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媛
摘 要:文章梳理了我國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實踐經驗,剖析了“大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改進方案。
關鍵詞:大思政;育人;格局
“大思政”是指整合各方育人資源,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部先后多次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旨在推動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在這一背景下,各高校紛紛開展了“大思政”教育實踐與理論研究工作。
一、“大思政”育人實踐經驗梳理
(一)加強金牌思政課建設
北京交通大學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推進思政與建設。 組織專業導論課 “課程思政 ” 建設,教學院 長集體備課會議,各學院從專業導論入手嵌入“課程思政 ”育人元素。并開展“課程思政 ”示范課建設,第一批已建成11門。立項支持思政課改革2項。同濟大學建設一流思想政治課師資隊伍,專門設立馬克思主義學科責任教授崗、思想政治課課程責任教授崗,建強高水平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同時,將校領導、院系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輔導員、優秀學生、優秀校友等力量引入思想政治課堂。復旦大學著力探索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注重思政課創新,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綜合運用互動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方法。設置前瞻性教學專題和研究議題,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成為引領全國的品牌課程。
(二)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
同濟大學每年舉辦“使命與擔當”知識競賽,讓思想政治課教師提供主題,學生通過風采展示+主題演講+觀點辯論的形式,創新理論學習。建立“鄉村振興研習社”“同濟夢想教室”等,組織學生去浙江黃巖實踐、去云南云龍和甘肅定西對口扶貧點支教,創新實習和支教模式,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校園、走向社會。同濟大學推進文化育人品牌輸出,創作更多類似《江姐》《同舟共濟》等有影響力的文化育人作品。復旦大學聚焦“全面發展的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的生活園區、師生共享的公共空間、學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臺”四大功能定位,將學校豐富的育人資源有效集聚和下沉到書院,把書院真正打造為學生學習、文化、生活共同體。在每個書院配置黨團活動室,積極探索拓展基層黨建模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三)強化學生基礎組織建設
北京科技大學重視發揮基層組織育人功能,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引導、重點培育和過程管理,通過學生骨干培訓、新生小班主任、宿舍文化節、主題班會、集體達標創優等形式,促進班級、宿舍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倡導班級、宿舍建“家”,強化氛圍育人。北京科技大學,以學生黨員先鋒工程為主線,加強學生業余黨校建設。
(四)打造示范區,發揮先進引領作用
同濟大學通過推動大類培養等改革,打造“三全育人”改革先行示范區;夯實“信仰啟航”“先鋒示范”和“卓越領航”三大工程,通過聚焦加強新生入黨啟蒙教育、選樹先進標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選優建強學生黨支部書記隊伍形成三個抓手,發揮學生黨建核心引領作用。
(五)把思想教育與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相結合
北京科技大學建立學生資助中心、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和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分別對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及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幫扶和疏導,保障學生安心學習和健康成長。北京科技大學還推廣建設基于慕課的新生心理素質必修課程體系,重視心理咨詢服務質量的提升。
(六)充分發揮網絡在育人中的作用
北京科技大學以全媒體網絡平臺建設為重點,著力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完善以“貝殼學子”、“貝殼畢業生”微信公眾平臺為主體的“微媒體”工作體系,通過直接的話題策劃和焦點討論的方式,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想引領,緊緊把握社會熱點和學生討論敏感話題,定期創作“導員說”、輔導員脫口秀等原創網文和短視頻。復旦大學強化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網上網下聯動。
(七)健全“大思政”育人評價體系
同濟大學按照可考核可測量的要求,設計各育人主體測評指標,評價教學單位、管理部門、后勤教輔單位及各育人主體在育人任務、職責及育人措施、效果方面的成效。堅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工作評價和效果評價相結合,把“軟指標”變成“硬杠杠”。復旦大學完善評價制度,構建教學評價、崗位評價、職稱評價、績效評價“四位一體”的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
二、我國高校“大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思想課實效性不強
思政課重理論教學,聯系實際不夠;以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填鴨式教學,學生參與討論不夠;課堂教學手段單一,不生動、沒有吸引力,因此,教學效果不好。
(二)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形成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大學了除了思政課教師、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外,專業老課教師、學校其他人員也都參與到思想育人的環節中,但各個部門還是各自為政,缺少分工合作,沒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形成協同育人的機制,致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網絡育人方面薄弱
大學生思想活躍,很多信息是從網上獲得的,也很容易在網上找到知音,形成思想共鳴。然而現在網上的信息良莠混雜,東西方各種思潮交匯,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易波動,目前網絡上還缺少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象生動的、與時俱進的網絡思政品牌,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網絡陣地缺失。
(四)科學性不夠
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還存在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問題,沒有做到遵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從大學生教育規律,使思政教育既入腦又入心。大學生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不同、經濟狀況不同等等導致其人生觀、價值觀也不盡相同,大學里的思政教育還主要是針對群體的教育,還缺少對不同學生的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
三、改進方案
(一)理論教育與實踐相融合
要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水平。思政課教師用風趣的語言把枯燥的理論轉化成學生愛聽、想聽的課堂。改純灌輸式教學為講授與答疑相結合,讓學生提問一些問題,幫學生解答。要建設一批思想政治課示范課程、品牌課程,以點帶面提高總體思政課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思政課活起來,增強立德育人的實效性。俗話說知易行難,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基礎上,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水平,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此要加強大思政體系育人基地建設。
(二)外部灌輸與自我修養緊密結合,使立德樹人入腦入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外部輸入的理論、思想、道德規范只有經過受教育者理解、認同、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大思政理論與實踐中來,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三)思想道德教育與知識結構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育德與育人相統一
以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為統領,把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把全方位育人落到實處,使思想政治教育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落實立德樹人機制,建立獎懲制度,調動全體教師參與大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研,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方法,把思政教育與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精心規劃設計,整體謀劃,制定相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使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
(四)思想道德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以校園文化促思想政治工作
加強學生社團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育良好育人環境和氛圍,有利于完善大思政體系內涵,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弘揚正能量,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以文化論壇、學生自編自演舞臺劇、知識競賽、傳統藝術進校園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正能量的注入與熏陶,可以使校園內有思想、有品位的活動變得有意思、有感染力、凝聚力。
把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制度育人、環境育人放到與課堂育人同樣重要的地位,重視隱性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成永軍.探索有效模式 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19(05).
[2] 邱國良.基于矩陣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19(05).
[3] 石勇.構建四個機制做好高校學生思政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