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是相對于監禁刑的非監禁刑,在我國已有近16年實踐基礎,經歷了從“點”到“面”的實踐過程,但是一直缺乏一部完整的法律為其提供法律依據。近年來,社會各界不斷有人提出制定《社區矯正法》以規范社區矯正工作的主張,社區矯正立法條件的成熟也促成了《社區矯正法(草案)》的誕生。文章主要對2019年6月正式提請審議的《社區矯正法(草案)》的立法進程、特點和主要內容進行法律分析,并且提出幾點完善建議,希望能在《草案》征求社會意見之際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社區矯正;《社區矯正法(草案)》;非監禁刑;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
一、社區矯正在我國的司法及立法實踐
(一)我國社區矯正的司法實踐——由“點”到“面”
社區矯正(community corrections),指的是針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這四類刑罰的對象所實施的非監禁性矯正刑罰。各國的社區矯正都是在社會體制轉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犯罪率劇增、監獄司法機構負荷過重的大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社區矯正的誕生目的正是在于緩解監獄司法機構的壓力,在政府、社區、親人及其他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矯正這四類犯罪對象的惡習,促使他們盡快地回歸社會,實現其再社會化,力求使社區矯正成為社會維穩的保障工具。
我國的社區矯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稱為“舶來品”,即我國結合國際上關于“社區矯正制度”的立法實踐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加以試驗、推廣。嚴格來說,我國社區矯正可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前期醞釀、首批試點、二批試點和全面試行。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社區矯正從“點”到“面”的過程,社會各界也側重研究從“點”到“面”的過程以及“點”與“面”之間的銜接。我國早在2003年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六個地區進行試點工作,探索出了以司法助理人員和抽調的監獄警察等專業司法人員為主、社工和志愿者為輔的“北京模式”以及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通過政府與非營利性社團簽訂協議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具體工作交由社團運營的“上海模式”。在第一批試點成功推行的經驗積累下,2005年《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將河北、內蒙古、廣東、廣西等12個地區納入第二批的社區矯正試點范圍。此后,社區矯正擴大試點工作便在我國18個省市開展,從而為2009年社區矯正工作在全國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實踐基礎。據司法部最新數據顯示:16年來,我國各省市共接收社區矯正對象431萬人,累計解除矯正人數達361萬,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犯罪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二。
自2003年、2005年社區矯正試點至2009年全面試行至今,我國社區矯正采取由“點”到“面”,逐步摸索前進的模式,始終以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為主要目的,后人在前人實踐基礎上不斷的改進。通過十多年的司法實踐,各地司法行政部門也積攢了不少工作經驗,社區矯正工作成績斐然,對于社區矯正,我國也尋找到一條行之有效之路,但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法律規定的空白領域,需要通過立法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進行提供法律依據,在良好的實踐基礎上把它上升為制度,把好的實踐經驗加以固定化,為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提供確實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我國《社區矯正法(草案)》的立法進程
世界上第一部《社區矯正法》誕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將“社區矯正”這一舶來品根據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中國化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關于《社區矯正法(草案)》的大致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原則性規定、2012的《社區矯正辦法》、201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征求意見稿)》直至2019年6月的《社區矯正法(草案)》這三個立法階段。
《社區矯正法(草案)》的誕生來之不易,一方面,它屬于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觸及社會各方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它不僅需要突破司法實踐和傳統刑罰思想的禁錮,還要在遵循憲法原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下吸取國際上先進的立法經驗再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設計出一套符合我國司法實踐實際的法律制度。
二、《社區矯正法(草案)》的特點及主要內容
(一)《社區矯正法(草案)》的特點
1.《草案》的篇章構建層面的特點
從篇章構建層面來看,《社區矯正法(草案)》總計五十五條, 分為六章,包括總則、實施程序、監督管理、教育幫扶、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規定和附則。《社區矯正法(草案)》遵循我國歷來立法的分布慣例,大體分為三大部分:總則、分則以及附則。
一方面,《社區矯正法(草案)》遵循我國立法篇章的分布規律,其程序化,完整化的篇章結構保持了法律規范的嚴謹性和連貫性;另一方面,該草案也不因循守舊,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社區矯正法律規范和我國其他法律規范的篇章結構,而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中國社區矯正的司法實踐的情況合理編排分則的具體內容,體現了其立法的靈活性。
2.《草案》的立法技巧層面的特點
從立法技巧層面來看,《社區矯正法(草案)》在立法技術上具有三大特色:其一,在結合本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系的國情前提下,有選擇地借鑒參考社區矯正立法走在我國前面的其他國家的好的經驗和作法;其二,該《草案》具有合法性,遵守憲法原則,動員各方面社會力量,協調各部門,形成司法行政部門主導,其他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配合的聯動局面;其三,綜合考慮到國家的社會資源和財力的分布情況,講究實際,以制度創新促進各個程序和部門的有序銜接,節約國家資源,落實經濟性原則。
3.《草案》的原則立場層面的特點
《社區矯正法(草案)》確立了三項原則,其中“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社區矯正工作堅持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相結合”這兩項原則將社區矯正專門機關和社區矯正輔助主體的工作內容、立場相結合,體現人本刑事法治思想。與其并重的便是“保障社會公共安全與維護社區矯正對象合法權益”原則,該原則將社會利益和矯正對象的合法權益相聯系,為后續的矯正對象的權益保障提供了原則性的導向。
立法者直接將三大原則作為整部法律草案的立法指導,貫徹整部法律草案,摒棄了片面追求矯正數量和矯正速度的做法,側重控制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犯罪率和社會影響。
(二)關于《社區矯正法(草案)》的主要內容的分析
1.《社區矯正法(草案)》的適用對象與適用范圍
《社區矯正法(草案)》明文規定社區矯正的對象包括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根據該規定,立法者將被判處以上四類刑罰的罪犯在“社區矯正”這個特定的語境下稱之為“社區矯正對象”。這樣的作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罪行較輕被判處這四類刑罰的罪犯的尊重,也更體現了其法律用語的準確性。《社區矯正法(草案)》中對該法的適用對象做了具體規定,但是對于該法的適用范圍并沒有做出明文規定,這樣的作法不夠嚴謹,建議在總則或者附則部分加上對港澳臺地區的適用問題的但書規定。
2.《社區矯正法(草案)》的“社區矯正機構”設置及其工作人員的選拔
社區矯正機構的建議主體和設置主體分別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政府,但是對于社區矯正機構的撤銷只規定了建議撤銷主體為司法行政部門,并未明文規定撤銷的主管機關。至于社區矯正人員的選拔,該草案中也沒有相關的規定,只是在第六條做了個概括的要求,要求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具備專業的法律等知識,遵紀守法,依法履行職責。
筆者建議,可以采取附加條款或者專門立法的方式進一步明確社區矯正主體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政府、村委會居委會之間的關系并且對社區矯正人員的選拔程序,選拔標準,福利待遇,職責權力、執法程序、檢察監督等做出明文規定,才能為社區矯正工作的有序開展、《社區矯正法》的貫徹落實保駕護航。
3.《社區矯正法(草案)》的刑罰執行機制
《社區矯正法(草案)》的刑罰執行機制大體可分為矯正主體、矯正地點、矯正執行監督、矯正執行過程四大部分,而矯正執行過程中可根據執行階段劃分成矯正之前的評估和啟動階段(也可稱為矯正前的準備階段)、實施矯正階段、矯正后的評估和解除三個階段。
(1)矯正主體
在社區矯正執行階段,社區矯正工作是由社區矯正機構設置的矯正小組來承擔。所謂的社區矯正小組是社區矯正機關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需要,由司法行政人員主導選擇矯正對象所在的村、居委員會的成員或者其監護人、保證人、家庭成員等組成。關于矯正主體存在一條特殊規定,即當矯正對象為女性時,矯正小組中必須配備有女性成員,這也體現了《社區矯正法(草案)》立法的人性化和細致化。矯正小組的組成充分考慮了現實的需要,又體現了靈活性。
(2)矯正地點
社區矯正地點的確定決定了后續社區矯正機構的選擇和檔案的交接,矯正工作的開展,文書的送達等實體和程序問題。因此,立法者在該草案中明確規定在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之前要先核實矯正對象的居住地,只要居住地不存在“無法確定”或者“不適宜執行社區矯正”的現象時,便可將其居住地作為矯正地點。矯正地點的確定必須始終以有利于社區矯正對象接受社區矯正為原則,才能更好的促進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
(3)社區矯正執行過程
社區矯正執行過程不同于監禁刑的執行過程,社區矯正工作是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所以在程序啟動之前和解除之前以及中途銜接的過程中需要對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和對社區環境的影響做一個細致全面的評估。評估合格之后方可啟動或者解除社區矯正。
矯正決定機關將社區矯正決定的文書送達特定的社區矯正機構后,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核對文書、核實矯正對象并且做好接收工作、辦理接收登記、建立檔案等等。社區矯正機關在實施社區矯正的過程中對于接受教育有突出表現的社區矯正對象提出表揚,符合減刑,緩刑、假釋的撤銷條件應當向規定的人民法院提出建議。當然,對于不遵守該草案中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的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機關將視情節嚴重程度給予相應的訓誡、警告等懲罰,更有甚者還會被撤銷緩刑、假釋,予以收監處理。但是社區矯正對象在逃的,社區矯正機構則處于協助地位,將追捕權交由公安機關執行,這樣規定主要是為社區矯正機關執行社區矯正工作的執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增強《社區矯正法》的權威性。
社區矯正工作的結束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符合法定解除條件從而終止矯正工作,例如矯正期滿,接受教育表現良好,符合解除條件,通過評估從而解除社區矯正回歸社會;另一種是存在客觀情況被動終止,例如出現了發現新罪、漏罪或者矯正對象死亡的情況。
(4)社區矯正監督
《社區矯正法(草案)》對社區矯正監督主要以檢察監督的形式規定下來,但是筆者認為檢察監督的執行方式還需進一步細化,具體方式比如“派駐檢察”和“巡回檢察”,這樣可以在充分利用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益。當然,做好社區矯正監督工作也是人民檢察院履行監督職能的體現,同時,只有加強社區矯正法律監督工作,才能預防職務犯罪,確保社區矯正工作的有序進行,進一步保障社區矯正對象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4.《社區矯正法(草案)》中關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分析
《社區矯正法(草案)》在前四章的基礎上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在第五章對未成年人矯正對象做出特別規定:一、矯正機構為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組建矯正小組時一方面要遵循適用于成年人矯正對象的普遍組建規則,另一方面要求在選擇小組成員時應優先吸收熟悉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人員參加。當然,第二章第二十一條“社區矯正機構確定社區矯正小組時,如果矯正對象為女性,矯正小組成員中也必須有女性成員”的要求也同樣適用未成年社區矯正小組的組建。二、面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宣告解除工作,社區矯正機構須采取不公開的形式,未成年矯正工作結束之后的檔案必須封存。這也是考慮到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尚處于心理可塑性很強的階段,只要引導其監護人配合矯正小組的工作,履行其應盡的監護職責和義務,用親情教育和感化未成年矯正對象,引導他們掌握生存技能,有助于他們加快再社會化的過程。三、設置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專章,其目的在于未成年人在解除矯正之后能夠無障礙融入社會,但是絕大部分的未成年矯正對象在矯正過程中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社區矯正機構應當協調配合教育部門、督促其監護人助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完成義務教育的法定義務。這也體現了我國立法的文明化、人性化,是我國立法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立法機關在《社區矯正法(草案)》中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進行專章規定,具有充分的現實依據和實踐基礎。第一,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這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性,其認知能力和自制能力相比成年人都較弱,因此在社區矯正階段應當采取分別教育的方式,避免交叉感染。第二,未成年人優先保護原則一直是我國各項立法和政策的指向;第三,《社區矯正法(草案)》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專章規定的做法和其所體現的立法理念早在其他相關刑事立法中便有體現,如2012年《刑事訴訟法》便明確規定對于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罪犯與成年罪犯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在司法實踐中更是設有少年法庭專門審理16歲以下少年犯或兒童犯的案件(除殺人罪之外),如2016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法院正式啟用的以圓桌審判方式不公開審理的一起未成年盜竊案。
綜上所述,《社區矯正法(草案)》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對象作專章規定有其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具有合理可行性。
三、有關社區矯正制度在我國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一)建議建立互聯網《社區矯正對象矯正進度實時跟蹤檔案》
利用互聯網建立分類分階段《社區矯正對象矯正進度實時跟蹤檔案》對各個社區矯正對象的不同矯正階段的行為和心理表現進行記錄,確立相應的考核標準,當社區矯正對象的檔案中記錄的各方面指標達到要求,并通過考核時即可回歸社會。并且對于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檔案要根據實際情況信息保密機制,更有利于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
(二)建議增加法律責任專章
法律的保證執行依靠國家強制手段作為后盾,在《社區矯正法(草案)》中增加法律責任專章,為后期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處罰違反《社區矯正法》的矯正對象提供法律依據,規范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執法方式,提高《社區矯正法》的權威性。首先,這是完善立法、追求立法完整性的需要,目前草案欠缺對法律責任的系統規定,會造成追究違反《社區矯正法》的相關工作主體和矯正對象的法律責任存在空白領域。其次,是實際工作的需要。增加這一章后,今后在法律的貫徹實施過程中,法律實施主管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一旦有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出現,便可以依據該法律責任專章規定追究責任。
(三)建議加強專門社區矯正隊伍的建設
篩選具有法律、心理、社會工作背景的人才投入社區矯正隊伍的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確立社區矯正隊伍的法律地位,完善福利待遇,引進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方可進一步討論專業社區矯正隊伍的建設;組成隊伍之后便要加強對參與矯正工作的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培訓,進一步增強社區矯正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郭健.我國社區矯正工作試點進程梳理與展望[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0(9).
[2] 王利榮.行刑一體化視野下的矯正體制架構——寫在<社區矯正法>征求意見之際[J].當代法學,2017(6).
[3] 丁陽潔.論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完善[D].西北大學,2017年.
[4] 徐莉莉. 以“派駐檢察”強化社區矯正法律監督[N]. 民主與法制時報,2019-06-06(007).
[5] 杜延璽.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立法建議[J].中國青年研究,2017(06).
[6] 耿燕君,李盼盼,趙中陽,丁藝. 論當前我國社區矯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G省Y市社區矯正試點情況為對象的分析[J]. 法制博覽,2017(21).
[7] 湘君.論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權利保障及其立法貫徹[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8] 謝忠峰.社區矯正制度的反思與完善[D].吉林大學,2014.
[9] 薛芳.社區矯正中派駐檢察室監督機制研究[J]. 中州大學學報,2016.
[10] 鄭志永.黑龍江省社區矯正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D].黑龍江大學,2017.
作者簡介:王欽顥(1995- ),男,河北張家口人,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20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