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以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興起與廣泛普及,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巨大的沖擊,同時又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從全球媒體發展的趨勢來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有優勢,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是未來媒介發展的主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受眾也隨之發生改變,無論受眾的年齡結構、知識愛好還是收視習慣,都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尤其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而且受眾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信息的主體地位明顯增強,不再局限于“被動接受”,同時,受眾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發布視頻或文字圖片,一定程度上起到信息傳播者的作用,這對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新聞工作者而言,權威地位受到挑戰。電視媒體需要認清當下媒體發展的時代趨勢,積極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尤其要注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技巧的創新,讓電視新聞更加符合受眾的興趣愛好,從而提升電視媒體的競爭力以及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在受眾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勢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要與時俱進,結合電視新聞節目的定位與受眾的收視習慣,不斷創新,提升新聞播音主持的水平。
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直接影響電視新聞質量與播出效果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美學價值。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具體語言風格是與電視新聞節目的市場定位以及形態息息相關,什么樣的新聞內容決定了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也要與日益變化的受眾審美相結合,所以,新時期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要了解受眾的審美變遷過程,運用新聞學、美學等相關理論,對受眾的審美進行縱向梳理,從受眾日益變化的審美過程中找出電視新聞傳播的總體趨勢,還要把握新聞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通過有聲語言的表達技巧,合理使用音響、音樂等效果,研究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審美變革,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多優質的電視新聞節目,最終推動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穩步發展。
眾所周知,審美體驗是人類各種體驗形式的最高層次,所有的人類藝術都是誕生于不同形式的審美體驗中。電視媒體自誕生至今,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對播音主持的要求也不一樣,而且每個階段電視受眾的審美能力與需求各異,有的觀眾喜歡“陽春白雪”,有些則愛好“下里巴人”。總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審美變遷與電視媒體的發展階段是分不開的。
我國電視媒體總體發展時間較短,1958 年5月我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現中央電視臺的前身)開始試播,同年9 月2 日正式開播,標志著我國電視媒體的正式誕生。在北京電視臺創辦初期,電視新聞欄目沒有設置專職播音員,而是由中央和北京市的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代播,不出圖像,所以當時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更多是沿用廣播播音的特點,受到當時政治大環境的影響,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幾乎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電視媒體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各種形式的電視新聞節目層出不窮,全國各地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而且各大電視臺都在積極尋求電視新聞節目的差異化,根據受眾分析結果,針對自身核心觀眾群體,制作形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的電視新聞節目,而且廣大社會受眾的文化審美水平也得到巨大的提升,傳統說教式、灌輸式的電視新聞播音方式不能滿足新時期受眾的審美需求,此外,受眾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增強又反過來要求電視臺的新聞播音主持全方位提高播音主持的技巧,新的播音方式不斷出現并得以推廣應用,播音主持風格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合理化,比如清晨的新聞播音風格更加輕快明朗,而晚間的新聞播音風格則比較平緩和柔和。
可以說,我國電視觀眾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審美變遷是與電視媒體發展以及時代的變遷過程密不可分的,觀眾的審美意識也不斷得到增強。與此同時,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的播音主持風格也是隨著不同時間受眾的審美變遷而變遷,只有迎合廣大社會受眾的審美情趣、尊重受眾的審美意識,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工作才能有效開展,才能將電視新聞播出效果最大化。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主體地位和審美意識顯著增強,受眾與媒體的互動也更加頻繁,各大電視媒體愈發重視對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創新,將傳統“單向傳播”模式轉變為“雙向傳播”模式,電視新聞的播音主持也由以前的“播新聞”向“說新聞”發展,其實,這種轉變過程中蘊藏著不同時代、不同觀眾的審美心理、審美傾向等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夠發現未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獨特風格及審美的發展趨勢。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兩者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隨著媒介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融合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得到加強,因此,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也要與時俱進,緊跟媒介發展的新步伐,順應新時代媒介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受眾為中心,迎合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要掌握新媒體受眾的收視特點,在播音主持過程中可以適當的使用網絡流行語言,也就是所謂的“網紅”語言,增強電視新聞的趣味性,讓電視新聞節目也能滿足網絡播出的條件,這樣有利于拓寬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渠道,讓更多的受眾通過新媒體平臺收看電視新聞節目。
隨著電視新聞的發展以及經濟、文化的不斷繁榮,受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眾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播新聞”的模式不利于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也不利于受眾更好地接收信息,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說新聞”的趨勢進一步增強,這就要求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把控“說新聞”的審美尺度,避免出現盲目模仿港臺腔的情況出現,在“說新聞”的過程中要規范口語,主持人不能為了“說”而說,而是要注重自然流暢,多使用短句和語氣詞、感嘆詞,體現出電視說新聞平民化、生活流的藝術特色,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前提下,進一步塑造主持人自身的播音主持風格。
從全球電視媒體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更加注重個性化、人性化審美發展,在電視新聞的播音主持過程中,不斷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要。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要想方設法將電視新聞內容更加通俗易懂地傳遞給受眾,加入新聞評論的內容,讓電視新聞節目內容更加深入、詳實,同時,利用主持人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角色定位,發揮主持人的控場和串聯作用,從不同的角度去播報新聞事件,盡可能照顧所有受眾的收視感覺,讓受眾通過收看電視新聞獲取到美的享受和滿足信息的需求。
“現代的審美文化,具有大眾的消費特質”。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一定要打破常規,積極思變,尊重并接受多元化與差異性,不斷創新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技巧,增強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滿足廣大社會受眾對電視新聞的審美需求,只要從受眾的審美變遷中尋找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規律,就能更好地促進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