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芳 楊雪雪 李婷 萬松
摘 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的濃縮,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共產黨員道德修養的精神來源。在中共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形勢要求下,加強黨員隊伍道德建設是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為解決共產黨員人文素養缺失和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在黨員道德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理念與內容,依托中華傳統美德浸潤黨員心靈,以德性促黨性,進一步提升黨的組織隊伍建設。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黨員道德;黨性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黨章、黨紀黨規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都要求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作為黨員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章》規定黨員要履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義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我們結合新時代的特色,利用中華傳統美德引導我們當代的道德建設,讓中華傳統美德在實踐中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精神動力。
作為國家建設的先鋒隊伍,黨員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狀況關系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隨著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給黨員隊伍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帶來嚴峻的考驗。一些黨員出現諸多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問題,其根源上其實就是其個人人文素養缺失,缺乏對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學習,對黨的理想信念的認識模糊、自身人文素養匱乏,所以沒有擔負起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責任。面對此類諸多黨員道德問題挑戰,需要我們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通過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黨員道德教育。
在共產黨員道德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既有可實踐性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又有黨性與德性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一方面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利于促進黨員干部明辨榮辱,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責任,認真踐行黨員使命,發揮好帶頭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推進黨員干部嚴以律己,汲取思想精華,在不斷認識和把握傳統美德中找準自身前進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守住自我思想的防線,做到廉潔自律,提升黨性修養。
一、在黨員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內容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結合黨員當前道德問題及人文素養的缺失表現,可以在“仁義、和諧、倫常、公忠、慎獨”五個傳統美德方面加強黨員教育,助于提升黨員道德修養。
(一)培育“仁義”品格
“仁”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第一德目,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以儒家為代表,“仁”的思想包括“仁愛、仁德、仁政”等內涵。在《論語·顏淵》篇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強調了“仁愛”道德法則,“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在春秋戰亂時候,還提倡用“仁德”教化萬民,倡導君主用“仁政”治理國家。“仁”的思想是黨員處理好人民群眾之間關系的基點,以“仁者愛人”作為相關問題處理的基本出發點,從群眾的利益出發,把握問題的矛盾點,以“仁”的思想、“仁”的作風、“仁”的行動處理好人民問題。
“義”,即常懷大局意識和集體觀念。《禮記·中庸》:“義者,宜也”。《論語·里仁》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孟子也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義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被儒家作為人的立身處世治本,要求做人要“公道正派”。黨員應當將“義”作為立身之本,作為群眾工作的“生命線”。黨員在踐行中,做好以下三個層次“義”:重視人際交往的情誼,講求人間道義,提倡“行義以達其道”;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堅持社會正義,做到“天下為先”、“急公義而輕私利”;堅持黨員人格尊嚴、為正義而獻身,提倡“成仁取義”、“舍生取義”。
(二)推崇“和諧”理念
中華傳統文化向來主張“以和為貴”,即以和諧為最高價值,代表了中華人文傳統的基本文化精神和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精神。《論語·學而》文中:“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在治國、禮儀等方面,要求以和為價值標準。孟子主張“仁民愛物”,極力強調施行仁政治國理念。再有“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信,禮之本也”等傳統美德,倡導明禮誠信,強調和諧理念。黨員作為人民主心骨的一個群體,要將“和諧”作為自己的處事為人之道。
黨員干部在執政過程中,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諧的實質是以人為本。黨員就要做好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時刻以群眾為中心。《管子·牧民》文中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只有順應民意、體恤民情,我們的黨和國家才能獲得民眾支持。孟子也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著名民本思想。黨員干部要把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根本前提,把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根本準則,把為人民謀福祉作為根本目標,把關愛群眾為根本手段,為大局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促進我們的黨更加富有凝聚力,人民群眾更加信任共產黨。
(三)重視和維持“倫常”關系
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倫常,中國的民族是五倫的民族。五倫就是整個民族一家人,倫理是人與人的關系,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這五個綱領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倫。《論語·學而》中孔子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于有力則學文”,高度概括了傳統人倫關系應該遵循的禮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所以沒有滅亡,實在講就是靠儒家的傳統。朋友、鄰居一擴展就是國家,國家民族是一個五倫的社會整體。“四海之內皆兄弟”,整個國家民族要團結得像一個人,這是儒家將近兩千年來的教育。黨員作為中國社會里面“倫常”關系中的一員,應該帶頭維護好傳統“倫常”關系,助于穩定社會團結。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關愛父母子女、忠于領導、弘揚家風美德,與朋友之間交往要有信義。
(四)提倡“公忠”道德
公忠,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規范。在中國封建社會倫理綱常中,公忠被看作“為國之本”,“天下大公之道”,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準則。公忠之德的興廢,直接關系社稷安危,天下興亡。它要求人們“以公滅私”、“臨患不忘國”、“天下為公”、“公而忘私”。在當今社會主義建設中,弘揚公忠精神,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員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必須具有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的“公忠”的道德,弘揚“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體主義精神。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方面:
1.熱愛本職,忠于職守。黨員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應該“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懈怠,用忠誠的態度去做好本職工作。對于自己的崗位工作要有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外在的工作轉化為自身的內在要求,對工作產生主動性和自覺性,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崗位上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2.要廉潔奉公,公正無私。《晏子春秋》記載:“廉者,政之本也”,廉潔是中國古代政治道德的基本范疇之一,基本精神就是廉潔自律,循禮行法。隋唐時的《勵中節鈔》清貞部中說到:“夫水見底者清,人見微者明;行獨潔者貞,法向理者平”,唐太宗在廉政建設中非常重視以道德標準選擇地方官吏,以廉而正氣彰、官風淳。廉潔是一直是為政之基,共產黨員在以人民服務為宗旨要求下,黨對黨員廉潔自律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共產黨員要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把廉潔奉公作為基本操守,遵從《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把廉潔奉公作為自己生活的主旋律。
3.忠于黨和國家。“將死不忘衛社稷”(《左傳·襄公十四年》)、“臨患不忘國”(《左傳·昭公元年》),這些傳統美德體現了古人倡導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品質。忠于黨和國家,要求黨員堅決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有為黨和國家建設勇于獻身的精神。黨員只有做到主動融入國家社稷之中,與國家共命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刻意進取,才能把忠于祖國之精神轉化為祖國繁榮昌盛之力量。
(五)強調“慎獨”理念
中華傳統美德強調個人要修身養性,提倡克己慎獨,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慎獨”“知恥”等。黨性修養是共產黨員的終身必修課,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提出:“我們的黨員,不但要在艱苦的、困難的以至失敗的革命實踐中來鍛煉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而且要在順利的、成功的、勝利的革命實踐中來鍛煉自己,加緊自己的修養”。他強調黨員要警惕被成功和勝利沖昏頭腦,而出現驕傲、官僚化、墮落的情形。因此,共產黨員在任何時期,都應該修好“慎獨”這門黨性修養課,永記為民服務的初心,在政治、思想、道德、組織紀律、能力等方面加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筑牢思想防線,以堅定的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御一切腐朽誘惑,做一名合格黨員。
二、黨員教育與中華傳統美德融合的路徑
(一)提高黨組織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認識
黨員的教育管理關鍵在于黨員所在黨組織的組織執行情況,因此,要在黨員教育中融合中華傳統美德,首先要提升黨員所在黨組織的認識,高度重視加強黨員對中華傳統美德學習的意義。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和宣講學習中華傳統美德,在黨內形成崇尚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良好氛圍。在黨員管理中通過黨員年度責任目標和黨員積分管理等黨內制度,督促黨員積極學習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二)緊密圍繞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開展學習教育活動
黨員教育與中華傳統美德融合,可以依托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開展多種學習教育活動。一是結合“三會一課”制度開展教育。在定期開展的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會上增加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學習內容安排上做到系統性和持續性。讓黨員每次接受政治理論學習教育的同時,也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知識,讓政治理論與中華傳統美德知識的有機融合。黨員每年黨課學習,邀請國學專家、學者開展中華傳統美德專題講座。在學習和積累中,使中華傳統美德逐漸成為黨員教育的常態化內容。二是結合“主題黨日”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傳統美德知識學習活動。在黨員每個月的“主題黨日”活動中,可以通過交流討論、知識競賽、誦讀中華經典書籍、參觀弘揚傳統美德教育基地、舉行中國傳統節日紀念活動等,使宣傳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走進黨員心中,提升道德素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黨員立足使命,帶頭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黨員隊伍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先鋒模范力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應該帶頭學習宣傳,發揮榜樣示范的使命要求。黨員要帶頭加強自身高尚品德、情操的學習和塑造,提升個人學識、才干、道德、涵養等,在人民群眾中取得威信。在工作崗位,用中華傳統美德指導實踐,對黨和國家忠誠,注重民生,講求“仁義”“清正廉潔”,把中華傳統美德運用于政治實踐。
(四)豐富宣傳載體,為提高黨員美德修養搭建平臺
中華傳統美德在發展過程中,載體形式多樣,美德內容豐富,黨的各級組織承擔著搭建黨員學習中華傳統美德平臺的重要任務。一是做好黨員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發展規劃。在黨員教育中,結合黨員教育內容做好學習教育階段性成果規劃,涵養黨員人文情懷,奠定文化根基,提升道德品質,讓黨員從“知美德”、“懂美德”,再到“行美德”。二是制作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作品。例如,編著黨員學習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誦讀書目,制作影視作品、微視頻、音頻等。三是開展中華傳統美德實踐活動。通過定期組織學習中華傳統美德主題教育和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讓黨員將所學習美德知識踐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讓中華美德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 李山譯注.管子[M].中華書局,2016年.
[2] 陳曉芬譯注.論語[M].中華書局,2016年.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5] (春秋)晏嬰.晏子春秋[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年5月.
作者簡介:杜芳芳,女,云南師范大學,2017級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