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堯
(清遠市英德林場,廣東 清遠 511500)
“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1]。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是國家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林分、林相保存比較完整的森林資源。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管理和持續增加森林蓄積量,維持國有林地的高森林覆蓋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林業部門力保生態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對于廣東省目前國有林場改革后處于公益二類的國有林場,在轉型為公益一類過渡期,進一步做好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經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從以下10個方面對公益二類國有林場過渡期的森林資源經營進行了探討。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的相關要求,以及《廣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部署,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趨勢,是從獲取經濟收入為主要經營目的公益二類向發揮生態效益為目的公益一類國有林場轉型發展。如此一來,過渡期的森林經營側重點就要轉移,經營的目的也將從原來獲取林木經濟收入轉變為更好發揮森林生態效益,即從原來砍伐木材獲取經濟收入,轉變為對森林資源的管護,提升生態功能為主要經營目的。國有林場生態功能和效益提升,將造福當地及周邊的人民,國有林場經營運作和職工工資生活福利的保障,由省、市兩級地方財政支持解決。總之,過渡期國有林場的森林經營側重點應從原來砍樹賣木轉變為森林資源的管護和森林的防火、防污。
在公益二類向公益一類的過渡期,國有林場職工工資福利在沒有得到省、市兩級地方財政全額支持并全面解決之前,仍需采伐一定數量的林木并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來保障林場職工的工資福利來源。根據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要求,過渡期間屬于公益二類的國有林場,其采伐跡地仍需進行更新造林。跡地更新如何選擇目的樹種呢?根據“生態文明建設是大方向,生態公益是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目標”的導向,采伐跡地更新造林目的樹種一定要選擇如荷木、火力楠、秋楓、米老排等生態林樹種,而不宜選擇如杉、桉、松等常規用材林目的樹種。據林業科研部門測定的數據表明,生態林樹種比常規的用材林樹種更能發揮生態功能效益,且森林防火功能更強,更加符合完成過渡后實現森林生態經營的目的。
“實施方案”要求,至2020年,廣東省“森林蓄積量由4700萬m3增加到6700萬m3以上,森林覆蓋率由86%提高到90%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比例由57%提高到75%以上”[2],生態功能顯著提升。根據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要求和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過渡期的采伐跡地仍然要進行采伐跡地更新造林,不能丟荒,不能浪費林地,否則,國有林場的森林蓄積總量會減少,經營面積內森林覆蓋率會下降,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等次生災害。由于完成過渡后,國有林場經營運作的經費主要由當地財政解決,不再依靠砍樹賣木來維持,那么,過渡期的跡地更新造林是應付式完成,還是堅持重質量重成效完成呢?如果應付式完成,林場減少資金投入,減少投工,種下樹苗能不能成活成林,造林地能不能郁閉成林,等待過渡之后再說;如果堅持重質量重成效造林,林場投資投工一定會比較多,便能夠確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完成過渡之后,能更好地發揮森林生態功能效益,利于培育管護。如何決擇是管理者應該清醒認識的問題。本文強調的是:應該堅持重質量重成效地完成采伐跡地年度更新造林,而且管理者應該用負責任的態度完成跡地更新造林。不要因為是過渡期丟荒林地,浪費林地資源;不要因為是過渡期不管造林成效,導致造林失敗,出現殘次無效林。該投入的造林整地、種苗、撫育、施肥、管護等資金還是要投入,該抓的造林質量還是要抓好。
個別林場的領導班子成員在過渡期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森林經營理念,可能會對國有林場以后的森林經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帶來傷害。比如:追求急功近利,過量采伐用材林現有林木資源,換取高額木材經濟收入;將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包括礦產資源)轉讓或變賣,獲取眼前的經濟利益;追求政績工程,強行建設一些基建工程項目,造成資金浪費;對外引進不成熟、無效益的項目,造成投資失敗等。這些不正確的經營理念不端正、不克服,一定會對國有林場經營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浪費森林資源,浪費林場資金,嚴重損害林場的健康發展。錯誤理念既導致損失森林資源、資金,又破壞轄區內的生態壞境,也傷害了林場職工的利益。因此,過渡期端正林場領導班子成員的經營理念十分重要。
過渡期嚴格控制森林采伐量,確保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生態功能日益增強,嚴防過渡期“砍光食光”的行為。長期以來,用材林樹種都是國有林場的目的樹種,目前國有林場都保存著一定數量的中、成熟用材林森林資源,眼看幾年后將過渡為生態公益一類,不用再砍樹賣木,很難再有用材林森林采伐指標了。有些人會在過渡期將能砍伐的用材林都砍光,賣木材變成錢財。為防止這種行為的出現,需要林業主管部門嚴格控制過渡期的采伐量,嚴格控制過渡期的森林資源采伐指標。總體來說,以不超過國有林場單位森林資源年生長量60%的蓄積量為采伐指標控制紅線,視國有林場單位經濟條件充可或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大小,能少采伐的就控制少采伐,能不采伐的就控制不采伐,確保國有林場轄區內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逐步提高,生態效益日益增強。
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方針政策已經確立,今后,國有林場的發展方向是生態公益型林場,要求經營管理者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改變以往公益二類林場砍樹賣木的經營手段,應該積極尋求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道路,謀劃可行的、適合自身條件并具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項目,如特色森林觀光、特色花海、野生動物園賞游、林區健康行、林區溯溪、漂流、登山等。及時掌握信息,用好用活當地政府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將林場的森林旅游發展項目融入當地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要做好森林生態旅游,既要有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指導,又要有自已的特色和前瞻規劃,用好森林資源旅游,激活森林資源功能,更好發揮森林資源的效益。
“實施方案”要求,廣東省至2020年,“生態功能等級一、二類林面積比例由70%提高到85%以上。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森林碳匯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有效增強,森林質量顯著提高”[3]。因此,國有林場在過渡期,應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和森林植物多樣性保護,不能因過渡期而放松對野生動物和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做好森林生態宣傳教育、增強生態和環保意識的基礎上,要預防外來人員對轄區內稀有植物和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亂挖亂采,破壞轄區內森林植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要預防外來人員對轄區內的野生動物隨意捕獵,破壞轄區內野生動物鏈;嚴禁在轄區內隨便亂挖濫采林地和設置守獵場;建立健全針對性的管護與保護機制。
在過渡期,轄區內應按規劃增建森林防火監測遼望臺,按區劃建設好防火隔離帶或防火林帶,加強森林防火巡邏隊伍的建設,防火期內由護林員結合無人機全天候巡邏。森林防火隊應配備巡邏車(消防車或摩托車)、望遠鏡、對講機、手電筒、鼓風機、打火工具、防火服裝等必需裝備。總之,森林火災是森林經營的大敵,國內外無數次森林火災的經驗教訓證明,森林火災會對森林生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和巨大的損失,森林防火工作任何時候也不能放松,加強森林防火才能確保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省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制度化的監測考核體制,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對國有林場場長實行森林資源離任審計等。過渡期內很有必要建立森林資源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既要防止加大或過量采伐森林資源,也要保證采伐跡地及時更新、管好造林質量,跟進中幼林撫育管理。責任期內,森林資源總蓄積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轄區森林覆蓋率必須保持或提升不能降低。責任期內年采伐總蓄積量不能超過年生長總蓄積量的60%,否則查找原因,追究責任;造林與撫育成效必須全面達標,否則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只有落實好責任制,才能控制森林資源消耗,保證森林資源總蓄積量逐年增加,生態功能日益增強。
在過渡期,杜絕在經營范圍內引進超出自凈能力的污染源,確保過渡期范圍內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干凈整潔、環保衛生。不得在經營范圍內進行大型的采礦采土作業,破壞原生態森林植被,導致水土流失;不得在經營范圍內引進有污染的大型養殖場,造成轄區的水源、土地的污染;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清理轄區內污染源,對轄區內污染嚴重、環保檢查檢測不合格的場(廠),要堅決予以清理。同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工作,確保不出現新的森林植物病源和蟲害,一經發現,應及時清理病原體或防治病蟲害。
過渡期必須確保公益二類國有林場轄區的森林資源健康、水源干凈、土地資源不受污染,林場整個轄區均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狀態轉型為公益一類,持續發揮轄區內森林生態功能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