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版的《創新教學法報告》是英國開放大學自出版以來的第七份報告,總結了當年已經熱門或即將成為熱門的教學法。與其他歐美國家發布的關注技術方面的報告有所不同, 該報告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的教學形式,新的課程評價形式,更加關注的是實際操作的教學法方面。該報告所講述的方法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創新教學法報告》; 中小學;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創新教學法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適用性特點
(一)創新教學法的時效性
我國對于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指導,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音樂課程標準》,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嚴格按照2011年版的《音樂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指導方針進行實施。歷經兩版的改革,該課程標準是在我國當代音樂教育指導思想下、社會發展大環境下、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出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時代性。而創新教學法是英國開放大學基于每年或每個階段已經使用或者即將成為熱門的創新教學方法進行總結梳理發布出來。專注于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法報告》已經歷經了7個版本的歷程,于2019年發布了最新的一版,因此它的時代性是更加毋庸置疑的。教學法僅僅是課堂操作方法,放在不同的課程背景下,其操作是靈活可變的。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已經是與時俱進,教師不斷更新甚至優化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法作為2019年剛剛更新發布的教學方法,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是可以運用的,在實效性方面符合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對我國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更新有著借鑒意義。
(二)創新教學法的貼合性
2019《創新教學法報告》中部分教學方法的理念符合我國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課標中對于課程性質要求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創新教學法報告》中部分教學法是貼合這一課程性質的。同樣在課程理念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而好奇心驅動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行動學習則幫助學生強調音樂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創造能力,同理心學習則是在平等的態度上理解不同文化。基于我國中小學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的指導思想,創新教學法是十分符合該指導思想的,并且有助于這一思想的實現,因此具有貼合性的特點。
二、創新教學法在中小學音樂課堂運用的可行性
本年度的《創新教學法報告》與以往一樣,提出了10項重要的教學法,分別是玩耍式學習(Playful Learning)、與機器人一起學習(Learning with Robots)、去殖民化的學習(Decolonising Learning)、基于無人機的學習)Drone-based Learning)、好奇心驅動的學習(Learning through Wonder)、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虛擬工作室教學法(Virtual Studios)、基于地點的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思維可視化(Making thinking Visible)和培養同理心(Roots of Empathy)。由于以上的10種教學法,其誕生包含著很深的歐美文化背景,并且教學法的提出是基于廣泛的學科背景下。有些在操作、性質等方面是不適合音樂課堂的,因此在這里只對部分適用于音樂課堂的教學法作集中了解。
(一)玩耍式學習
玩耍式學習是將玩與學相結合,在玩中學習。“玩”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玩耍。這里所說的玩更多的指游戲,玩耍式學習多以不同的游戲過程來培養孩子的多重視角,以此讓孩子通過不同的角色或角度來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理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回歸到音樂課堂上,就是指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和了解音樂元素、音樂情感以及音樂創造等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
(二)去殖民化學習
“殖民化”在歷史學的概念上是指一個地區被不屬于該地區的人占領,當地人服從其提出的所有條件。但是在教育領域殖民化不同于歷史學中的概念,該教學法主張教育目標要適合本土化發展,不能用單一的教學涵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音樂是一定時期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所以在音樂教學中不同的音樂種類不應該有好壞之分,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也不應該有優劣之分。包容性是去殖民化學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著重要強調的。
(三)好奇心驅動學習
好奇心往往是學習的動力,在一個人面對完全未知的事物時。孩子在好奇心的方面體現往往比成人更明顯。教師通過親身探索或者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獲得知識體驗,從而激發興趣進行音樂體驗和感受。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能在音樂課堂中培養新的觀察方式和理解形式。
(四)行動學習
行動學習是指“做中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實踐性。區別于單一的知識灌輸模式,讓學生從親身參與中獲得對音樂知識的理解、音樂要素的感受。音樂不僅僅是一門聽覺得藝術,音樂要素、形態的抽象性決定了音樂必須親自感受才能獲得情感體驗,這一點使行動學習符合音樂課堂的特殊性。
(五)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基于瑪麗·戈登在加拿大發起的“同理心之根”項目。主要目的是培養德育,把“人”看做是重要的。雖然是在德育方面發揮主要作用,但是音樂課也是促進德育的部分,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個人的品德,增加道德品質,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
三、結語
《創新教學法報告》中多提到的所有教學法,雖然其提出背景和實驗背景都是在歐美社會環境以及體制之下。但是作為時下最熱門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其中的部分方法與中國當前音樂教育指導理念相結合,進行本土化的模式轉向。這一本土化的轉向要基于我國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正在采用并且實施的教學方法,而我國目前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也大多數來源于外國的教學法,因此有了成功的例子。可以參照這些來進行創新教學法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本土化適應。毋庸置疑,這一實驗將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都有著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斌,王向旭,魏順平.創新教學法多元化的三重視域——英國開放大學2019年《創新教學法報告》述評[J].中國遠程教育,2019(4).
[2]呂東東.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國開放大學的創新教學實踐——基于歷年《創新教學法報告》分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4).
作者簡介:李煒(1995—),女,漢族,山西運城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音樂學專業,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