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迎翔
作為觀眾和節目關系建立的橋梁,主持人在各類影視新聞節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面對如今播音主持市場中越演越烈的競爭情勢,主持人除了不斷扎實穩固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還需要著重提升個人魅力。個人魅力會直接影響觀眾對節目的整體心理感受,而最能彰顯個人魅力的一大要素就是主持人的親和力,因此,對親和力的解讀是當下行業內的熱點話題。倘若主持人想要在心理層面得到觀眾的全方位接納,須得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和交流,擁有較強的親和力來減少節目在觀眾心里的距離感,使觀眾自然而然地融入節目氛圍,從而在心理層面可以產生“共鳴”,進而助力節目收視率的提升。
此外,當今互聯網環境中大眾的輿論品味比較敏感,主持人良好的親和力在無形中可以正向帶動受眾對節目的輿論走向,降低受眾對節目內容產生反感情緒的閾限,并提高觀眾對節目的理解接納程度。心理學側重解釋人的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之間的聯系,觀眾對主持人產生的情緒感受和行為評價實為心理層面需求的外顯。因此,本文旨在從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角度解讀如何認識和提升主持人的親和力。
在概念層面上,親和力是指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溝通的過程中鍛煉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使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體驗到包含關系緊密、親切、放松、信任等正向情緒的流暢感。親和力有別于親切感,親切感側重于待人待事的一種禮貌態度,而親和力是一種高階的人際溝通能力,它側重于強調創建一個良好互動氛圍的效果,使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親和力是個人魅力的直接體現,具備親和力的人往往具備包容、樂觀、信任等優秀品質,而主持人的工作對觀眾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向觀眾解釋、傳遞節目信息,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拉近觀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感,因此擁有親和力是主持人增強自身競爭力、提升節目收視率的重要途徑。
國內外已有較多學者集中的探討過主持人所需具備的親和力,主要概括為:語音面貌要好,發音要標準,音色要動人;能夠與觀眾共情,融于觀眾;熱情真誠、親切平等的交流心態;幽默靈活的舞臺表現力;主持人與受眾建立平等的地位等。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專業主持人對工作經驗的描述和總結,而直接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親和力的研究較少。且在現實生活中,不論主持人是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還是與受眾拉近心理距離,都需要達成“以觀眾為中心”的共識,從其心理需求的本質出發,去指導主持人的行為方式和播音主持行業的創新變革方向。
一個成功的主持人,會讓受眾在心理感應層面產生“共鳴”,進而直接產生“我喜歡”的好感,這就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好惡產生于見面的前三秒。根據說服理論的學者卡爾·霍夫蘭的觀點:“假如傳播對象喜歡傳播者,就可能被說服。如果接受者認為信息的來源是來自一個與他自己相似的人,就更是如此。”由此可見好感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信任度,這也是權威者和公眾人物所特有的特征。
在心理學理論中,“親和力”是指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親和力能夠促使雙方產生合作意識,主持人展示出強烈的交流欲望就會增加觀眾對節目的忠誠度,節目就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因此,主持人無時無刻都不能忽視“親和力”的作用,要讓受眾愿意接近,樂于傾聽。想要塑造自身的親和力,應先端正主持人這一角色在與受眾建立關系及互動過程中的心理定位。主持人是一個對節目、觀眾、嘉賓等多方面提供服務的角色,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平等對待嘉賓與觀眾,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具體來說就需要做到坦誠和真誠,即主持人能夠把自己放在受眾的位置上,想受眾所想,急受眾所急,準確地把握受眾的心理渴求,時刻跟進社會發展的新聞動向來正確引導大眾在互聯網環境中的輿論導向,依據大眾的興趣與熱點話題結合節目需要與受眾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使節目能夠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自然地就會與他們融為一體。當然,每位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風格和人格特性,因此親和力具象到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不同的,但共性是主持人與受眾之間所形成的那種想要表達和交流的強烈欲望。
心理學領域中人本主義流派代表人馬斯洛有一個經典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大層,并且認為人對需求的追求是由低級到高級逐漸上升的。心理學強調行為和心理上的解釋關系,人的內心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當下所表現出的行為必定是受到這一階段最迫切的內心渴求的驅使。結合該理論,培養和提升主持人的“親和力”的具體做法有:
1)找準受眾的心理需求。主持人要針對傳播對象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心理需求進行信息傳播。可以把節目類比于一個產品,對節目的受眾建立用戶分層畫像,熟悉網絡用語,以受眾心理需求為切入點來打造節目內容亮點,從而建立互動關系,將節目融入受眾的日常娛樂生活,培養受眾的關注習慣。
2)滿足受眾情感上的需要。每個人都有發展友情、愛情和歸屬感、交換忠誠的情感需求。這就要求主持人在向受眾傳播信息時,需要具有“同理心”,即心理學家西奧德·李普斯所講的“移情”或“移感”,不斷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一般來說,主持人要學會洞察受眾的心理變化與需求,善于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會傾聽受眾的想法,設身處地地對受眾的情緒和情感認知進行覺知、把握與理解。
3)給予受眾充分尊重。早期的電視節目形式過于拘泥,那種按照腳本排練、觀眾配合節目效果的節目方式也已經不住市場的考驗。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首先,受眾看主持人不是要主持人來扮演“上帝”,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向受眾傳遞信息。主持人需要有“平民意識”,即把自己和受眾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來傳播信息。其次,要有“觀眾”意識,節目受眾也是節目的一份子,也影響節目的最終效果,從這一角度來說,主持人的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溝通。要尊重觀眾,就得把握受眾的心理要求,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地次數與程度,拉近受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主持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放低姿態,本著服務受眾的態度,提高工作的熱情、融入真摯的情感,從而提升節目效果。
4)滿足受眾自我實現的需求。播音主持的一大作用是利用媒體資源向受眾傳播正能量的信息,給受眾帶來滿足感、認同感和新鮮感的同時,還要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眾能夠從節目內容或者主持人等方面看到不同的世界,打開人生的格局,獲得新的認知和創新動力,近幾年新興的網絡直播、話題博主、自媒體等職業都是在受眾自我實現需的驅動下脫穎而出的。
羅杰斯與馬斯洛都是對人本心理學貢獻極大的兩位心理學家,馬洛斯的主要貢獻是在理論基礎上,如創造了需要層次理論、高峰體驗和自我實現等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的實踐相對較少。羅杰斯后來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發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觀,他的一些觀點也適應于心理咨詢以外的領域去借鑒和發展。
3.2.1 人格的自我理論
自我理論是羅杰斯人格理論的核心,他強調人格是由“經驗”和“自我概念”所構成。人一生下來并不知自我更不知自我為何意,如嬰兒就沒有自我的概念意識,是在后期成長中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把自己和非自己區分開來形成了自我,并在習得語言的進益下分清了“主我”和“客我”。當自我概念與內藏的經驗呈現協調一致的狀態時,他便是整合的、真實而適應的人,反之他就會經歷或體驗到人格的不協調狀態。主持人不僅是做好主持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口碑,對于從事公眾事業的人來說,人品勝過一切。認識自己,剖析自己是一生的課題,要善于通過他人眼中的自己來調節自己感知的自我,從而達到知行合一。因此,主持人應明確的自己的服務角色與工作職責,本著傳播正能量的使命在節目中做好組織串聯、策劃設計、人際互動、隨機應變、駕馭控制、協調溝通、采訪提問和信息整合等工作。同時要管理好幕后的自我形象,給觀眾留下表里如一、扎實樸素的好印象,從而提升自己的親和力。
3.2.2 以受眾為中心
羅杰斯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治療”主張,在咨詢過程中應以來訪者為中心去開展咨詢工作。這種方式與教師行業的“以學生為中心”思想是一致的,教育工作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前提去開展教育工作。對于節目主持人來說,也需要構建這種“以觀眾為中心”的節目策劃思想,應以觀眾的需求、話題熱點為基礎展開節目與觀眾的互動,主持人起到引導、協調、調節氣氛等作用,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中產生“共鳴”,最終整個節目的親和力和觀眾喜愛度都會大有提升。
大五人格理論,又稱為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和海洋模型(ocean model),提出五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分別是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其中,宜人性是指個體對其他人所持有的態度,代表了“愛”,考察個體對合作和人際和諧是否看重。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樂于助人的,有利他意愿,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宜人性高的人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相信人性本善。
對于節目主持人來說,要培養和提高親和力,就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宜人性特質。具體可以從以下6個維度來解析:
1)信任。節目主持人作為傳播者,應該樹立誠信的形象,做到用真誠的態度對待人和事。如CBS新聞節目主持人克朗克特,曾獲評“美國最值得信任的人”,他經歷并且報道了肯尼迪遇刺、水門事件、人類首次登月等新聞,他對待新聞的態度是真實客觀,他每天的節目結束語“事情就是這樣”(And that’s the way it is.)也一度成為美國流行語。因此受眾對他有充分的信任,雖然他進行的是客觀嚴肅的新聞報道,但依舊得到全美大部分人的愛戴。
2)坦誠。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主持人朱軍與嘉賓交談時,憑借其真誠質樸的主持風格搭建起了平等民主的交流平臺。坦誠是增強親和力的秘訣之一。每次一談話,朱軍都用自己的成長經歷、情感故事和人生感悟來做節目的開場,樸素又真實。嘉賓在這種坦誠的氛圍中,感覺到這個欄目不以挖掘明星隱私為樂趣,而是以朋友的視角、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和他們回顧過去、感悟人生。
3)利他。具有親和力的人必定具有犧牲精神,是典型的利他主義者。如主持人何炅,是業內公認的高情商,演員王珞丹曾這么評價何炅:“跟何老師做節目永遠不用擔心,不管自己說錯什么,他也一定會兜住你。”這就是處處為他人著想而獲得的絕對信任感。在楊冪還沒大紅的時候上《快樂大本營》說自己是野花,何炅趕緊圓場說:“冪冪的意思是不做溫室里的花,野花的生命力更頑強。”主持人需要有利他精神,這會讓嘉賓和受眾從心理完全接納,表現出絕對信任和好感。
4)順從。這里說的順從并不是一味地聽從,而是指為人溫和、好相處,尊重他人。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是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且贏得贊譽;而缺少順從維度性格的人往往會在不知覺中招致受眾的厭惡。如2006年世界杯期間,黃健翔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亞比賽的最后一刻大喊一聲“萬歲”,并且慷慨激昂的捧意大利隊,貶低澳大利亞隊。一段短短幾分鐘的解說,引來了眾多國外媒體的追蹤報道,甚至影響了中澳兩國的關系。越是公眾人物,越應該注意控制自己,謹言慎行,主持人不僅代表其個人,還代表媒體、政府甚至是國家。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時時表現出攻擊性,是無法贏得大眾的喜愛的。
5)謙遜。在剛剛結束的跨年晚會上,各大衛視都發生了或大或小的問題。其中湖南衛視主持人謝娜,引發觀眾吐槽,究其原因,與謝娜頻繁搶話、強出風頭分不開關系。如在汪涵念詞時,謝娜搶話,絲毫不顧及還在念詞的汪涵,一旁的何炅提醒也裝作不知。雖然事后他們出來澄清是事出有因,但從另一面分析,之所有有人這樣評價她,大多也是因為她日常做綜藝時為了節目效果所塑造出的一些形象,被某一類觀眾看到后以小放大了。主持人想要保持持久不衰的親和力,是需要在職業生涯中一直維系的,保持謙遜的態度,也是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6)同理心。如1995年5月8日,中國著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第二天有位主持人電話采訪烈士邵云環的兒子時,對一個小孩子,這位主持人反復問“你什么時候知道你媽媽遇難的消息的?”“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今天是母親節,你真的意識到媽媽已經離開人世到另一個地方去了嗎?”“你難過嗎?”在觀眾聽來這些問題無異于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再加上屏幕上主持人毫無憐憫之心的眼睛,直到問出“你哭了嗎,小朋友?”讓人不由得懷疑主持人是在靠孩子的眼淚賺取關注度。同樣是那一天,敬一丹的采訪第一句話就體現出他的同理心:“真的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打擾你們,但是全國觀眾都非常惦記你們……”把敬一丹和那位主持人的采訪做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同理心的強弱直接影響主持人的職業生涯高度。同樣的事件,敬一丹是站在受難者家屬的身份上進行慰問,帶去的是祖國親人的關切和撫慰,而那一位主持人則是例行公事般的完成任務,甚至有嘩眾取寵之嫌。因此,主持人想要擁有親和力,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為受眾考慮,那受眾也會拋棄你。
通過分析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發現要提高主持人的親和力,要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和心理需求調整自己的主持風格和方式。通過分析羅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論和“以人為中心”的人本觀,主持人需要不斷認識自我、從實踐中積累經驗,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協調自我認知,找好自己的定位,用合適的話術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以受眾為中心”,注重與受眾的互動,增強自身的“同理心”,在情感上與受眾產生“共鳴”。
此外,本文還總結了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論”中的“宜人性”對主持人提升親和力的影響。作為節目主持人需要具有較高的宜人性特征,即包括信任、坦誠、利他、順從、謙遜、同理心。當然也不是宜人性分數越高人就越有親和力,也需要因時、因地、因人進行改變,尋找最適合、最舒適的傳播態度。
當今社會,傳統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競爭激烈,如何能夠留住觀眾成為媒體人的重要任務。其中,主持人作為大眾傳播的關鍵一環,是信息傳遞的“最后一棒”,因此其肩負的任務極為重要,承擔著信息串聯整合和輸出,以及形象的塑造,而主持人的親和力則是決定其形象的關鍵點。因此,在時代背景下,主持人只有擁有親和力才能真正適應廣大觀眾的需求,得到廣大觀眾的擁護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