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王乙竹
【摘要】在世界頂級大學和先進學科中,研究生教育是其至關重要的構成因子,而在培養研究生創新型人才方面,應當依據對跨學科模式的研究這一模式來進行。A-C-T是發展音樂類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發展的新模式,本文將探討如何結合A-T-C模式培養音樂類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能力。
【關鍵詞】A-C-T模式;跨學科;交叉;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跨學科能力培養
(一)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無論是什么學科,其開展教學活動旨在豐富學習者的專業知識,增強認知水平,而不是以培養專家為最終目的,比如在西方古希臘的“七藝”(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教育,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我國古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中,也深刻體現了跨學科的教學思想。在古時便是如此,那么在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今,其對人才的需求不再以擅長某一專業為主導,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會與其他學科有著一定的聯系,音樂也是一樣,與很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當演唱者或演奏者拿到一首音樂作品時,思維不能只是停留在單一地演唱或演奏其表面的音符與節奏上,特別是對于當代的音樂碩士研究生來說,對作品要有更深層次地認識與理解就離不開對作品的創作背景、詞曲作家生平、歌詞內容、歌曲形式、語言要求等多方面地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詞曲作家的生平遭遇、性格命運、思想主張是影響音樂創作的最直接因素,如何更加貼近歷史貼近作者心境地表現音樂這就關系到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地理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內容。在和聲學中,和聲織體對音樂意境的描繪和音樂形象的刻畫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對音樂情緒和音樂風格的把握要從和聲學入手。音樂與多種學科不可分割,只有將多種學科的知識與音樂作品高度結合起來,演唱者或演奏者才能夠更加精確地表現出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內涵。
(二)培養路徑
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在教育理念上是對綜合與全面的發展與革新,如何提升研究生的跨學科能力其路徑有三條。
在跨學科課程與教學上。跨學科教學采用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創建跨學科學習社群,根據不同問題進行小組分類,設置多種課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問題相關領域學科的教師協同施教,注重對各類學科基礎知識和研究對象基礎資料的交融學習,并通過組織大量實踐活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無論是從課程與教學、合作項目方面還是在研究生指導上,跨學科研究生教育的這三種路徑,都是以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確立身份認同為核心,更有助于推進高水平跨學科研究的開展。
(三)跨學科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漸漸成為研究生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話題點,它是一種結合多方面學科知識,運用綜合思維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學科學習是一種知識生產的方式,也是對傳統學科的有益補充,它推動了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與互補,促進了不同學科知識的發展和知識體系重構。跨學科教育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寶貴的是思維方式的突破,通過對不同學科跨越彼此學科界限的學習,以發散性思維綜合掌握所學知識領域日趨增長的復雜性,解決單一學科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
二、A-C-T模式
目前社會知識的生產方式發生著極大的轉變,由傳統模式逐漸過渡到新興新模式,兩者模式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理論教育,灌輸學科專業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而后者則更加關注不同學科間的知識融合,有利于對復雜問題的解決處理,在高等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上,應當以嚴格依照這一方向發展,而A-C-T模式正是對這種新教學模式的積極響應。
(一)A-C-T模式的概念
A-C-T模式是一種基于跨學科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式。A代表art(藝術),研究群體以音樂類碩士研究生為主;C代表cross(交叉),將多種學科交叉學習融會貫通;T代表tutor(導師),要求各學科導師協同施教,這種將藝術、交叉、導師融為一體研究音樂類碩士研究生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模式被稱為“A-C-T培養模式”。它是培養音樂類研究生跨學科研究能力的特色教學改革,是與產業進步、社會發展、藝術前沿的銜接。該模式將音樂類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重點發展內容,有利于對國際藝術教育發展方向的深刻把握,這和把我國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與作為迎合當代藝術教學時代潮流發展的新模式。
(二)A-C-T模式的四個階段
就當前,在音樂類研究生培育方面存在較多不足,如注重專業能力忽視研究、重實踐而專業能力等問題,以當今現代音樂人員職業素質需求為導向,為培養出新型音樂人才,促進音樂教育和社會發展需求、行業發展等的充分融合,將其模式分為四個階段,即興趣引導、策劃準備、外聯實施及研究評價階段。
第一階段為興趣引導時期。通過導師對多種研究對象的分析與引導,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愛好,選擇相應的跨學科,明確其研究方向。該階段是作為激發研究興趣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從而能夠更加自主地研究跨學科內容,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階段為策劃準備時期。該階段應首先確立好研究時間與研究小組人員名單然后共同探討跨學科研討方向,再根據研究主題確立出具體的學習計劃,進行組內分工,用橫向與縱向思維大范圍整理好可能會用到的相關學科以及學科內的相關知識,并搜集大量資料。樹立研究實施方案后與跨學科導師取得聯系,共同研討進一步計劃,為下一階段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階段外聯實施為學習的核心部分,協同教學由多個領域的教師組合而成,具備互動性強、相互協作的特征。情景學習理論表示,學習應當結合實際社會文化背景,如此才能構建更具價值意義的知識體系,利用多方協作的形式來豐富知識儲備,提高技能水平,這是一個實現文化適應和獲得特定的時間共同體。該階段以學生的實踐為主要,老師應當對計劃實行的每一環節都予以關注,給學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并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發散創新思維。
第四階段為研究評價階段,通過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相聯系在一起,借助跨學科課程的開設來強化研究生對原學科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夠積極地構建和應用多方面知識,進一步全面深入研究音樂。
三、總結
音樂領域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備系統專業知識、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藝術造詣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現今,音樂學界已經相當重視音樂學的跨學科建設,將音樂置入了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在對音樂學研究與培養跨學科人才過程中,也要注意并非建立在削弱音樂學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要采取系統有效的方式樹立同等價值學科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金相莉.交叉融合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學跨學科研究[J].藝術教育,2014.
[2]張曉剛.跨學科研究:20世紀中國藝術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趙欣(1977—),河北秦皇島,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