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出國訪問期間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旨在將中國與沿線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既惠及弱者,又學習強者,互助互惠、互利共贏。伴隨著人民幣正式成為籃子貨幣,中國的經濟貿易實力正式被國際市場肯定。這將在風險、成本、融資等很多方面影響中國產品出口貿易。本文將基于“一帶一路”背景,通過簡要介紹SDR的創設背景,從成本、融資、市場、結算等多個角度討論人民幣“入籃”對中國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最后提出結論與建議。
支持布雷頓森林體系是IMF創設SDR最直接也最根本的目的。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美元危機的爆發向全球人民敲響了警鐘:一方面各國貨幣價值與美元掛鉤,一旦爆發美元危機,各國貨幣體系也必將受之牽連;另一方面為維持美元的堅挺而必需的貿易順差與各國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貿易支付而不斷增持美元必需的貿易逆差相矛盾,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而創設特別提款權不僅能夠改善當時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還能夠避免觸發特里芬難題,防止因國際間美元的流動性減少導致經濟萎縮。SDR因此應運而生。
最初,IMF選取了16種成員國貨幣加入貨幣籃子,而后出于操作方便以及價值儲藏等角度考慮,截至1999年將幣種縮至四種主流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人民幣入籃時的最初占比為10.92%,主要稀釋了日元與英鎊,成為國際市場第三大儲備貨幣。儲備貨幣角色的獲得,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初步認可,人民幣的國際流通必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也必受益良多。
1.規避匯率風險,節省間接費用
在之前的國際貿易中,中國進出口貿易結算大都要以美元、歐元等作為媒介。我國企業對自身交易成本的預判能力因外匯匯率的不穩定減弱很多,加之冗雜的貿易程序帶來的各種手續費等間接費用,我國企業出口面臨著很多隱形負擔。此外自2014年底以來,美元兌人民幣走勢整體呈現向上趨勢。而對于在國際出口貿易中還集中在生產鏈低端的中國企業來說,利潤率本都不高,因此疏通結算障礙,節省不必要費用對企業出口貿易影響很大。而人民幣加入SDR以后,相輔相成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動,中國企業可直接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企業能夠相對精準地確定交易成本,適當的確定商品價格,根據需要確定優惠力度,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2.便于融資,促進產品創新與研發
國際儲備資產角色的獲得,人民幣的硬貨幣地位開始不斷深入人心,國際資本市場對人民幣的信任度也必然升高,因此對于我國企業的海外資本市場融資,尤其對于規模較小且資金尚很短缺的企業,當前國際環境會比以前更便與融資。同時隨著企業出口貿易的日益便捷與頻繁,國際競爭者之間的碰撞也需要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換代,注重新產品的創新與研發,海外融資的便利能夠為其提高必要的資金支持,不斷提高并持久保持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便于海外直接投資,爭奪國際市場
人民幣加入SDR以后帶來的節約間接費用、簡化結算手續等好處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降低了成本,帶來了便利。特別對于一些規模不大,尚處于成長期的企業來說,便利的海外投資條件能夠為其擴展銷售領域,擴大銷售人群帶來便捷條件。比如在國外投資建廠,設立門店等,將中國本土品牌不斷覆蓋國際市場,爭奪國際市場份額。此外,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正在鼓勵中國產品走出國門。沿線部分國家的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欠缺為我國產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中國應當抓住機會,不斷侵占市場份額,在競爭中提高國內相關產業服務貿易水平,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國際地位的上升帶來產品國際形象上升
人民幣互換協議的大規模簽訂與續簽,已經在人民幣成功加入SDR之前為人民幣國際化做成了不小的貢獻。人民幣入籃后,意味著IMF愿意為人民幣作為國際官方儲備資產而背書。結合成為籃子貨幣的門檻—貨幣的可自由使用以及貨幣發行國的貿易水平來看,中國的經濟貿易實力不僅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硬貨幣地位得到了固化。此外,伴隨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這個新興貿易大國在國際市場上風生水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使得中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市場消費者的眼中不斷強化,為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提高了競爭力。
1.人民幣升值預期,出口難度加大
無論對于中國對外投資還是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人民幣“入籃”都會提升外界對人民幣的信任度與依賴度。國際市場對人民幣日趨強化的增持需求會不斷固化人民幣的堅挺地位,帶來人民幣的增值。然而這也將意味著中國在變相調增產品的出口價格,變相削弱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此外,財政部在2018年4月4日發布的《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中,下調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對以出口低端產品為主的國內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結算幣種選擇權相對被動
中國的出口貿易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占主導,利潤含量、技術含量都很有限,在實際出口時,結算幣種的選擇權仍相對較弱,或者說,并沒有具備主導權。雖然人民幣加入SDR疏通了貨幣結算方面的阻礙,但貨物貿易歸根結底還是要從產品本身出發,提高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才能使中國有更強的議價能力,成為既有質量又有數量的中高端產品貿易強國。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到穩步推動,加之中國當下的國際貿易水平,人民幣入籃實際上是個必然事件。人民幣走出國門,正式成為國際官方儲備資產,不僅能夠降低匯率風險,節約間接費用,從成本角度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還能夠便于國際融資與投資,從資金支持和擴大市場的角度提高產品國際流通優勢。但任何事物都具有雙向作用,雖然人民幣加入貨幣籃子從整體上看,利大于弊,但其帶來的弊端與風險仍不可忽視,需要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應對。
首先鑒于SDR的使用局限,特別提款權只能作為賬面資產在IMF組織和成員國之間使用,而且SDR在發展中國家間的分配比例非常低,這將導致它的實際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期望過高。其次我國目前的出口貿易,還是以低端產品為主,不斷注重產品研發與創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仍是當務之急。最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價值鏈內的傳導機制十分靈敏,一旦鏈內某一個經濟體出現危機變動,將會很快傳導至其他經濟體。人民幣大規模的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必然會倒逼我國不斷開放國內資本市場,這就很可能促發不利經濟因素進入中國,而中國當下的國內金融體系的監管還尚未完善。因此我國在享受加入SDR給中國進出口貿易帶來利好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貿易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重構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加強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