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宇
摘 要:水資源短缺、植被退縮、自然災害頻繁等生態環境問題是制約寧夏南部山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從根本上切實有效地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根據寧南山區的實際情況,作出建設水源涵養林及生態屏障修復的戰略決策。
關鍵詞:水源涵養林;必要性;保障措施;效益評價
西吉縣月亮山周邊地區,涉及白崖1個鄉鎮,斜路屲村和窯兒灣2個村完成荒山造林8144.7畝。共栽植各類苗木60.27萬株,其中:云杉17.92萬株,油松6.28萬株,樺樹11.64萬株,金銀木15.88萬株,刺玫8.56萬株。
一、建設必要性
1.是加強生態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項目建設可對西吉縣月亮山的生態環境、水體水質得到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推動西吉縣月亮山實現區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可增加該項目區周邊鄉鎮貧困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有利于助推該項目區周邊鄉鎮貧困村脫貧工作。
2.是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習近平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3.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經濟社會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然之路。通過開展月亮山水源涵養林改造提升工程的建設,一方面可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城鄉居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城鄉居民的環境保護覺悟和意識,使其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綜上所述,該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和地方發展規劃,無論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態環境等角度,本工程的建設都是必須和迫切的。
二、建設指導思想及原則
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西吉縣打好脫貧富民、創新驅動、生態環境、城鄉統籌、民生改善、改革開放“六場硬仗”。堅定不移地落實自治區黨委對固原“生態優先、富民為本、綠色發展”的定位要求,讓生態優先成為固原最持久的優勢,讓富民為本成為固原最厚重的主題,讓綠色發展成為固原最鮮明的特質,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實施全域綠化、碧水藍天、生態富民“三大行動”,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與全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2.原則
(1)堅持生態效益優先。造林活動不應對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響,充分保護造林地上已有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樹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2)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分別造林區、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劃分立地類型、以此作為適地適樹的基礎,提高造林效果。
(3)遵循森林植被生長的自然規律。根據造林目標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選擇造林方式、造林方法、設計造林模式。
(4)積極采用良種壯苗。采用優質種子或優質種子培育的優質苗木,實現人工林的遺傳控制,保證人工林的生產力,提高抗逆性。
(5)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引進和推廣成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使用節水節地造林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
三、保障措施
本工程在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和西吉縣委、政府的領導下,由西吉縣林業局組織實施,并接受自治區林業廳和西吉縣發改局對項目的監督和檢查。為圓滿完成項目建設,必須加強組織管理和質量技術監督,強化科技支撐和靈活的管理運行機制。為做到任務落實到人,組織分層管理,制度有章可循,建立以下組織機構和管理措施。
1.加強四制管理。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和監理制。按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按驗收結果兌現,規范管理,提升建設質量。
2.狠抓工程質量。實施單位按照典型設計要求全面完成整地造林,嚴把“三關”。及時進行整地,保持土壤墑情;種苗生產和供應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和寧夏造林苗木地方標準;栽植過程將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程操作,確保栽植質量。
3.嚴格資金管理。項目資金嚴格執行財經管理制度,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做好檢查驗收。施工結束后,各實施單位對各自實施情況進行自查,查漏補缺,確保各項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后,按程序進行驗收,根據驗收結果兌現工程款。
四、效益分析與評價
1.生態效益。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一是森林涵養水源。森林植被可以涵養水源,通過項目實施能減少項目區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調節氣候。茂盛的樹冠能擋住50-90%的輻射熱。經輻射溫度計測定,夏季樹蔭下和陽光直射的輻射溫度可相差30-40℃之多。成林后不僅影響林內濕度,也能改善周圍小氣候環境;三是凈化空氣的效益。森林通過吸收同化、吸附阻滯等形式成為污染物歸宿的浩大匯庫,能使污染物離開對人畜產生危害的環境而轉移到另外一個環境,污染空氣經過森林反復洗滌過程后,便變成清潔的空氣。
2.社會效益。森林的社會效益,即林業經營系統提供除去經濟收益外的一切社會效益,森林不但美化了環境,同時為人類提供一個心情舒暢的生存空間。同時項目建設將帶動貧困村人口通過造林護林增加收入,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安定團結。
五、結語
項目建成后,能有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項目建設將帶動脫貧村人口通過造林護林增加收入,有利于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