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香,駱金亞,張劍蘭,鄧永龍,容自遠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佛山 528216)
環境問題關乎人類生存,不同程度地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環境保護需要公眾自覺、主動履行環保責任和義務,主動積極參與到環保中。因此,加強宣傳與教育是鼓勵公眾參與環保的重要手段,讓環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如何通過環保科普教育提升公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營建“公眾環保、大眾參與”的氛圍,這就需要把握環保科普工作的方向,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有針對性、長效性、精準性地進行科普。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的環境宣傳教育需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及時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增強公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文試圖利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分析當前科普工作的狀況和公眾參與環保時出現的問題,探索出長期、有效、精準化的科普模式。
據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2018-06公布的《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環保行為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選擇“隨大流”的受訪者比例比較高,這造成了公眾在環保實踐中缺乏積極主動作為[1]。也就是說,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多的人存在被動或從眾心理。公眾并沒有根本意識到環保是社會公德的重要表現,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通過查閱近些年研究文獻發現,不少研究人員對公眾參與環保意識主動意識不強、主動參與缺乏的問題有著同樣的見解。王曉晶[2]提出很多人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認為應當保護環境,但一旦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上則不盡然。馬開源[3]認為,當前我國一些公眾仍然認為環境問題是國家政府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因此,在遇到環境污染或破壞行為時,通常都會采取漠視的態度,不能主動積極制止,沒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沈秋華[4]同樣認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仍然較為淡薄,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溫力輝[5]提出,公眾參與行動以被動參與為主,缺乏主動參與。只有當自己利益受損害時才可能參與到環保中來。可見,公眾主人翁意識缺乏,個人環保素質較低,綠色消費、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很難塑造,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我國的環保科普事業自開展以來取得了較大進步,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人員與經費投入也日漸增長。但是從公眾參與情況看,科普工作依然需要加強,尤其在科普形式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而且很多學者也指出了環保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當前環保科普宣傳基本是以建設科普基地、制作掛圖、舉辦講座、辦培訓班、發放廣告、制作手冊等比較傳統的方式開展,整體來看科普內容比較分散,沒突出重點,形式單一,不能吸引公眾的興趣,導致效果一般。而且宣教資源的創作上脫離當地實際,脫離當地群眾需求,且數量不夠多,質量待提高。
公眾對科普宣傳的接受情況受其本身的居住環境、職業和文化程度等的影響。從受眾來說,目前環保科普的受眾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小”兩頭,其他年齡段人群的參與熱情不高。這說明環保科普宣教并沒有區分受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因此,環保科普必須依據公眾的不同需求,結合他們的興趣點制訂宣傳方案,這樣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前環保科普工作缺乏長遠部署,甚至出現形象工程,走過場,造聲勢,開展“陣風式”科普,只看重形式,忽略了長遠與實際效果。建成的科普基地成為面子工程,后續管理與資金支持均不到位。種種原因導致科普效果極為有限,公眾的參與性自然不高。
我國疆域遼闊,區域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也要求我們在環保科普工作時要重視地域差異。比如農村與城市之間,農村更為關注的是秸稈燃燒、大河污染、農藥噴灑等問題,而且受眾文化程度等都有限,整體來講科學知識基礎薄弱。但是城市則更關注的是大氣、垃圾污染、綠色消費、低碳出行等問題。所以,科環保科普必須注意受眾差異情況的存在,不搞“一刀切”,科普宣傳才能做到有特色、見實效。
目前環保科普基地重創輕管的現象普遍存在,另外還存在環保科普工作考核機制不健全、工作量化有難度、工作成效難明確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制約著環保科普工作實際效果的發揮。
環保科普模式的建立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同時要針對受眾的不同情況進行科普,做到長效化、精準化。
環保工作需要充分調動每位公眾的積極性,要每一位公眾都自覺參與。我們要構建長期有效的環保科普工作機制,就要建立以個體帶動家庭,以家庭聯通社區,再以社區影響家庭,以家庭勸導個體的“個體—家庭—社區”式的雙循環科普模式。建立以社區宣傳為中心的宣教陣地,對各個家庭單位進行上門對口宣教,實行家庭環保積分制,對履行好的家庭進行適當獎勵。
由于城市、農村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的科普工作也要針對其各自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科普宣教方法。農村的環保科普在宣教資源的創作、宣教形式上一定要適合農民實際,選擇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與歌舞、樣板戲等當地特色相結合。從他們比較關心的環境問題入手,比如飲用水安全、食品污染、土壤污染、畜牧養殖、秸稈焚燒等環境問題。城市科普更多的是要充分整合社會力量,發揮科普基地作用,利用企事業單位、當地高校等資源進行環保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等。
環保科普模式的構建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注重區域差異、個體差異,并開發社會之力,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進行。依據公眾的居住環境、職業、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制訂科普方案,避免“陣風式”科普。在構建科普模式時,本文提出了構建“個體—家庭—社區”循環式科普和“構建城市、農村差異化科普”的科普模式,營建“公眾環保、大眾參與”的生態環保氛圍,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