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剛 黃 杰 蘇國文 張仲旋
(武漢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武漢 430081)
高校第二課堂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開拓,能夠有效解決第一課堂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拓展學生學習的途徑,切實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本論文闡述了第二課堂產生的背景、指出了建設高校第二課堂的意義,闡述分析了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高校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大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實踐活動,是第一課堂之外的重要育人平臺。2016 年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深化高校共青團改革的龍頭項目,未來三年內將在全國各高校全面落地。高校團學干部需把握契機,提升第二課堂建設的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使其深度融入學生素質教育中去,服務高校人才培養大局,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早在本世紀初,團中央、教育部就啟動實施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2014 年,團中央遴選了35 所高校開展“探索打造高校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創新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2016 年,團中央正式啟動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并將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確立為《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5+5”重點改革項目之一。
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體系包含高校團學工作內容、項目供給、評價機制和運行模式,實現了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拓展提升、社會實踐鍛煉、公益志愿服務和自我管理服務等第二課堂活動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實現高校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可記錄、可評價、可呈現、可測量的功能。
經過前期試點工作,全國有13 所高校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過程中取得了優秀的經驗,但也發現當前“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
意見中中將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確定為:思想素質養成、政治覺悟提升、文藝體育項目、志愿公益服務、創新創業創造、實踐實習實訓、技能特長培養。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一些學生認為比較能夠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課程缺乏,例如課程體系中尚缺“學生組織領導力培養”類課程,而學生組織在大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提升載體,有必要在“第二課堂成績單”中對學生在學生組織中的各種能力培養做好記錄和認定。
團中央的通知提出,“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實施,要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由校內教育教學、學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多個部門共同合作,以共青團組織為主要實施方。然而,很多高?!暗诙n堂成績單”的執行主要還是共青團組織在一力推動,學校層面重視和統籌不夠,各部門的協調合作不夠,政策制度不健全,考勤考評不到位,數據對接不及時,在學生中推行存在一定阻力。
記錄評價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實施核心,主要是針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情況,建立系統的記錄、審核、評價機制。目前的評價體系主要是以記錄學分或設置相關的榮譽等級為主,也有一些學校采用綜合式描述性評價。這種評價多以大數據為基礎,采用簡單的簽到或打卡制,對參與的過程無法監督。記錄式評價比較客觀,可操作性強,但對學生參與“二課”活動缺乏約束,不夠直觀;學分式評價約束力強,直觀有效,但容易導致“二課”活動功利化,引起學生抗拒情緒;綜合式評價有一定約束性,但較為主觀、可操作性不強。這些評價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制度化建設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工程協調運行的基礎。需要在具體操作層面仔細研討,保證項目運行過程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和結果的共享性;組織保障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工程推進實施的剛性需要,要在人、財、物各個層面提供保障,單靠共青團組織很難推動,要把“第二課堂成績單”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在學校層面自上而下抓落實。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貫穿于整個“第二課堂”課程設置、評價體系、成果運用的全過程,強調第二課堂活動的價值導向,把“第二課堂成績單”打造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發揮團組織服務青年、成長青年的引領作用。
要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充分考慮學生興趣特長和時間精力,打造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二課”活動,增加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合理設置“二課”課時,做到能夠把學生從網絡游戲、小說、劇集中“爭奪”過來,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中有事可做,同時又不會影響“第一課堂”的學習。因此,要合理選擇評價機制。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8SHA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