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業,李 雪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工作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文化企業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2018 年12 月底,中宣部進一步制定了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量化考核體系,明確了國有文化企業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為出版工作的開展指明的方向。
選題策劃是出版工作的源頭,作為科技出版工作者,我們必須從源頭抓起,加強科學頂層設計,組織和策劃契合時代精神、體現科技創新、引領科技發展的高水平、高層次、高質量的選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才能積極體現我們科技出版工作的社會效益。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技大師薈萃之地,是國家高端科技智庫之所在。一直以來圍繞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預判科技革命方向,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推進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1]中國工程院在工程科技領域,組織開展了大量咨詢項目,為國家獻言獻策,其中,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是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中的最高規格,主要針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全局性重大工程科技問題,如制造強國戰略、交通強國戰略、中國人工智能2.0 發展戰略、我國核能發展、中國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等都被列為重大項目。2017 年,從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著手,結合煤炭行業如何利用好廢棄礦井這一社會熱點,中國工程院開展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我國煤礦安全及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由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等4 個學部50 余名院士參與,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科研院校,以及神華集團、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等重點煤炭企業共20 多家單位參加。這是集全國智慧解決國家重大發展問題的戰略前瞻研究,對提高我國煤礦安全水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新途徑,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這樣重要的戰略研究成果,如果能夠公開出版,必將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因此,自項目啟動開始,我們就積極與項目負責人袁亮院士進行了接觸,提出了我們的想法,希望能參與這個項目并負責策劃與出版工作。在得到院士肯定的支持后,我們即著手準備各方面資料,參與項目會議,積極準備相應的出版資源,為最終的出版做準備。項目三年來,我們全程參加了項目的各項會議,與項目參與專家和單位開展了深入的了解和溝通,逐一厘清各方面細節。在出版社內部,我們成功申請了社重大出版項目“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叢書共九冊,開啟了重點出版的綠色通道。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項目合作單位遼寧撫順西露天礦,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做出了重要指示,充分證明了我們策劃這套叢書的社會價值和重要意義。隨著項目即將結題,這套叢書將隆重公開發行。
2016 年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1]。
做好科技出版,促進我國核心科技創新發展,是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有力支撐,是提升出版社會效益的最佳途徑。我們要重點關注國家的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戰略,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瞄準前沿熱點學科、國家重大需求以及國民經濟主戰場,抓熱點、推原創、重引領,不斷提升策劃設計品位,充分調動各方資源要素,組織系列化、精品化的選題項目,打造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的精品力作,推動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蓬勃發展,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實現科技創新突破,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技文化需求。
例如,在新一輪能源變革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智能電網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國高度重視發展智能電網發展,已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國家“十三五”規劃更進一步提出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的新要求。因此,圍繞國家能源發展的戰略布局,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我們組織策劃了“智能電網研究與應用叢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展現我國智能電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動智能電網技術創新與智能電網關鍵裝備國產化,支撐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和能源消費革命,實現我國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處于國際引領地位,并推動國家“一帶一路”能源互聯網建設發展。
科技文明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科技出版而言,只有真正有科研價值、權威、前沿、熱點的研究成果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才能提高國家在全球經濟與科技中的地位。通過科技出版“走出去”工程,推動我國科技前沿理論與技術占據世界學術制高點,掌握國際話語權,為我國高科技宣傳和造勢,擴大我國的世界影響力。因此,發掘國外學界對中國科技的興趣點,利用自身科技內容資源優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科技文化產品,輸入歐美主流出版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其中,接近或達到世界領先研究水平的科技專著,以及反映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作品深受國際關注,有利于擴大我國科技影響力。
如在能源領域,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在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我國綠色能源發展迅速。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消息,截至2018 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28 億kW,其中,水電裝機3.52 億kW,風電裝機1.84 億kW,光伏發電裝機1.74 億kW,生物質發電裝機1781 萬kW,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約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8.3%[2]。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3]。
中國的綠色能源發展成就備受世界各國關注,是非常好的國際宣傳熱點。為宣傳我國新能源領域的科技成果,展現我國綠色發展的國家戰略決心和巨大成果,我們精心組織,策劃了全英文版《綠色能源科學與技術叢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特別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如風電權威賀德馨、生物質能專家袁振宏等主筆撰寫,分八冊介紹我國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方向科技成果。叢書與德國De Gruyter(德古意特)出版社聯合出版,在全球公開發行,目前已陸續出版五卷,在國際上宣傳我國的綠色能源科技成就,展現了我們的責任和擔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跟蹤綠色能源的發展,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策劃更多的中國優秀科技作品“走出去”,彰顯建設美麗中國的綠色發展經驗和理念。
科學普及是讓廣大公眾接受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活動,對增強國家整體科技競爭力有積極作用。當前,很多科技出版單位對科普出版重視程度還不夠,大量科技出版物過于專業,“叫好不叫座”,對廣大普通民眾缺乏吸引力,對提升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消除愚昧支持不夠,社會效益體現不顯著。因此,要充分發揮科技出版的功能,既要重視出版能夠代表我國科技水平的“高大上”出版物,也要重視出版接地氣的通俗科普讀物[4]。
以核電為例,我國一直在致力于核電發展戰略。根據國家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5 臺,裝機容量4 590 萬kW,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1 臺,裝機容量為1 280 萬kW,規模居世界第一位[5]。中國核電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產業中心。不僅如此,我們還制定了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中國核電技術已出口到巴基斯坦、英國、南非、阿根廷等國。然而,國內對發展核電還存在很多不同的聲音。老百姓對核有天然的恐怖心理,特別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更是談核色變。全球棄核、反核、減核呼聲不斷。雖然風險統計顯示,核電是工業事故發生概率最低的產業,但老百姓不了解核電,因未知的恐懼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建設核電站的態度。引導公眾正確認識核電,改變視核如虎的片面認識,排解老百姓心中的顧慮,為國家核電戰略排憂解難,是文化傳播單位、科技傳播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基于此,我們積極策劃提出了《公眾核科學技術知識問答叢書》(共6 分冊),以及《世界三次嚴重核事故始末》等科普作品,通過鮮活的圖片、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核電的相關知識,生動介紹了核事故發生的背景和原因,讓公眾理解核電是什么,解答了核電安全性和環保狀況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消解廣大公眾心中的疑慮,助力我國核電的順利發展建設。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1]。科技出版要把社會效益放首位,積極響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有力促進我國各學科科技研究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努力把我國塑造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