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內容。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重視地方民族文化對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從地方民族文化素材視角分析高校加強民族團結的路徑。
關鍵詞:民族文化;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边@為我們在新時代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指明了新目標、提出了新要求、規劃了新方向,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工作的指導思想。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為云南發展確立了“三個定位”,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圍繞云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必須先抓好民族團結進步這個關鍵。云南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地處云南西北部,是三大世界文化遺產之地。滇西北有12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56.79%,相鄰的迪慶是藏區,麗江是涉藏區,學校在校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占31.73%,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和諧相處。學校廣泛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為滇西北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深化學習民族理論,以學習增強民族團結感召力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政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揭示民族發展的規律,并形成自己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觀點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和政策。我們黨的民族理論是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準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團結的內涵指出“在多民族國家里,要求各民族團結、聯合起來?!泵褡迤降群兔褡鍒F結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乎國家社會的穩定,關乎國家的繁榮發展。我們黨民族工作的實踐告訴我們,解決民族問題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不斷拓寬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實現各民族團結的根本保證。作為一所邊疆民族地區的地方高校,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加強民族理論學習,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二、地方民族文化視角下高校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途徑
將地方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學生心中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識,是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近年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精彩一筆。在實踐中學校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載體,地方民族文化為魂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凝聚力。
(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以課程凝聚民族團結向心力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需要打造實體化的載體,在國民教育中嵌入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使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進教材、進學校、進課堂,開辟更多學生交流、活動的渠道。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這是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大主要途徑。
注重頂層設計,增強師資力量。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開展,需要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注重頂層設計,增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學校各部門齊心配合,形成了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輔導員及各專業教師結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師資隊伍。這支隊伍對加強各民族師生間的交流交往,營造師生間團結友愛的氛圍,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動民族文化融入教育全過程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次,這支隊伍通過加強馬克思主要民族觀、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和民族團結的科研研究,通過調查研究、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等形式,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貢獻才智。目前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校級重點課程建設的體系。
注重量身定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課程內容的無縫對接。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開展地方民族文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專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相結合;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充分運用地方民族文化素材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活動,搭建社會實踐的平臺,注重立體推進,讓民族文化多維浸潤;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程中結合我國的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介紹,融入“一條道路”“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五個維護”“六觀”的教育,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尊重、了解、包容和幫助,增強民族團結教育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二)以地方民族文化為魂,激發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凝聚力
1.取地方民族文化素材加強團結教育,打牢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構成的多元統一體,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豐富的多元文化資源。充分運用地方文化素材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是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一大亮點。近幾年來,學校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套民族團結教育與地方文化素材在學校教育中更好實現整合的有效方法。
加強對地方民族及文化的整體認知,以理性的認知構建民族關系,消除歧視。麗江地處滇、川、藏交界的橫斷山脈地區,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貴高原,主要少數民族有納西、藏、白、彝等民族。納西族是麗江的主體少數民族,它與其他民族交錯聚居、友好相處的現象源遠流長且十分普遍,在處理與其他民族的利益沖突時并不盲目為大,以促成各民族群體間和諧統一、團結友好。在麗江,各民族友好共處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金沙江畔有納西族、藏族、傈僳族共同居住的村寨,麗江金山鄉有納西族和白族雜居的村寨,納西族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鮮少有排斥異族的行為發生,不同民族組成一個家庭成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納西族人深刻認識到:只有國家穩定了,民族團結了,自身的民族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今天的麗江古城也成為了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為一體的古城。所有這些都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案例和地方民族素材。通過這些案例和素材的介紹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了不同宗教、文明、民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過程,領悟“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2.引多元地方民族文化載體入校園,提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效性。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在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加大載體宣傳教育,引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載體提高團結教育的實效性,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民族繪畫、民族打跳、歌曲等。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如麗江傳統節日“三多節”,這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先民把對自然、祖先和英雄的崇拜集中在祭祀“三朵”神上,通過這一節日,不斷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了解納西文化“人與自然是兄弟”與今天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致性,再次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除此之外,學校還將課間操與民族打跳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課間打跳,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擴大參與的范圍。學校藝術設計及美術教育專業的同學還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民族文創作品。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使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也提高了團結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了中華民族和各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
3.主動融入地方文化,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拓寬發展路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需要利用地方資源主動融入、主動出擊。近幾年來,麗江在民族文化遺產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院”“木府博物院”等也通過重點建設成為麗江文化產業市場的排頭兵。把地方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帶入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中,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逐步建成了以“永勝邊屯文化博物館”“開南研習所”“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院”“木府博物院”等為主的實踐教學基地,以實踐活動為源,帶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地方民族文化的歷史、內容,從而形成各民族的團結交融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廣大少數民族地區,地方知識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已與民族團結教育息息相關。從地方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保護和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地方高校要突出教育特色和優勢發展,將地方民族文化與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結合,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行為,這將成為高校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告,2017,10.
[2] 楊福泉.當代云南納西族簡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7.
[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告,2017,10.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滇西北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J0382。
作者簡介:楊冬梅,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