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渝,趙懷遠,鐘景怡
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工作難題。本文嘗試從敘事學和電視藝術的相關理論出發,就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文博類節目中精英文化敘事和通俗文化敘事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兩者不僅可以共存,而且結合將對“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起到巨大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國家寶藏》(第一季)的節目,概括出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共生的路徑。
相比較于傳統的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第一季)最大的創新點就在于它用綜藝的外殼包裹文化的內核,用綜藝類的節目形式為外衣,通俗易懂的敘事話語和敘事符號敘述國寶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迎合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接受特征——電視觀眾的接收行為大體可概括為五項特征,即視聽雙通道接收、共時分享性、家庭性與隨意性、習慣性與儀式性、主動性與參與性。《國家寶藏》(第一季)在敘述國寶故事的時候,不僅以綜藝的形式,還配合了大型燈光特效和高科技的舞美,豐富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使得節目更易被觀眾接受,從而去了解節目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核”。因此,文博類節目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時候,可以為節目披上迎合觀眾口味的外衣,再進行精英文化的敘事。
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間還是有一定的溝壑難以跨越的,在電視節目制作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該節目的形式,邀請明星來擔任國寶故事的敘述人,這樣的兩重身份恰巧符合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特征,所以以此為介質,為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搭起“友誼”的橋梁。在文博類節目中,如果想讓觀眾接受節目所要表達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可以像節目一樣利用一個“中介”,這個“中介”可以是明星、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其他載體,他們的作用就是吸引觀眾,讓觀眾通過他們去更深入地了解節目所要表達的深刻寓意,避免了“知識鴻溝”所帶來的信息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如此讓通俗文化敘事和精英文化敘事能夠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又不產生沖突。
20 世紀90 年代時,電視機走進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人們愈發習慣用電視機來觀看影視作品;進入21 世紀后,智能移動終端進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觀看影視節目的方式,也改變著影視作品的敘事模式——從單一的電視敘事,轉變成多元化的全媒體敘事。
敘事模式的變遷,給文博類節目敘事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此類節目需擺脫傳統宏大敘事的束縛,加入微觀表達。《國家寶藏》既有宏大的歷史敘事,也有細致的微觀表達,兩者結合讓《國家寶藏》的敘事更加富有張力。節目雖然還是采用了宏大敘事的方式去敘述“上下五千年”的國寶歷史,但是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敢于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加入了基于史實進行藝術改編的“前世傳奇”舞臺劇,把敘述眼光聚焦至國寶所在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某一件具體事情或者典型歷史人物,同時從“今生故事講述人”的角度,管中窺豹,去發掘國寶對于當今整個行業、整個時代的意義。這樣的宏大敘事與微觀表達相結合,讓傳統意義上“枯燥、干巴巴”的文博類節目找到了全新的敘事方式,也打破了傳統宏大電視敘事的限制。其次,文博類節目需要做好“年輕化”。《國家寶藏》邀請了王凱、易烊千璽等能引起“明星效應”的明星,年輕的血液注入古老的國寶,賦予了節目青春的氣息;此外,節目中偶爾出現一些網絡流行詞匯,也助力了節目的年輕化。再次,文博類節目的推廣需要充分發揮全媒體敘事的優勢,借助社交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國家寶藏》開通了官方新浪微博賬號“@CCTV 國家寶藏”,在微博上推送節目精彩片段、嘉賓海報等,吸引網友的關注,充分發揮全媒體的優勢進行節目的傳播。另外,全媒體敘事應選擇合適的平臺,選擇自由化和多元化的渠道。隨著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拋開遙控器,不再死守在電視機前。人們選擇在移動端(手機、iPad)上收看節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國家寶藏》正確地對收視市場做出了判斷,不僅僅在電視平臺(CCTV-3 首播,CCTV-1 重播)上播出,還在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Bilibili(嗶哩嗶哩,國內知名的視頻彈幕網站)、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多家視頻平臺進行播放。在選擇播出平臺的時候站在年輕人的角度思考,努力迎合年輕受眾,在年輕的群體中引爆話題,也是節目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們喜歡閱讀故事,無非是被作者精心設計的敘事內容和故事主旨所吸引。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離不開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人們為之著迷是因為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了美好,是因為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與這些歷史人物故事的主旨傳達是高度一致的。就如同節目中李晨以宋徽宗的身份在《千里江山圖》前表達治理江山的豪情壯志——“這就是大宋的《千里江山圖》,這就是朕夢寐以求的千里江山”;王凱化身乾隆,揭秘“瓷母”的燒制工藝所傳達的匠人精神;梁家輝作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的守護人,講述司馬光父子守護石鼓的故事所強調傳承的重要性;雷佳音化身楚國“令尹”,與誤入墓穴的漢代學子圍繞著云紋銅禁展開一場有關楚國800 年沉浮的討論所影射的物是人非……人們總能從祖先們與國寶之間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在節目中這些故事的表達是節目創作者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提煉與生活,流動著人類共同的生活體驗,極易激發讀者的共鳴,從而收獲不俗的敘事效果。
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難免會墮入“浮躁”的漩渦,在急速前行的路上也失去了很多。人類就是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存在的,在收看文博類節目的時候,觀眾的內心是平靜的,可以暫時遠離生活中的煩惱。傳統文化擁有深厚的精神內涵,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美好的縮影,可以使人的內心得到平靜,心靈得到撫慰。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它是時代的“鎮靜劑”,也是人們在失意之時的“定心丸”。文博類節目需挖掘和重塑中華傳統文化,植入用戶思維,重視敘事內容的呈現,以更好地尋求觀眾的共鳴。
《國家寶藏》在歷史敘事的基礎上,融入了文藝敘事。節目組根據明星藝人的性格、專長、地域特點等,每期都會邀請特定的明星藝人來擔任“國寶守護人”,并由他們出演國寶的“前世傳奇”舞臺劇——這是《國家寶藏》最創新的一點——把文藝敘事的元素融入到了歷史敘事中。第一期節目中,李晨擔任《千里江山圖》的“國寶守護人”,并在“《千里江山圖》·前世傳奇”中扮演宋徽宗,親自把繪畫技藝傳授給王希孟,把一個熱衷藝術、愿意幫扶一位年輕有天賦但尚未證明自己的畫家的皇帝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可見,國寶守護人的精彩演繹成功地把文藝敘事融入了歷史敘事。
節目中,“前世傳奇”的故事基于史實進行合理的藝術改編,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舞臺劇內容的真實性,又提升了節目的娛樂性,深得觀眾的喜愛,使得《國家寶藏》敘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效果顯著提升。《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具備較強的科普教育意義和目標,基于歷史事實來講述國寶故事是它的職責和使命。但是在這基礎上,《國家寶藏》又加入了文藝敘事的元素,這兩者的結合降低了國寶這個歷史題材的枯燥程度,提高了節目的娛樂性和可看性。歷史敘事與文藝敘事相融合這一模式創新,可以為文博類節目的制作和輸出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國家寶藏》將敘事元素與電視藝術元素進行有機結合,用年輕化的話語成功地讓國寶“活”起來,講好了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也為今后的文博類節目乃至其他文化類節目的良性發展提供了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