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水平的提高,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傳統媒體面臨著被取代的風險。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本身就具有程式呆板、互動較差、耗時較長等缺陷,在當前環境下,落后性更加明顯,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從根本上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進行創新。
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中的新聞內容單一,局限在政治新聞、時事新聞,缺少實時新聞、民生新聞,國際新聞內容也相對較少。當前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信息多元化、趣味性、個性化有著較高的需求,如果傳統的新聞傳播工作始終無法滿足受眾,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受眾就會不斷減少[1]。
不僅是新聞內容上的問題,現如今,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也過于落后守舊,從實際情況上看,大部分廣播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依然以電視為主,且缺少互動性。雖然也借助了互聯網開展新聞傳播,但傳遞方式較為簡單,且局限于傳播這一種功能上,信息反饋、信息接受等方面并沒有得到改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進入了瓶頸階段,想要沖破這一障礙難度較大。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人才流失現象極為嚴重,大部分人才都選擇了新媒體行業,而現有的新聞從業者的整體素質較低,對互聯網、新媒體等平臺的使用并不熟練。想要進行資源整合,存在現實困難,新媒體和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之間的融合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速度是新媒體時代最為明顯的特征,當今時代,電腦、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不斷普及,互聯網覆蓋面不斷擴大,人們只要連入網絡就可以獲取到各種信息,傳遞信息,新聞和個體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隨之增強。不僅如此,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遞速度、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可以實現即時報道,給受眾帶來更好的新聞瀏覽體驗[2]。
新媒體時代是在網絡時代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媒體行業,因此新媒體本身也具有網絡的特點,開放性是網絡最大特點,基于這一特點,新聞傳播的互動性也在不斷增強,人們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信息。同時可以借助多個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見解、看法、意見,在這種互動性的影響下,新聞可以得到大范圍的傳播。
除了兩方面之外,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也具有這一定的風險,網絡開放性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傳播信息,任何人都有權利利用網絡交流新聞,導致一些虛假信息、偏激言論被大范圍傳播,對社會穩定、個體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給社會發展、新聞傳播帶來極大的風險。
經過上述分析,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地開展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新聞傳播改革工作也形成了全面的認識,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從信息收集入手,優化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以此吸引更多的受眾,推動新聞傳播得到全面的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信息來源渠道也在不斷地擴大發展,電視臺在制作新聞節目的過程中,要充分借助新媒體收集信息。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都是由記者通過電話或親自到現場了解實際情況,在這樣的狀態下,信息來源的方式較少,信息的時效性無法保證,對電視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借助新媒體,可以從微博、微信、互聯網上廣泛的收集信息,以遼沈點電視臺都市頻道為例,該電視臺發布的消息覆蓋全省,雖然很多地區都沒有設置記者站,但因為信息覆蓋面廣,新聞貼近受眾,得到了大眾的喜愛。隨著整體水平的提高,該電視臺頻道中的很多新聞欄目都建立了新媒體信息平臺,信息收集水平得到進一步發展,獲得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量也在不斷增加。信息是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基礎,如果信息的質量、數量無法保證,那么新聞傳播也無法開展,新聞傳播質量也不會得到根本上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培養綜合素養的全能人才,還要形成多元化新聞信息來源渠道[3]。
新時期,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電視不再是觀眾是接收信息的唯一方式,手機、電腦等移動通信工具成為人們更常用的信息接受設備。而且相比較下,手機、電腦等移動通信工具接收信息的成本較低,信息接受發布更加便捷,傳播速度也相對較快、互動性較強。雖然電視的整體受眾規模依然相對較大,但是手機、電腦等移動通信工具受眾也在成倍增長,因此,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在保留傳統傳輸方式的基礎上,開通全新的傳播渠道,擴大新聞傳播覆蓋面,讓電視媒體融入到新媒體中,提高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比如:可以將電視節目整體的放在互聯網和手機上,中央電視臺就創建了CNTV,讓手機用戶和互聯網用戶成為電視新聞受眾。又或者可以將單獨的新聞類節目放在互聯網上,在微博、微信、網絡視頻媒體平臺上建立起官方賬號,定時發布視頻、文字信息、語音等,遼寧電視臺的《新聞正前方》《新北方》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影響新聞傳播質量的因素除了信息本身的之外,傳播方式也會對傳播質量產生影響,單一化的傳播方式受眾面有限,受眾觀看的時間、地點都會受到限制,因此開發出多向化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可以沖破時間地點的束縛,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新聞,有效擴大新聞傳播范圍。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屬于一種點對點的定向傳播,互動性較差,能夠和受眾進行交流極少。而新媒體行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和受眾在多個終端實現立體化的互動,受眾可以借助平臺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同時通過平臺關注事件的后續進展,在這過程中,受眾成為了新聞傳播的“參與者”,從被動的接受信息改變為主動的接受信息,最大程度拉近了觀眾和新聞之間距離。比如:廣播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推出手機App,將線上、線下互動融為一體,及時了解觀眾需求,實現創新改革,對新聞節目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開通電視臺的官方微信,借助新媒體,提高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互動性,提高受眾的用戶體驗,讓受眾可以有一個表達自我的頻道。新聞傳播的本身價值就是為受眾提供信息,單一化電視新聞傳播功能已經無法滿足新媒體環境中受眾的需求,建立全新的傳播功能,優化傳播效果是現階段的重點工作,只有滿足了受眾的實際需求,才能夠讓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實現可持續化發展。
通過上文分析,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改革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想要真正的實現這些對策,建立形成互動性的電視新聞傳播、多元化的收集新聞信息、建立多向化的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廣播電視臺還要加強綜合素養全能人才的培養。電視臺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培養復合型、全能型人才,保證每一個從業者都具備采寫編播這四種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夠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媒體中有很多原創文章,這也是新媒體始終屹立在媒體競爭市場中的重要優勢,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要認識到人才得在競爭中的重要性,采取多樣化的培訓制度、激勵機制,激勵媒體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有效提高廣播電視臺新聞傳播的編排質量、內容質量,更好的吸引受眾。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發展呈現滯后性,工作束手束腳,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充分發揮出其本身的作用,就要對其進行全面的改革。在改革過程中,正確把握社會輿論導向、引導正確的社會風氣,充分發揮出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作用,以突破新媒體對其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