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識字教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對學生以后的語文及其他各門學科的學習將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首先指出了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又提出了有效推進識字教學的方法,以期為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日后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將受其識字數量、質量和速度的影響。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教學活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教材以及各種輔助資源,采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認識、理解并學會運用漢字。當然這并不是識字教學的唯一和最終目的,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自主識字的能力,進而提高其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才是識字教學的終極目標。
一、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至1800個,其中會寫800至100個。”識字數量多以及漢字形體的復雜,加之小學生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教師教學方法和模式傳統和單一,使得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現階段,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仍以講授法為主,當然部分教師在教學時也會采用加減識字法、猜謎識字法、游戲識字法,但這些方法僅起輔助作用,使用頻率較低。單一的教學方法很難激起學生的識字興趣,降低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二)評價方式傳統
對于學生識字的評價,多數教師仍以聽寫和默寫為主要手段,雖然這兩種方式能夠檢驗學生對漢字的掌握情況,反映學生的識字水平,但這樣的方式過于注重識字的結果,忽視了識字的過程,不利于學生識字能力的提高。
(三)重數量輕質量
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多數教師會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機械地抄寫漢字以此達到識記的目的,過于重視識記漢字的數量,忽視了漢字中所蘊含的意義以及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四)教學內容無趣
學習漢字的讀音、書寫以及簡單理解字義是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每天接受著無趣甚至重復的教學內容,很難飽含熱情地去識字。
(五)重課堂教學輕課外拓展
多數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過于注重課堂教學,只關注學生是否記住了課堂所學漢字,很少會指導學生在課外識字或運用所學漢字。
二、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改進策略
(一)教學方法多樣化
由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可知六至八歲的孩子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思維還需借助具體事物。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應被教師納入到識字教學設計的考慮范疇,盡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有趣的教學方法成為學生識記漢字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提高其識字效率。
游戲識字法。“愛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根據學生的遺忘規(guī)律,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合作中、游戲中學習,可以時刻將漢字保鮮。”有了新鮮感,學生才更有興趣識字,為此,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教師在教學合體字時,可進行“找朋友游戲”。將合體字分為兩部分或三部分寫在卡片上,隨機發(fā)給學生,指定一名學生說:“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余學生手中卡片可以與其手中卡片組成漢字的,可站起來說:“你的朋友在這里。”手中卡片組成一個漢字的學生可走上講臺,高舉手中生字卡片并帶領全班學生認讀生字。這種教學方法寓教于樂,激發(fā)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口訣識字法。這種方法是根據漢字的外形特點,編寫易讀易記的口訣,學生記住了口訣也就記住了漢字。如“種”:“禾字加個中,種子種地中。”又如“泉”:“白字頭,水字底,泉水流進小溪里。”再如“果”:“田木緊相連,果實香又甜。”故事識字法。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既能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記憶漢字,還能激發(fā)孩子的識字愿望和興趣。如有的教師在教學“團”字時,先將里面的“才”字拿出來,告訴學生這是“人才”的“才”,能被稱為“人才”的人是有本事的人。然后給學生講小故事:有個人是帶兵打仗的人才,百戰(zhàn)百勝,敵人聽說對手是他就非常害怕,過了幾年他就當上了團長。學生聽了故事不僅記住了字形,還知道了這個字一般作何使用。
有了學習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夸美紐斯提出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兒童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出來”。但是學生的學習欲望如何激發(fā)呢?這就需要老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學習內容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的支撐下,變得生動有趣。識字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勝枚舉,遠不止本文所列舉的三種。當然對這三種方法大加贊賞也不意味著這三種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在教學中教師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使用,不可盲目。當然這更不意味著對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全盤否定,作為一種常規(guī)教學方法,其自有長處。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其他教學方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二)學習場所擴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由此可見,語文學習的舞臺十分廣闊,語文課堂不是也不能成為學生識字的唯一場所,生活中漢字隨處可見,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留意生活中的漢字并能自主識字的良好習慣,這將大大提高識字效率。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和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識字環(huán)境,拓寬識字場所。
1.家長將家中的各種物品,教師將教室中的各種物品全貼上漢字標簽,學生在平時接觸這些物品時,很自然地就認識了相應的漢字。
2.家長在帶孩子逛街或是旅游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認讀廣告語、宣傳語以及各種店鋪和景點的名稱,在語境中識字可降低識字難度。
3.教師讓班級學生輪流發(fā)作業(yè)本,由于這并不是學習任務,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毫無壓力甚至非常快樂地認識了一些漢字。
4.開展“每周一誦”和“每日一成語”活動。教師每周在黑板上寫一首古詩,每日在黑板上寫一個成語,讓學生在上課前的2到3分鐘朗讀,這樣學生既能積累古詩和成語,提高誦讀能力,同時還能鞏固舊字,認知新字。
5.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應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這樣一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其閱讀能力的同時還增加了識字量。
(三)教學評價多元化
目前識字教學的評價方式仍以考試為主,學生是否能得到積極的評價主要看考試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導致識字教學難逃重復抄寫、死記硬背以及追求高分的宿命。為擺脫這種宿命,培養(yǎng)出熱愛漢語言文字以及具有自主識字能力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盡量多元化。
首先,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僅停留在考試成績上,還要注重學生平時的表現,如上課是否積極思考、作業(yè)是否認真書寫等等,以此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其次,要重視激勵性評價。低年級的兒童手部肌肉尚未發(fā)育完全,多數學生書寫的漢字很難達到完美要求,因此教師在評價時不應過分注重漢字的美觀,應將口頭考評和書面考評相結合,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比如一名學生平時表現一般,某次在識字課上提出了一個不錯的識字方法,教師要抓住此契機大加贊揚,這樣的評價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再次,重視差異性評價。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習能力既具有普遍性,同時也具有個體差異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優(yōu)勢不盡相同,有的善于記憶字形,有的善于朗讀,有的善于書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優(yōu)勢,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最后,重視綜合性評價。會讀、會寫漢字只是識字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其也不能成為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準繩。在教學識字時,老師不僅要將學生認字的數量和書寫的質量納入評價的范疇,還要將學生的書寫習慣、誦讀習慣、自主識字能力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標準,力求評價方式多元化,這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那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呢?首先需要識字,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沒有識字量,不能理解漢字的字義,閱讀也就無從談起,據此可知識字的重要性。當然,僅僅讓學生認識幾千個漢字不是識字教學的唯一目標,它的目標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識字的數量、質量和識字的能力,還包括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及智力的開發(fā)。因此,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多元的評價方式才是教師的最優(yōu)選擇,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欲望,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