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媒介的融合又稱為媒體融合,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空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媒介的不斷出現,使得大眾傳播發生的根本上的改變,新聞傳播生態鏈也得到了重造。我國大陸境內的媒介融合主要指的是媒體內部以及媒體之間的融合,即通過新的互聯網技術發展,對原有的新聞傳播媒體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對原有的傳統紙質媒介和電視傳播產生沖擊波般的影響,直接改變了我國現階段的大眾傳播模式。
新媒介在傳播途徑上主要依托互聯網的發展,以手機為主要終端進行信息的傳播展示,今年來發展迅速的有澎湃新聞、無界新聞等新聞平臺的發展各有特色,而傳統的傳播媒介,例如央視、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傳統主流傳播媒介都順應時代發展,自行發開了自己的手機客戶端,不但有文字圖片的信息傳播,同時還可以進行直播,讓大眾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可獲得化。另一方面,諸多媒體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時代下,依托微博、微信設立自己的官方微信號,能夠更加及時的收到讀者和傳播受眾的反饋,形成更加有效的傳播。
傳統的媒介傳播無論是電視還是紙質媒介,都是今日采編明日見報或者進行電視報答,時效性有非常大的損失。在新媒介發展后不同的媒介進行融合,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傳播的迅速,信息被傳播出去到受眾接受到信息的時間大大縮短,甚至可以說是無間歇對接,大大的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另一方面,無論是誰,任何人只要有手機客戶端就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通過社交媒介將自己的信息發布出去。整個媒介融合后信息傳播的速度不再以天、小時為計數時間的傳播,而是以“分鐘”甚至是“秒”為單位進行計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5G網絡的建設,讓互聯網信息傳輸速度能夠完全同步,徹底的改變了傳統媒介單一的傳播方式,不僅能夠進行動態圖片的展示,還可以進行視頻傳播,使得聲、影、圖多方位的進行綜合傳播,以便讓受眾能夠全面多維度的感受信息。
無論媒介如何融合,其信息傳播依舊要符合信息傳播的基本規律,在媒介融背景下,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雙方地位不再是固定不變,雙方的地位在傳播的過程中可以因信息傳播不同環節發生改變。特別是在互聯網傳播的支持下,視頻直播等內容支持彈幕和留言反饋,互動性強,原有的信息傳播者可能會因為信息傳播者反饋的一個信息,使得雙方地位發生反轉,有信息的傳播者變成信息的接受者。因此,信息的傳播者不再是傳統“一家為大”的進行信息的傳播,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信息偏好于需要,這一點已經成為媒介融合傳播的制勝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我國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高漲,越倆越多人關注到非物質文化的宣傳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內核。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長久發展形成的,歷時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國地緣遼闊文化差異性大,非物質文化的往往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同時無固定的文字或是書面記載,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民間歷代口口相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歷時長久,形成緩慢有自身固定的形成及傳承方式。以地方戲曲為例,均經過百年以上的積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內容填充進來,也有舊的內容被摒棄出去。無論是新增還是摒棄都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嘗試,但這一過程與現今的媒介融合“迅速”的主要特點相違背,如果只為了適應媒介融合后的傳播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夠呈現出碎片式的傳播效果,必將失去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傳播是需要對其有深刻了解、理解的人員進行,能夠從不同的形式、內容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解說,特別是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傳播時,由于篇幅有限所涉及到的內容過多時,只能夠做到淺嘗輒止,能夠做到拋磚引玉的將非物質文化中的獨特工藝、文化展現出來,是其文化傳播的難點所在。雖然媒介融合后能夠有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信息的展示,但終歸只是“點”和“線”的結構,能夠從官方做到“面”的信息傳播,對文化核心內涵進行挖掘展示,最終將涉及到非物質文化能夠不間斷的傳承下去的關鍵。
如何將媒介融合后的新媒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所用,將二者有機的集合在一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今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發展、傳承,筆者認為可以有如下策略:
傳統媒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因其自身篇幅較長,寫作和傳播周期都相對較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能夠深度契合,內容上不需要過多的整合;其次,傳統媒介的受眾年齡一般較大,對于文化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更加感興趣、習慣接受。但是對于互聯網使用更多的年輕一代而言,對于非物質文化的興趣并沒有特別強烈,故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重要的能夠通過有限的篇幅將深刻的內涵充分展示,特別是是經過內容整合后,將較為嚴肅、枯燥的非物質文化能夠以年輕人接受的方式方法展現出來,但同時不能失去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傳播內容的整合,以便滿足不同人群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播需要,讓受眾得到特質化的對待,同時能夠全面的展示非物質文化的全貌。
在新媒介融合的過程中,有多種方式方法進行傳播,常見的有微博、微信、抖音視頻等多個手機客戶終端,每一個終端背后所代表的是多個不同的群體,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傳播受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方式,充分利用融合媒介的新特征。在傳播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個人媒介進行傳播模式的突破,讓傳播受眾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讓其有沉浸式的體驗,而后通過內容的暫時及其個人的感受,見受眾轉換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例如,可以通過角色體驗的形式,讓受眾有計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體驗,扮演戲曲中的人物、體驗陶瓷制造的過程并能夠帶回家,給受眾留下探討的內容及發揮的空間,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要留出給受眾發送朋友圈、微博等途徑的展示空間,如此能夠細致入微且貼地區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也能夠脫離傳統文化傳播過于嚴肅的刻板印象。
文化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有新的內容注入其中,方能夠使其保持長久的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必然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否則必然是被時代所摒棄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需要注重于新媒介的特點相契合,同時也應不斷的豐富自身的新內涵,而不是“炒冷飯”。但新內涵的注入和形成,同樣需要有時間的積累,切不可急功近利,將有悖于其文化內涵的內容吸收進來,造成本末倒置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
綜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多渠道、多途徑、多較多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大勢所趨。在符合大眾傳播規律下,增加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關注受眾的體驗,以及為受眾留下二次傳播的空間,必然會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內涵,也會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