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貴
[摘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性舉措,也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湘西州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最為快捷、最為有效的手段,鄉村振興為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分析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施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價值,找準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在服務湘西州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立足于“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更好的服務湘西州鄉村振興,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創新發展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F279.2[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戰略,也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湘西州戶籍人口298.99萬人,鄉村人口150.09萬人,占50.2%;湘西州國民生產總值530.7億元,農業為80.9億元,占15.2%。湘西州農村人口較多,但農業發展水平低下。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來看,生產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構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潛能的因素。因此,湘西州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在農業,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采用遠程教育方式對農民進行培養,能為推動湘西州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智力、技術保障。
1 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F實中,湘西州眾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流向繁華都市,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看到一些年輕人,平時整個村里都是寂靜無聲,渺無人煙。老齡化、空心化是湘西州農村的現實,萬事都需要人才,沒有人才鄉村振興就是空談。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切實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推進鄉村振興的固本強基工程;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農村同步小康的人才保障工程;是培養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頭雁引領工程。對農民接受高等教育、穩固農村人才隊伍及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1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利于農民接受高等教育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湘西州農村的落后,本質上是農村人口素質的落后。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人才振興,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也就是要提高農村人口的學歷層次。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高等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城市,農村高等教育資源極為缺乏,農民接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少,造成農村與城市人口文化素質差距較大,農民文化整體偏低,農業生產率水平低,農村生活水平較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同時,隨著高校的擴招及城市的強大吸附功能,使得湘西州鄉村人才大量向城市非農領域流動,農村大學生本來就少,學成之后回到農村的基本沒有,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形成了農村人才洼地。因此,湘西州針對農村人才缺失的現實,大力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招生對象僅限于農村,實行“免試入學、學費全免”,為各種原因未能上大學的農民搭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立交橋”,為農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一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學習模式,已經為湘西州培養了2947名進得來、學得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村實用性人才,為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了方案。
1.2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利于穩固農村人才隊伍
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目的就是立足于湘西州農村實際,培養“田秀才、土專家”,為農村培養一支永遠流不走的人才隊伍。首先,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不同于大學生村官政策,也不同于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學生很少回到農村,大學生村官的最終愿望也不是留在農村,而農民大學生來自農村,早已融入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他們大部分接受義務階段教育后就直接進入社會,沒有接受正規職業教育,他們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的含義,他們更珍惜專業學習機會,能結合農村發展及鄉村振興的需要學習專業技能及知識,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其次,他們生于農村、家庭在農村、就業于農村,事業發展的根基在農村,對農村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農村就是他們的根,學成之后他們會扎根農村,按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將農村建設的更好。另外,他們熟悉農村工作、了解村情民意、善于處理農村矛盾,也不愿意背井離鄉,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農村實踐,彰顯知識的力量,為鄉村振興做貢獻,成為扎根農村、留守農村、服務農村的中堅力量。同時,“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采取遠程開放教育模式,讓農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專家、教授的講課視頻資源,實現家門口上大學,這樣既可以參加學習,也可以兼顧家庭與生產,降低了學習成本,緩解了農村人才的壓力。
1.3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利于實現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農業科技人才的缺乏使農民難以實現產業興旺,農村產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2018年末,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接近1950萬,不到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5%。湘西州要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除了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之外,還需要增加技術投入、優化產業管理,徹底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其切入點就在于培育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可以給農民傳授科學技能知識,提高農村農民的整體素質,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又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創造了條件;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激發更多勞動力的釋放,刺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在享受到農業科學技術帶來的實惠后,接受農民大學生培養的愿望更強,更希望通過農民大學生的培養來獲取知識技能,以此來形成農民大學生培養、農民素質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的良性循環互動。在農民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湘西州堅持以農民傳授使用的專業技能知識為基礎,堅持“不離鄉土、不誤農時,工學結合、因需施教”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本土實用性人才,使他們成為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者,將新觀念、新技術傳遞給其他農民,以個體利益帶動整體利益,從而推進了農村產業興旺。湘西州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以來,已培養種植面積2hm2以上、年產值20萬元以上的種養大戶577名,約占學員總數的19.6%。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新型特色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1.4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有效
鄉村振興不僅要求農村環境美、產業美,同時還要求村社和諧、人情融洽,治理有效。治理有效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對鄉村治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科技文化素質和個人道德品格,從根本上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實現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政治治理與村民自治相結合,促進鄉村振興扎實、穩步的推進。農村基層干部是基層治理的參與者、鄰里糾紛的調解人、安全隱患的排查員,他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一個村發展治理的好壞,通過農民大學生培養,能夠提高基層干部的政治理論素質和鄉村治理能力。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大部分是村組干部,他們更容易與群眾溝通,善于做群眾工作,在群眾中具有較高威信,已經成為了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凈化社會風氣、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服務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支重要生力軍。他們是鄉村治理帶頭人,更是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貫徹落實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調查發現,湘西州一些村社會經濟發展較快,與村支兩委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而一些村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與村主干的素質不高、能力不強有很大的關系。截止2018年底,湘西州每村培養了3名以上后備干部,組織選聘1031名本土大學生任村主干,筑牢了基層“橋頭堡”。如2015級法學專業學員陳萬東,通過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學習,提升了政治理論水平和鄉村治理能力,通過競選成為了吉首市太平鎮中百村黨支部書記,切實履行抓基層黨建責任,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提高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2016年吉首市中百村黨支部被評為“湘西自治州優秀黨支部”。
1.5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利于實現鄉村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要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增加農民收人是關鍵。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產業化和專業化,這就必須有高素質的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人口質量改善、知識的農業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湘西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滯后,通過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推進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培養高素質的農民,提高農民科學和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施以來,許多學員學習了種植業、養殖業方面專業知識,干起了養殖業、種植業,成為了養殖、種植者的大戶,成為了湘西州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體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論,他們發揮爭取項目、掌握技術優勢,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吸引群眾入股分紅,助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直接帶領群眾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善了農村發展落后的面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加快了農村脫貧致富步伐,涌現出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豬司令”等。如2014級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學員顏順興,鳳凰縣吉信鎮錫坪村人,他學好生姜種植技術后,帶領村民種姜致富。全村生姜達36.67hm2,產量約125萬kg,戶均增收2.2萬元。
2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對鄉村振興的不適應性分析
鄉村振興是國家繼脫貧攻堅后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脫貧攻堅已為鄉村振興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鄉村振興是精準脫貧的升華。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湘西州還剛剛起步,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對其適應還需要一個過程。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對鄉村振興的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培養的總量偏小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是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總的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因,而產業、文化、生態及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外因,按內應與外因的辯證關系來看,人才振興是基礎,是產業、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保證。湘西州要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并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不僅需要村組干部,也需要鄉村治理、鄉村文化、生態農業等方面的領軍人物。而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招生每年只有300多人,招生對象僅限于村干部、養種植大戶、產業大戶,培養目標主要是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農村專業技術人才,10年來僅招生2947人,到2020年每村還不足5人,鄉村人才的總量、存量及結構均與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還不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另一方面,經費投入不足。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行學費全免,費用主要是靠上級的扶貧資金,辦學經費的不足阻礙了培養規模的擴大。
2.2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專業及課程設置不完善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施以來,開設了茶葉評審與營銷、農業設施技術、畜牧獸醫、法學(農村法律事務方向)、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管理等8個專業,有重管理輕技術的現象,教學專業與鄉村振興對接不緊,不能完全適應湘西州的特色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湘西州主要產業如獼猴桃種植、椪柑種植、烤煙栽培、鄉村旅游等卻沒有開設相應的專業,湘西州2018年獼猴桃種植面積達2余萬hm2,但專業技術人才不過120人,大部分農戶不懂種植技術,管理粗放,農業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湘西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過分依賴于化學肥料和農藥、除草劑等,導致土地等生態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惡化,但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生態農業方面的課程設置還是空白。同時,鄉村振興需要建設鄉村文明,鄉村文化是鄉村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鄉村文明是鄉村文化的內在價值體現,這就需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但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有關鄉村文化的課程也很少,這與鄉村振興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2.3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借助于遠程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將高等教育延伸到農村,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面臨轉型發展的問題。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教學任務主要由湘西電大和湘西職業技術學院承擔,湘西電大負責線上教學,湘西職業技術學院負責線下教學。但湘西電大缺乏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茶葉評審等相關專業的教師,給網絡空間教學、線上輔導答疑等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湘西職業技術學院雖然有相關專業相關的專業老師,但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專業知識老化等現象。
2.4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教學缺乏創新
一方面,農民大學生年齡差異較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為薄弱、承擔著賺錢養家的重任,在專業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老師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在課程及面授輔導教學內容設計上,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沒有了解清楚農民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沒有與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及學生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教學內容千篇一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部分教師仍然沿襲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強調理論與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教學實踐基地偏少,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導致農民大學生看不到學習帶來的收益,從而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而農民大學生對理性的知識不易掌握,他們更愿意接受感官形象的實踐教育。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創新發展的路徑
鄉村全面振興,就是要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關鍵在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目前,對于農村來說,人才是最大的短板,也是弱項。湘西州堅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培養鄉村本土特色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
3.1 健全“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政策保障機制
制定出臺《湘西州人才振興行動計劃》。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里提到,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落實關愛激勵政策。把鄉村人才納入各級人才培養計劃予以重點支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抓緊出臺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農”工作隊伍的政策意見。2019年,湖南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湖南省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提出構建“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和職業院校,到2022年培養5萬名農民大學生。湘西州應抓住機遇,制定出臺《湘西州人才振興計劃》,在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的基礎上,確保當地政府部門、企業對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經費投入,解決農民大學生學費問題;在招生對象上,不局限于村組干部,適當降低門檻,將鄉村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招進來,為湘西州農村培養一大批精英群體;黨委、政府還可出臺相關政策,打好“鄉情牌”,鼓勵外出務工、退伍軍人等各類鄉村能人回鄉、返鄉報讀“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完善鄉村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就地培養鄉村本土人才,實現在家門口上大學和就業。
加強組織保障。提高農民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農民大學生得到實惠,看得到希望。在農民大學生畢業后優先聘為村主干或考取鄉鎮公務員及鄉鎮事業單位方面,組織部、人社局等有關部門合作,將農民大學生“送一程”。在農民大學生創業上,政府部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落實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等扶持政策,在農民大學生創新創業上“扶上馬”,讓產業大戶實現機械化、規?;a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完善激勵考評機制。將農民大學生日常學習表現與期末考核評價、畢業后使用結合起來,調動農民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3.2 優化“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專業課程設置
合理設置“農民大學大學生培養計劃”專業。應將滿足農民的意愿和需求作為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加強調研,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與湘西州農村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根據湘西州鞏固壯大“兩果”、“兩葉”、“兩養”等重點優勢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油茶、蔬菜、百合、中藥材、畜牧水產等區域特色支柱產業,加快形成“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區域型集群品牌的戰略部署,開設鄉鎮經濟管理、烤煙種植、鄉村旅游等方面的專業,為湘西州鄉村振興定制培養人才,增強農民大學生現代市場意識,提升農民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在農民選報專業時,應結合農民產業發展實際,合理填報專業,而不能大部分集中在農村行政管理、法學等少數熱門專業上,多向技術專業分流,抓好專業人數的均衡性,實現差異化發展。
合理設置“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課程。一方面,結合農民實際,注重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有機結合,多增加應用實踐課程,采取“通識素質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實踐技能課程”的模式。另一方面,實現鄉村振興,需要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這就需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開設生態農業、生態養殖等方面的課程,讓農業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讓農民樹立維護鄉村生態系統平衡的理念,讓農村保持鄉村味,讓他們記得住鄉愁。同時,鄉村振興要求建設鄉村文明,這就要傳承和再造鄉村文化,鄉村文化是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世代相傳,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要充分挖掘鄉村本土文化,組織教師制作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本土鄉村文化特色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鄉村文明。如開設《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土家吊腳樓建筑藝術》等貼近需求的課程,培育“鄉村工匠”等實用新型人才。
3.3 構建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作為高等教育向農村延伸的新模式,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保證農民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這就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以滿足農民大學生“按需實教”的要求。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湘西州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及“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需要,引進部分與湘西州產業發展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湘西州電大及湘西州職業技術學院要立足現有教師隊伍,創新師資培訓、培養途徑,湖南電大要免費開展骨干教師研修和網絡研修,學習空間教學理論、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網絡空間教學能力。三是組建由地方普通高校教師及黨政、農業、畜牧業、林業等部門的專家或專業技術人才共同參與的教學團隊,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更好地開展團隊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3.4 強化“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教學創新及過程管理
湘西州“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在教學上要取得實效,讓農民大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提高農民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強化教學創新及教學過程管理。一方面,創新面授輔導方式,根據農民大學生不易集中的現實,采取“送教下鄉”,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教學或舉辦講座,構建“學生+基地+專家”的教學模式,提高農民大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課程教學資源制作上,可以根據農民大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坐下來認真學習的現實,開發大量的5分鐘精品微課程,方便學生利用手機、APP等多種終端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對教師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的監管,利用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學習平臺,精確統計教師及學生的“學習行為次數”、“在線天數”等指標,并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對學習者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對農民大學生的學習進行全程輔導、督導、指導,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學習動態及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制定教學管理評價機制,根據學生學習行為及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獎懲,并作為評選優秀農民大學生及教師績效考核的依據,與學生的平時成績及教師的績效工資等切身利益掛鉤,從而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達到提高教學時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建民.用遠程教育方式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4):1-6.
[2] 吳奕涵,顧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路徑[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16-22.
[3] 翁貞林,劉馨怡.鄉村振興視域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價值解讀與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8(05):9-13.
[4] 陳萍.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民大學生培養的困境及路徑[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