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偉大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邏輯主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幸福的根本價值追求以及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幸福的思想包含了思想價值與現實價值,并從中提出了相關的實現路徑。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發展的新篇章,為我國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思想提供了價值與行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思想;人民幸福;價值取向;現實內涵
一、人民幸福的思想價值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從“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方面對其進行了總結與概括。從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八大明確”還是“十四大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體現著人民幸福的觀點,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社會文化領域還是生態領域,都圍繞著人民幸福的中心。習近平曾說:“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笨梢哉f人民幸福的思想在本質上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一)人民幸福的思想內容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社會主要矛盾理論,以及“中國夢”、“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相關理論,均體現著為人民謀幸福的思想內容。具體來講,新發展理念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歸根到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實現人民更加幸福、更有質量的發展理念。社會主義矛盾理論的提出,更是深刻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夢”具體表現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即實現“人民幸福”之夢?!拔逦灰惑w”與“四個全面”理論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民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以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明確將人民幸福放在戰略位置,“四個全面”每一面都關乎人民幸福的福祉。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明確指出: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將人民的幸福最為發展的歸宿與最終目標??傊P于人民幸福的思想深刻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強調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和諧統一。強調社會性,集體性,為他性,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其他一切倫理學在幸福范疇上的本質區別。
(二)人民幸福的實踐要求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為評價國家一切工作提供了評判的價值標準。2013年,習近平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痹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指出,帶領全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黨始終奮斗不渝的目標。因此,在實踐工作中,要牢牢以人民幸福為判斷的基本標準,著眼于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踏實辦事,提升人民幸福感。
二、人民幸福的現實價值
實現人民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議題,而實現人類的解放最基本的就是要擺脫支配與奴役的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消除剝削、消除壓迫,實現人民 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馬克思幸福觀的核心主要表現在通過人的勞動實現人的自由生存與發展。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堅持馬克思的幸福觀,以人民為主體,實現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人民幸福是全面的也是有重點的。
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的時代。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與進步,解決了大部分人民的溫飽問題,在總體范圍上實現了小康社會,并且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廣泛,不僅對經濟、物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民主與法制、生態發展以及文化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廣泛。因此,以人民幸福為根本價值追求,就要著力解決好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面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全面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制、生態以及文化需求方面的要求,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在著眼全面發展過程之中要有重點、有選擇發展民生,增進民生福祉,牢牢把握習近平“八個更”重要講話內容,重點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深化脫貧助貧工作,使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得到更多幸福感,實現人民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全面富裕。
(二)人民幸福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馬克思曾提出經濟是基礎,精神是上層建筑。我國人民的幸福也如此,物質是基礎,精神是升華,只有兼顧物質與精神雙重保障的人民群眾才是幸福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人民幸福的論述便是建立在兼顧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層面。無論是習近平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兩步走,都強調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結合,不僅僅要實現經濟的富強,還要實現精神的繁榮。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此在我國經濟基礎得到保證之后,要以人民為導向,大力發展大眾文化事業,推動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發展,實現文化強國。
(三)人民幸福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
馬克思主義分析幸福的基本方法論便是在以社會物質為基礎,從社會關系中把握個人的幸福,離開社會的個人,是很難擁有幸福感的。人民幸福是我國所有人民群眾的幸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注重社會的和諧發展,注重“共享發展”,習近平關于人民幸福的思想也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幸福,習近平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從中可體會其人民幸福觀。習近平論述全面決勝小康思想時,也十分強調全面發展,總體的發展,個人的幸福離不開社會的保障。因此,在現實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全面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保障體系,法制體系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為全體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就業、醫療的發展機會,竭力實現全體人民平等發展。另一方面要反對個人主義、個人保護主義,提倡先富帶后富,把蛋糕既要做大又要分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人民幸福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套科學體系,其邏輯主線與主要內容時刻以人民幸福為中心,也為實現人民的幸福提供了科學指引、價值指南以及實現路徑。習近平關于人民幸福的思想包含了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路徑,具體體現在生態文明的建設;大力發展民生,增進福祉;法制的保障以及人民價值觀的指引。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習近平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的客觀保障與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民生主要關注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問題,習近平“八個更”思想講話深刻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關懷。法律的保障要求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與法律體系。最后,習近平關于人民幸福的思想離不開對人民幸福價值觀的指引,要讓人民認識到幸福不能等、不能靠,不會坐享其成。人民幸福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勞動與努力。習近平的人民幸福思想與我國的傳統美德息息相關,離不開傳統優良傳統,需要全體人民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理念。
總之,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習近平關于人民思想的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相輔相成,既涵蓋了社會民生范疇,也涵蓋了法律建設領域,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改敏.習近平民生思想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8(21):114-115.
[2] 江暢,潘從義.習近平幸福觀對中國古典幸福觀的弘揚與超越[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04):5-12.
[3] 王華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立場闡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7(02):5-10.
[4] 劉小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托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J].求知,2018(03):30-32.
[5] 袁久紅.人民幸福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追求[J].群眾,2018(05):21-23.
[6] 湛利華.習近平人民幸福觀論析[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2018(01):3-.
[7] 江暢.論習近平幸福觀[J].思想理論教育,2018(01):10-18.
[8] 楊衛芳.論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特征、內涵及當代價值[J].學理2017(09):1-2.
[9] 盧雪,趙偉力.從“中國夢”和“四個全面”角度淺析習近平的人民幸福觀[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03):96-99.
[10] 竇孟朔,張瑞.論習近平的民生幸福觀[J].科學社會主義,2015(05):54-59.
作者簡介:張婉陶(1996- ),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