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
摘 要:現象教學法對實現有效課程教學以及培養高素質社會應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從不同角度入手客觀分析了現象教學法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優化完善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同時全面提升教學效率,讓各層次學生高效學習經濟學的同時深化發展能力以及素養。
關鍵詞:現象教學法;經濟學;應用;探究
經濟學是新時期我國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一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程,有著較強的應用性。隨著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滿堂灌”、“放羊式”這些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滿足新時期課程教學要求,優化創新教學方法已成為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點。與此同時,現象教學法優勢特征鮮明,要在完善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將現象教學法有效滲透其中,最大化提升教學效果,順利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主動參與課程理論以及實踐教學,持續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靈活應用掌握的經濟理論知識,在發展多方面能力過程中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有效滿足當下我國社會發展中對經濟學人才的客觀需求。
一、現象教學法
簡單來說,現象教學法就是圍繞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現象,將多個領域、多門學科有機融合,屬于應用型教學方法,又可以將其稱之為融合式教學方法。現象教學法作用下的教學理念是對杜威這一美國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核心理念的傳承,比如,以生活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在做中學,要求教師要站在宏觀的角度,從全局出發的同時關注學生發展,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明確課程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在系統整合中豐富課程內容,便于學生在積累課程知識中有效拓展視野。在此過程中,建構主義作用下的認知理論是現象教學法的關鍵性理論依據,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體地位呈現、主觀能動性發揮等都是認知理論強調的關鍵點,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現象教學法實際應用中明確強調教師要轉變傳統師生角色,構建“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環境氛圍,讓學生在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中圍繞指定的話題、現象等進行多層次思考,結合自身積累的經驗以及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合理化闡述,充分展現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科學引領、指導各層次學生,讓其在思考、探究、分析中高效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各方面能力發展,在多樣化課程實踐中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成為新時期社會發展中所需的高素質以及高水平人才。
二、現象教學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高校教師要在把握經濟學課程教學具體情況中結合現象教學法優勢、劣勢,立足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以及班級學情,科學構建現象教學法作用下的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有效滲透的同時促使現象教學法多方面功能作用最大化發揮,在經濟學課程教與學有效銜接中實現高質量經濟學教學。
(一)課中準備階段
就現象教學法而言,準備階段主要體現在現象準備、集體備課。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全面、深入解讀經濟學教材中相關課題內容,在明確經濟學基礎知識、重難點內容中科學設置經濟學課題教學目標,便于為現象教學法作用的經濟學課堂教學指明方向。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中科學制作經濟學課題電子課件的同時通過多樣化路徑進行有效篩選、分析等,明確課題相關的經濟學現象,做好現象準備工作,也可以針對課題內容設置多個話題,滿足學生在學習經濟學課題內容中的客觀要求。與此同時,教師要在分析學情基礎上圍繞經濟學課題教學目標,同步引入現象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針對班級學生經濟學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經濟學水平等,合理劃分學習小組,3到5人一組。各小組學生可以在探討、交流基礎上結合經濟學課程課題主題以及自身興趣愛好,選取具有現實意義的經濟學話題、現象,以此為切入點,有機聯系經濟學課題相關預習任務,共同預習經濟學新課題的同時探討、分析與之對應的現象、話題,在完成預習任務中輕松理解、掌握經濟學新課題知識。在此過程中,經濟學課程教師可以在把握新課題教學目標、內容等基礎上和與經濟學課程有著較高聯系度的其他學科教師互動、交流,共同探討遇到的問題,集體備課的同時進一步明確經濟學教材章節下課題知識點,包括課時、授課時間等,針對課前班級各小組學生對經濟學新課題知識預習情況,優化完善課中教與學兩大環節,便于現象教學法在課前有效準備基礎上高效應用到經濟學教學課堂,促使學生在分析經濟學現象、揭示經濟學規律等中提高經濟學課程學習能力以及效率。
(二)課中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是現象教學法在經濟學中應用的關鍵點。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把握課前準備階段基礎上深化整合經濟學新課題內容,要求各小組學生通過預習,呈現各自預習經濟學習新課題知識中選取的現象,在對比、分析中明確最終的現象,將其作為經濟學課題知識學習中共同探討的現象。教師要在仔細觀察基礎上對各小組學生進行合理化引領、指導,便于最終確定的討論現象更加科學化、合理化,還能在無形中激發班級各個層次學生對經濟學新課題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經濟學課堂教學各環節。隨后,教師要強調現象教學法實施中各個層次學生主體地位呈現,要求各小組學生要在思維發散、潛能挖掘過程中巧用自身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最終確定的經濟學現象進行合理化分析、討論、闡述,準確、詳細記錄經濟學現象探討中遇到的問題,包括需要應用的經濟學新舊課題知識,得出的具體結論等。教師要在歸納、總結基礎上巧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呈現文字、圖片、聲像等有機結合下的教學視頻,再現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相關經濟學現象,補充、講解課題內容。教師也可以將現象教學法進一步滲透到經濟學課題課中知識講解、問題思考、隨堂練習等環節,引領、指導各層次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針對經濟學現象探究、分析中呈現的問題,有機整合的同時引領學生深層次思考、探究組內經濟學現象,輕松理解、掌握課題知識的同時科學鍛煉經濟學思維能力。以“通貨膨脹”為例,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學生在計算今年與去年生活成本中深化認識通貨膨脹,意識到經濟學現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討論、分析這一經濟學現象中發現并提出問題。教師要在問題把握、整合基礎上向各小組學生講解通貨膨脹概念、特征、產生原因、影響等方面內容,指引其深入思考、探究,在解決一系列課堂問題,完成課堂練習試題中有效積累和通貨膨脹相關的課題知識,在揭示這一經濟現象中鍛煉多方面能力,促使經濟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在現象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持續提高。
(三)課后總結階段
在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現象教學法作用下的課前、課中兩大環節進行合理化分析、總結,以學生為中心,聯系課程中不同課題呈現的經濟學現象,有效延伸拓展課內的同時結合當下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經濟學社會實踐活動,在整合課題重難點過程中設置層次鮮明的課后作業,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課程實踐兩大層面,順利激發各層次學生課后經濟學作業完成興趣,在完成過程中進行多方面實踐,在探究、分析經濟學現象中有效解決對應的經濟學問題,實時鞏固復習課內掌握的理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客觀點評班級各層次學生經濟學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有效課后總結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現象教學法作用下的經濟學課堂教學,持續改進教學質量的同時最大化提高現象教學法應用效果,便于學生在高質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不斷夯實理論基礎,在發展知識應用、思考、探究、問題分析解決等能力過程中學會辯證看待、評價當下社會發展中呈現的各類經濟學現象,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全面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以及素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要全面、深入剖析經濟學課程教與學具體情況,科學把握現象教學法概念、特征、意義等,將其巧妙應用到經濟學中,優化創新理論與實踐教學,便于學生在把握經濟學原理、內涵等過程中深入剖析、有效解決繁雜化的社會經濟問題,在學以致用過程中持續增強自身能力以及素質,更好地在實踐過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經濟學課程教學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同步實現,客觀展現現象教學法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袁蔭貞.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濟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時代教育,2016(9):209-209.
[2] 石晶瑩.“理論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之深層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6(9):96-103.
[3] 馮雙生,程春梅,史憲睿等.應用型轉型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35-37.
[4] 袁蔭貞.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濟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時代教育,2016(9):209-209.
[5] 包翼.現象教學法與項目化教學的比較及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9):126-127.
[6] 胡霞.互聯網+時代下的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技術與市場,2017,24(7):42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