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嫻
平面構成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基礎學科,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利用點線面等基礎元素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是多種視覺形式的造型設計基礎課程。
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紋樣,以線為主且粗細變化均勻,用線的曲直表現動靜,以線的方向變化表現旋轉。這時期旋動的紋樣,由于線的密集和加粗,動感特別有力,粗壯而渾厚,像黃河漩渦,因而也稱為渦紋。這種動的紋樣,往往配以規則的水平線,以靜襯動,而且還常常用大的圓點壓在線上,這是以前的彩陶紋樣上所少有的,使流動感的線條中出現凝凍的效果,有相對靜止的感覺,這樣顯得動中有靜,增加了紋樣的節奏美。馬家窯文化彩陶的裝飾,形式規律上很講究主次畫面的安排及動與靜的搭配。常見有旋渦紋、波浪紋、波折紋、圓圈紋、同心圓紋、網格紋、鋸齒紋、米字紋、蛙紋以及人物形象等。
馬家窯彩陶分為馬家窯型、半山型、馬廠型三種,其中馬家窯型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甕,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杰作。
半山類型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類型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紋樣,妙趣橫生。
馬廠類型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卷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后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平面構成中形態的構成要素包括點、線、面。點是造型藝術中最小的構成單位,在幾何學上和平面設計中點通常指小的東西。但具體小到什么程度才能給人以點的視覺感受,必須在一定的環境對比下才可以確認。璀璨的星空布滿了小的亮點,但是我們看到的“星星點點”往往比地球大得多。嚴格地說,點只有位置,沒有大小和形狀,但是生活和設計中的情況卻往往復雜和有趣得多。
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先民們已經意識到點是組成平面構成的基礎要素。在彩繪紋飾中點可以是不同大小的,可以是不同疏密的,可以是不同虛實的,可以是整齊的點,也可以是隨意排列的點。在一個畫面上的點也可以有大小、疏密、虛實、整齊和隨意對比的,對比就會產生韻律感。僅僅依靠點來構建畫面時,先民們會想方設法地讓畫面豐富。
在平面構成中線的種類很多,有垂直線、水平線、斜線、曲線等。垂直和水平都會有穩定的感覺,斜線會更加有沖擊力,曲線給人的感受更加柔和。由不同粗細、不同韻律的線條組合,作品將更加有視覺引導的效果。嘗試只用線條構建一個畫面,會得到不一樣的視覺感受。線的形象多種多樣,根據形狀可以把線分為兩大類,直線和曲線。直線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有很強的方向感和速度感,直線類似男性的陽剛品格,果斷、明確、理性、堅定、直率等。曲線表現出一種柔和的美,猶如女性般體現出豐滿、感性、輕快、柔和、流動等特征。曲線又可以分為幾何曲線和自由曲線,幾何曲線有較強的規律性,類似音律般富有節奏感,自由曲線通常由手繪獲得,富有彈性、柔和和動感變換的特征。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紋樣中線條的應用和變化是最多的,它們或者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或者與器物成一定角度的斜線,表現傾斜、不安定、動勢、上升下降的運動感,富有朝氣。尤其在紋樣中善于運用斜線,與水平線、垂直線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現出生動的視覺效果。
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中線的組合與排列都可以按照規則和不規則來設計,不同的方式設計出來的感官效果也會完全不一樣,哪怕是一樣的線段,在不同的背景或者組合中顯現出來的線條特征也都會不一樣。這說明我們的先人們已經具備和掌握了線的形式美法則。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面具有充實的塊狀美感和豐富的表現特征,還可以自由組合,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商標設計、海報設計、家具設計、建筑設計、攝影藝術和包裝設計等。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中面的種類有不規則形狀和幾何形狀兩種。其中幾何狀的紋飾占多數,三角形、圓形、矩形、正方形、橢圓形等,這些幾何形在視覺上是令人感覺非常舒適的,當代設計和創作時設計師往往會通過幾何形的形式尋找創作靈感。在彩陶紋樣中,面可以看成是線移動的軌跡,因此,在彩陶紋樣中線的密集和閉合產生的面,可以通過大小、形狀、輪廓等變化來表達情感,也可用色彩、肌理、技法等來豐富內涵。
平面構成的形式有重復構成形式、近似構成形式、漸變構成形式、發射構成形式、密集構成形式、對比構成形式、肌理構成形式等。
重復構成形式就是用一個基本的元素在一定的形式下重復排列,排列對方向和疏密會產生一種秩序的美感。彩陶紋樣中的重復構成形式主要為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兩種方式。第一種,二方連續是圖案的一種組織方法,是由一個單位紋樣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復連續而形成的紋樣,如旋渦紋雙耳罐,它的紋樣就是典型的二方連續,就像水的漩渦一樣。第二種,四方連續是由幾個紋樣組成一個單位向四周重復地連續和延伸擴展而成的圖案形式。
重復構成可以是單元重復,也可以是骨架重復,以及組合重復。重復是彩陶紋樣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視覺形式,可以看到先民對人文和自然的思考。在平面創意設計中,相同圖形的重復排列是常用的一種構成方法,通過重復可以使畫面達到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并能加強給人的印象,也可以達到一種有規律的節奏感和形式美感。
近似構成形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形在形狀上相似成分比較多,形成一種既統一又有變化的視覺感受的構成組織方式。近似構成形式是使用相似的元素進行構成的一種方式,講求在統一中帶有變化,設計上采用基本形狀之間相加或相減求得近似的基本形,基本形類似的構成形式就是近似構成形式??偨Y來說就是看著一樣實則要有變化。近似的事物可以呈現出視覺上的統一感,在統一中呈現出生動的效果,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都可以稱為近似的形象。所謂近似,只是相比較而言,因此,在使用近似的時候,要注意近似的程度是否得當。近似,應該先考慮形態方面,然后考慮大小、色彩、肌理等各方面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形的近似程度雖然可大可小,但是如果近似的程度過大,容易產生重復的乏味感,如果近似的程度較小,又容易破壞整體的統一感,容易變得凌亂分散??梢娤让裨诶L制近似形的紋飾時已經掌握了近似形的繪制技巧,使這些紋飾既可以保持基本形的整體統一感,又可以增加設計效果。
發射構成形式是以一個點或多個點為中心向周圍發射擴散的形式,會具有較強的動感及節奏感,常見的有離心式、向心式、同心式等。發射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如盛開的花朵、滴到地上的水滴、水流的漩渦等。先民通過觀察這些發射的現象,將其表現在彩陶紋飾上,這些紋飾中都會確立一個中心點,也是最重要的視覺中心點,所有的形象或向中心集中、聚攏,或向外散發,呈現很強的運動趨勢,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最為著名的旋渦紋飾多是采用發射形式來表現水流、太陽、植物等形象。在彩陶的平面構成中,發射構成是表現動感畫面的一種有效方法,發射中心與方向的變化構成不同的圖形,表現多方的對稱性,呈現特殊的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馬家窯彩陶紋飾紋樣無論在點線面運用上還是在形式構成上,都表現出了較高的平面構成水平。通過深入研究這些紋飾的形式美法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古代先民原始的設計理念,另一方面,這些精美的紋樣也可以豐富我們當下的視覺設計元素,那些靈動、活潑、規整的紋飾也為我們的設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設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