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琪 劉碩 黃爍 孟鑠 施媛婷 王丹陽 楊蕾
摘?要:在全國范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下,“河南張”泥塑已于2011年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但當地政府采取的搶救式保護措施并沒有改變“河南張”泥塑的衰敗局面。同眾多民俗文化的發展模式相同,其誕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并盛極一時,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河南張”泥塑似乎陷入了無法挽回的衰敗局面。
關鍵詞:“河南張”泥塑?發展困境
一、發展現狀
“河南張”泥塑起源于何時,并無明確記載,據當地居民傳說,至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河南張, 朝南門, 家家戶戶做泥人。”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謠正是對曾經盛極一時的泥塑制作盛況的描寫。在數百年的傳承中,泥塑已經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民眾的集體記憶。但如今,當地仍在制作泥塑的家庭越來越少。
據我們的調查,在20世紀,村中仍家家戶戶制作泥塑,但最近十幾年來,仍在堅持制作泥塑的人家已銳減到十余戶。經濟利益的不足是讓傳承者堅持不下去的首要原因,仍在堅持的泥塑藝人在現實中物質生活并不見起色,這導致了更多的人選擇背井離鄉,加入打工者的隊伍,謀求更加務實的經濟來源。總的來看,粗放傳統的經營模式、青黃不接的傳承隊伍和缺乏專業素養的泥塑藝人已經成為“河南張”泥塑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二、傳承危機
在過去的幾百年里,“河南張泥塑”一直都是當地民眾的重要經濟來源與精神依托,農忙時勞作,冬季農閑時則制作泥娃娃,并拿到周邊的廟會上售賣,這些造型古樸寓意美好的泥娃娃深得當地民眾的喜愛,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將一個泥娃娃買回家,制作與售賣泥娃娃已然成了當地民眾生活中一部分。但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似乎很難找到自身的定位,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沖擊,讓當地的手工藝人逐漸失去了泥塑帶來的經濟收入和文化上的認同感。
我們應注意的是,身處鄉土社會,“河南張”泥塑并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文化現象,當地的村民并不是純粹的藝術家,耕作仍然是歷史上大多數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泥塑的產銷更多的是作為家庭的“副業”而存在。除此之外,民眾傳統的精神信仰和當地文化的結合也是“河南張”泥塑發展的原動力,蘊含“求子”“祈福”等美好寓意的泥娃娃已然成為當地民眾心中的吉祥物,泥娃娃圓潤的造型、鮮艷的色彩和古樸的圖案贏得了周邊村民的更多的認同感。但如今民眾對“河南張”泥塑的依托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而逐漸瓦解,“河南張”泥塑所遭遇的困境正表明了這種民俗文化正在失去其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語境。
第一,現實生活的困境,時至今日“河南張”泥塑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自產自銷,就地消化”為主的生產與銷售模式,泥塑的制作很難為當地的泥塑手藝人帶來較為可觀的收入。雖然當地政府已經嘗試建設以政府為主導、泥塑藝人為主體、多方參與的社區管理模式。但在泥塑制品的經濟收益整體下降的背景下,這種人為構建的泥塑產業鏈很難調動各個參與者的積極性,現實生活的困境不僅讓青年一代失去了學習的熱情,更讓許多老一輩泥塑藝人失去了傳承泥塑的動力。
第二,當代價值觀念的沖擊,在漫長的歷史中,“河南張”泥塑是當地的文化載體,是泥塑藝人與使用者的情感表達,但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未能抵御現代價值觀念的沖擊,泥塑作品中的美好寓意很難再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當地的泥塑藝人逐漸失去的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年輕一代更是無法在泥塑作品中找到自身的歸屬感。
三、文化保護
一種民俗文化的興起,是因為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當代社會經濟生活整體加速、傳統的價值觀念不斷受到沖擊,作為“河南張”泥塑文化承載主體的泥塑藝人何去何從是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整體社會環境大變遷的背景下,讓傳統的民俗文化重新找到自身的定位,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變遷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專業學者為引領,泥塑藝人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面對文化底蘊豐厚的“河南張”泥塑,泥塑藝人卻時常面臨自身物質生活的窘迫,這必將對泥塑傳承者的自尊心造成嚴重打擊。改變傳統粗放的經營方式,在保護其文化內涵的同時追求應有的經濟利益,為“河南張”泥塑的傳承者給予更多物質生活上的支持,這樣才能調動更多泥塑藝人的積極性。
二是讓傳承者重新找到文化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我們對“河南張”泥塑的研究,不應僅僅限于特定的藝術領域,而是應結合其歷史背景,著重從文化載體和情感表達等與泥塑藝人密切相關的角度看待它,相對于專業的學術研究,文化的傳承保護應放在第一位,給予泥塑藝人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情感保護,讓“河南張”泥塑的傳承者重拾自信心,讓這一民俗文化更有人文溫度,才能留住更多的傳承者。
現代社會中的民俗文化,不應僅僅是一種流傳至今的古老藝術,而是一種承載豐富歷史信息的文化現象,是一方水土的精神表達與情感依托,是當地民眾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當代社會沖擊的浪潮中,我們對與一方文化的保護,并不僅僅限于藝術形式,而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群體意志的傳承。社會的加速并不意味著將從前的文化一并拋棄,在變革中流傳,讓從前的文化重獲新生,其意義不僅僅是藝術的保護,而是對我們立足的社會土壤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