現,早年有寄宿經歷的成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表現出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精神疾病,同時也更容易抗拒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包括婚戀關系)。
此外,農村寄宿制小學校園欺凌事件常常發生,遭受欺凌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概率會明顯增加,同時對他們的學習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導致成績下降、厭學、輟學等狀況。研究表明,寄宿制學校學生在遭受校園欺凌的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低齡寄宿學生更可能遭遇欺凌,在遭受關系欺凌和身體欺凌方面的風險最高。
3 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投入不足,學校不具備學生學習生活的標準條件
長期以來,國家教育經費對農村的投資十分有限,地方政府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經費投入匱乏,部分學校只能將用于建設學生宿舍食堂等的費用來修建教育和基礎教學設施,這樣就造成寄宿制的生活條件難以達標。學校需提供標準的住宿條件來確保學生足夠的睡眠,保證供應營養健康的食物和標準化用餐環境,一定數量的圖書資料,還要有更加寬敞的活動場所等,學校經費不足,卻很難達到滿足學生寄宿生活和學習的標準條件。
3.2 缺乏健全的寄宿制小學學校管理體制
學校管理者對于新興起的寄宿制小學管理還處于摸索階段,很大程度影響了對學生發展問題的管理。學校管理者忙于資金的籌備來改善辦學條件,而忽視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安全管理和衛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缺少宿舍文化的建設,影響了學生校園生活秩序和良好個人習慣的養成。并且,學校缺少開展素質教育相關的課外活動,在課程設置、課堂管理等方面也相對滯后,缺乏標準的管理體系,嚴重制約著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寄宿制小學需要有更高的標準來選擇教師,老師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要像家長一樣去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這無疑會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和職責,影響教職工人員的滿意度。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農村寄宿制學校與教師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功能的整體發揮”。
3.3 家長過分依賴學校,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懷和教育
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大多是農村家庭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對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中,部分學生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家長為了生存無法照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長久的疏離導致這些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等,失去了童年本該有的快樂。很多家長既沒有深入與孩子進行交流,也很少主動與老師溝通咨詢學生在校的生活情況,依賴學校和老師的思想太重,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
4 促進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發展的策略
4.1 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對于農村寄宿制小學資金不足,辦學教學條件差所引起的學生健康的問題,國家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國家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需要增加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資金投入,并出臺相關的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規范;同時,國家要建立健全教育資金投入監管機制,嚴格防止教育撥款被占用、貪污等現象,提高教育資金的利用率,保證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可以享受安全舒適的校園生活,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
4.2 健全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管理制度,加強學校管理
首先,我國應結合實際完善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的標準,并且盡可能細化標準,從而提高可操作性。一方面可以作為學校管理者的工作指南,另一方面可作為社會、家長監督學校的辦學行為、維護學生權益的重要依據。其次,學校管理者應根據辦學性質及時調整學校管理方式,提高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增加教師全體工作滿意度。在教師管理上,增加教師專業知識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和責任意識,注重個人品格的修養,為寄宿制學生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同時,學校應培養教師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使得每位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學生的情緒變化,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困擾,尤其是對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給予更多的照顧和關心,給予學生情感支持。此外,學校應科學合理制定學生學習時間表,避免學生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學、逃學等不良情緒,也可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和各項競賽,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的個性特長,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3 鼓勵農村寄宿學生家長參與教學,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的參與并支持學校教學更加有利于寄宿制學生的發展。學校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鼓勵家長與學校合作教學,比如學校可以創建微信、QQ家長群等,經常與家長互動,并及時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各種行為表現數據,不僅方便外出打工的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也間接鼓勵家長積極主動與學校教師進行溝通,及時關注學生的在校情況。并且,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其它空閑的時間增強與子女的溝通與交流,掌握子女在學校遇到的困難,并提出建議和幫助。學校和家長彼此加強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這樣才能夠共同促進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甘瓊英.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現狀與思考—基于G省23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22-25+13.
[2] Schaverien.J.Boarding school syndrome: broken attachments a hidden trauma [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11,27(2):138-155.
[3] 吳要武,侯海波.校園欺凌的影響與對策—來自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證據[J].勞動經濟研究,2017(6):36-55.
[4] 王海英,張強.駐校社工“嵌入”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5(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