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中醫診斷學課程為例,探索教師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醫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自信和職業道德操守,從而在“小課堂”中實現“大思政”。
關鍵詞:中醫診斷;課程思政;高等教育
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獨特戰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高等中醫藥學校,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將其融入教學各環節,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實現專業課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在有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時代和國家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高校作為教育的高等學府,無疑擔負著更加艱巨的責任。高等教育培養的不僅是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樂于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士有百行,以德為先”,德是才的根本。在高等教育中,育德尤為重要,育德不單單是思政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也是對專業課教師的基本要求。
二、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變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有人認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似乎不是非常重要,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的價值表現為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高校教師只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門專業課教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教書育人全過程,才能培養出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本領才干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中醫診斷學課程如何實現課程思政
(一)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依托和靈魂。專業課教師只有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路,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本身的思政教育元素,才能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效對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廣開思路,善于發掘中醫診斷學中能夠培養學生專業理想信念、樹立職業道德觀念的“點”,將這些思政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于教學方案中,并在課堂教學時靈活巧妙地“激活”,從而全面釋放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意識,引發全體學生的共鳴,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在開篇講授中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
在中醫診斷學開篇講授中,要給學生做適當的專業教育。使學生了解什么是中醫,為什么要學習中醫,怎樣才能學好中醫。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科學體系。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認真地學習和研究中醫,發揮中醫中藥在治療某些疑難雜癥及慢性病方面的傳統優勢,使之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在講授緒論時,要引經據典,列舉大量史實讓學生充分認識中醫的歷史地位及其科學性,了解中醫的起源、發展、傳承和創新過程。例如可以給學生講述《黃帝內經》的成書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等。教育學生要用批判的態度看待一些人群對中醫方法和療效認識不足的問題。通過以上手段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讓學生在以后的求學生涯中真正做到信中醫、學中醫、懂中醫、用中醫,從而堅定學生學好中醫的信心和決心,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
(三)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思政理念
中醫診斷學中糅合了我國古代很多醫家的學術思想,而所有醫家的最終目的都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這些古代著名醫家在精通醫術的同時,對文學、地理、歷法、哲學等很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詣,他們的醫學著作不僅指導我們如何行醫,更教誨我們如何做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有些知識點可能涉及某位醫家的學術思想,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以鮮活的案例介紹該醫家的成長成才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中醫職業的崇敬、向往和熱愛。比如在講授“血瘀證”時,教師可以引入清代王清任在當時社會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如何開展醫學解剖,最終著成《醫林改錯》,“逐瘀湯”系列方劑流傳至今并在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
(四)在實訓操作中強化思政意識
中醫診斷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過實訓操作來驗證理論知識是中醫診斷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是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膾炙人口的經典語句,是對醫生職業道德情操的最好詮釋。第一次中醫診斷學實訓課,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大醫精誠》,學習古代醫家的醫德醫風,告誡學生醫之“精”在于“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醫之“誠”在于“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最后一次實訓課,帶領學生誦讀“醫學生誓言”,教導學生在臨床接診時,要始終把患者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維護人類的健康、解除患者的病痛為第一己任。實訓課時,教師要耐心指導學生掌握中醫診斷操作手法,尤其是“望、聞、問、切”四診,不僅要給學生做正確、規范的示范,還要告訴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教導學生如何處理好醫患關系等。
(五)在課外學習中拓展思政范圍
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鞏固學生專業知識,對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拓展。如講授完“脈診”后,可以讓學生自學李時珍的《頻湖脈學》、王叔和的《脈經》,讓學生了解并體會古代醫家對中醫職業的熱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在講授“六經辯證”時,讓學生重溫十二經脈巡行原文,夯實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并讓學生課后查閱有關中醫經絡的文獻資料,使學生了解中醫某些被公認的學術觀點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仍難以解釋,但在臨床上卻行之有效。從而激勵學生在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同時,要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爭取將來在醫學領域中有所突破。
四、結語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擴大輻射范圍,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體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專業課教師要根據課程的特點,深入發掘主動尋求課程中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強化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
參考文獻
[1]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曹文澤.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N].學習時報,2016-12-26(8).
作者簡介:韓世偉(1978- ),男,吉林長春人,醫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診斷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