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可佩 劉英
摘 要:四川地區的藏族屬于世居民族,他們在歷代的生活、生產的過程中,受到宗教、生活禁忌、文化傳統等觀念的影響,形成了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對于保護藏民居住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要繼承和發揚藏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合理部分,為保護生態環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四川;藏族;生態倫理思想
藏族是四川的第二大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縣藏族自治州。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一般都比較脆弱,極易受到破壞,藏族人民為了保持生活和生產的可持續性,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的過程中受到宗教思想、生活禁忌、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形成了他們所獨有的生態倫理思想。當今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研究四川地區藏族的生態倫理思想,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藏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
一、四川藏族生態倫理思想的來源
生態倫理思想的要義在于“通過非強制的觀念和輿論形成,或通過強制的制度形式,以約束和限制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以確立起人類追求效率活動的倫理界限來。”[2]四川地區藏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宗教觀念的影響,其次還包括生活禁忌、文化傳統和部落法規等。上述思想觀念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四川藏民族的一套獨特的生態倫理思想。
(一)宗教思想
恩格斯說:“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被搬進它的宗教里。”[3]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宗教基本上是和民族相生相成的。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四川地區的藏族也不例外。宗教思想在他們的意識形態中占據了統治性的地位,支配著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活。四川地區的藏民所信仰的宗教包括原始宗教--苯教和藏傳佛教。
1.苯教
苯教的核心義理是“萬物有靈”,崇拜鬼神、世間萬物和自然現象,包括天地、風雷雨露、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等,都是苯教所崇拜的對象。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墨爾多山就是苯教的圣山之一,當地的藏民認為在神山上居住著山神,山中的動物是山神的寵物,花草樹木中寄住著靈魂,所以在神山上砍伐、放牧和打獵等活動都是被嚴厲禁止的。如果違反這些禁忌不僅自己和家庭會受到山神的責罰,而且會給附近的其他居民帶來災禍。在藏民族中,當遇到重大的事件時,他們會到神山去開展祭祀活動,在平時的生產和生活中也非常注意對神山的保護。正是由于這種對于自然的崇拜的思想的存在,使得這些地區的動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維護了這一地區的動植物的多樣性。
2.藏傳佛教
公元7世紀左右,佛教傳入藏區,并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成為藏民所共同信仰的宗教之一。佛教的眾生平等和輪回轉世說是在以靈魂不滅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即眾生都有靈魂,在眾生消亡時,其靈魂是不滅的。佛教認為世間的所有生命都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牲畜、餓鬼和地獄)之間輪回,每次輪回會進入到“六道”中的哪一道,在于其自身的業力。由于人們在前世和今生當中所取得的業力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前世可能來自于任何一道和來世會進入任何一道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藏民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同時,在佛教中還有放生和保生的思想,“殺生”不僅會讓自己在現世中遭到報應,還會減少自己的業力,會在來世被投入到牲畜、餓鬼或者地獄道中。反之,放生保生則會增加自己的業力,來生會輪回到天、人和阿修羅道。因此藏民們在現世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不隨意殺生和砍伐,在客觀上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生態環境起到了保護作用。并且,佛教還要求信眾要忍受現世的苦難,限制他們的欲望,注重精神生活的滿足而放棄對物質生活的享受,這一思想也使得藏民們減少了對自然的索取,在一定程度上對自然環境起到保護的作用。
(二)生活禁忌
1.受到自然崇拜、部落文明和生活生產經驗的影響,在千百年的生活過程中,四川藏民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禁忌,逐漸成為他們生態倫理思想的一部分。
由于藏民們對自然的崇拜,認為在山河中都有神靈居住,尤其是神山和神湖,如前文所述的位于甘孜州丹巴縣的墨爾多山以及四川境內的貢嘎雪山、雅拉山都是藏民們所共同認同的神山。因此,在神山中開墾、挖掘藥材、砍伐樹木和在神湖中洗滌穢物或者捕食神山和神湖中生物都是不被允許的。
2.在部落時代,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而圖騰中的動物是不允許被捕殺的,這一條生活禁忌促成了本部落的成員保護某一種動物的欲望;隨著血緣性部落向地緣性部落聯盟的轉變,更多的動物被納入到了保護的范圍之中。
3.由于四川藏族基本都是生活在高原地區,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極易受到破壞。藏民在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經驗,直接或間接地保護了生態環境。比如,逐水草而居,由于牲畜的啃食和人類的活動,會對草場造成破壞,而游牧則不會對某一片草場造成多度的使用和破壞,給草場的動植物以恢復的時間。
4.由于藏民有放生、水葬和天葬的習俗,所以奇蹄類、爪類和有鱗類的動物被禁止食用。
藏民們的生活禁忌使得他們在意識形態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觀念,成為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直接體現。
(三)文化傳統
《格薩爾》作為一部以描述戰爭為主要題材的大型英雄史詩,不僅向我們展現了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面,還描繪了高原上的萬物生長、高山秀水的美麗的自然景象,尤其是史詩中記述的關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抗爭和在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后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使人難以忘懷。在這部史詩中蘊含了一些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的理念。格薩爾作為藏民們所崇拜的英雄,他的史詩在藏區間不斷地被傳唱,在史詩中傳唱的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也在藏民們的心中扎根,影響著他們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格薩爾》中所表現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生產、喪葬習俗上所反映的生態意識及在唱詞中表述的愛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和回歸大自然的愿望和意識,都對康巴地區藏民族生態意識的形成和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4]
在藏民族的文化中,他們將鍛造殺生武器的鐵匠、屠宰牲畜的屠夫和漁獵的獵人和漁夫看作下等人。這種等級的劃分并不是按照高低貴賤,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會直接或間接地奪去生靈的生命,給它們帶來災難,違背了佛教的倫理道德。
二、四川藏族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肆意開發和掠奪,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近年來四川藏區旅游景區的開發、珍貴藥材的挖掘和草原礦藏的開采以及藏民為了增加經濟收入擴大牲畜的養殖數量,使得草原地區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草原生態惡化。根據《2016四川省草原檢測報告》顯示:2016年全省牧區牲畜超載率9.57%,甘孜州超載率11.93%,阿壩州超載率8.52%;全省草原退化面積15400萬畝,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積的58.1%。
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5]建設生態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對人民的思想觀念進行革新,將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注入到人們的腦中,并外化到實踐。吸取和借鑒四川藏族的優秀生態倫理思想,能夠豐富我國的生態思想,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
(一)眾生平等思想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契合
藏傳佛教中的眾生平等思想,強調人與世間的其他生靈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高級和低級的區分,要求人們平等地對待一切生命,尊重其他生命,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其本身的價值。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提出了“生命共同體”的概念,強調人與自然是互相依存的,都處于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是相互平等的關系。
眾生平等的思想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反,否定了人類作為世界主宰的地位,認為人類同其他生命一樣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其他動植物生存和發展的權力,將世間的一切生命視為自己的伙伴和朋友。
這一思想與構建生命共同體的思想達到了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5]藏傳佛教眾生平等思想中也蘊含了認識自然的一部分以及人類應該尊重和保護自然的觀點,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節制節用思想促進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當今社會,隨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對于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大,物質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促使人們形成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在生態倫理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四川藏民一直以來奉行節儉的生活方式,反對浪費,注重精神生活的滿足。豐富和發揚藏民族的節制節用思想,要求我們首先要節約資源,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但是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意的開采和使用,最終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人類將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其次,節制節用思想要求我們轉變經濟增長的觀念,不能再以GDP論英雄,而要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犧牲生態環境換來的經濟增長是得不償失的;最后,節制節用思想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反對鋪張浪費,倡導適度消費、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革新四川藏民思想促進藏區經濟發展
由于藏民普遍信仰宗教和對自然的崇拜,對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許多的限制,導致他們從事生產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較低,處于比較貧困的狀態,對于自然始終處于索取的狀態,不能有效利用周邊環境來增加經濟收益,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對藏民的傳統生態觀念帶來沖擊和影響。黨和國家要加大政策引導和思想引領,鼓勵藏民轉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將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融入到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積極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因地制宜,精準脫貧,促進四川藏區的經濟發展。
三、結語
四川藏民族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宗教觀念的影響,并融入了生活、生產的禁忌和習俗,最終形成比較系統的價值觀念,形成民族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規范。這些思想觀念植根于藏民族的意識形態之中,又指導和約束著他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對草原上的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維護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但是這種源自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觀念而形成的生態倫理思想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具有被動性,而且其中的某些理念與社會主義社會不想適應。我們應該繼承和借鑒其中的合理內核,向科學化的生態倫理思想轉變,轉化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晏輝.倫理生態論[J].倫理學,2000(1).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4] 曾雪玫.論康巴文化中生態倫理的現代化轉換[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09).
[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6]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29.
基金項目: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項目:四川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文化研究(15DFWH023);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四川理縣革命老區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互融研究,(SLQ2016C-12)。
作者簡介:蹇可佩(1994.02- ),男,西華大學,助理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英(1979- ),女,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