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杰 黃之靜 羅歡 梅琳 周志剛
【摘要】來華留學生是將中國與世界聯系在一起的最直接的紐帶,也是了解中國最真實的體驗者。如何贏得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是我國高校留學生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激增的來華留學生使我國高校管理方和輔導員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文化沖突是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都會遇到的一個難題。如何幫助來華留學生克服文化沖突、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成了我國招收留學生的高校無法回避且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跨文化;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一、來華留學生的現狀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日益增長的國際地位,使中國也成為海外學子留學所向往的國度。教育部發布的來華留學生數據: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按國別統計,排在前15名的國家分別是韓國、泰國、巴基斯坦、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老撾、日本、哈沙克斯坦、越南、孟加拉、法國、蒙古和馬來西亞。目前,我國留學生人數排在全世界留學生目的國的前列,從學生人數上看可謂是留學大國,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離成為真正的留學“強國”還需要在很多方面進行提升。
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國文化的親身經歷者,對中國文化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并且留學生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具有把中國文化帶向世界的橋梁作用。然而在跨文化交流的時候,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留學生往往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給他們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有的學生會抱怨說我們并不被當地人們所接納,更有甚者因此沉淪。所以,針對在華留學生所經歷的文化沖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以減少甚至消除文化沖突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文化沖突的定義
霍夫斯泰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每一種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目標,并且通常認為自己的文化優于其它文化。當不同的文化在傳播、互相接觸的時候,彼此間則產生了競爭、對抗的情況。人們常常帶著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形成的感受與習慣等進行交往,這必然會產生文化的沖突和摩擦。所以,文化的沖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所決定的,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現象。
三、來華留學生遭遇文化沖突的原因
事物的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一切事物發展的自身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黑格爾說過:“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這里的相互作用即包括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外部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內因和外因同時發揮作用”。來華留學生在留學期間所經歷文化沖突的種種現象,究其原因,主要也是來自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
(一)來華留學生經歷“文化沖突”的內因
1.生活適應性問題
留學生來到中國,在新的環境中面臨到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日常交往的巨大改變,使其心理上與剛到中國時的新鮮感和想象中的留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落差。中國有句老話:“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時難,”更何況是離開家鄉去到萬里之外的陌生國度。初到中國,沒有朋友,語言不通,沒法和當地人交往,是“人生”;氣候不適應,飲食不習慣,擁擠的生活環境受不了,是“地不熟”。于是,“水土不服”的各種癥狀都出來了。 當他們在面臨生活、交友、學習、思鄉等多重問題的時候,很容易使自己進入一種消極的狀態,并且會產生負面后果,像焦慮、脆弱、抑郁、多疑、易怒、脆弱、孤獨感、無助感和思鄉感等。如果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可能會引起像喪失食欲、長期睡眠紊亂等癥狀,這樣對留學生日常生活和學業會有很大的影響。
2.留學生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足
文化沖突往往是雙向的,雖然不像留學生整個身處在異鄉環境之中,留學生管理人員(以下簡稱留管人員)在與留學生日常交往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由于留學生缺乏對東道國當地文化的了解,而且語言不通,很難及時得到自己需要的各種信息,往往需要留管人員對其留學生活進行指引與幫助,但是留管人員總是不能及時地讓留學生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就往往增加了雙方之間的誤會與偏見。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留管人員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難以滿足達到跨文化管理的要求,有些管理人員是從其他行政崗位轉調過來,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和外事管理經驗。在日常工作中會出現無意間忽視留學生風俗習慣或禁忌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的行政部門和留學生管理部門存在服務意識薄弱的情況。留學生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較高,而圖書館、后勤、資產處等學校其他部門的管理人員外語水平有限,基層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不高。
(二)來華留學生經歷“文化沖突”的外因
1.價值觀方面
中華文化是以人倫關系為基本,講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追求群體利益優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信、忠、孝、廉、恥”等價值觀都是如此,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要求。
這與西方文化崇尚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大不相同,直到今天,“個人主義”價值觀在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西方價值觀中個體把自己作為群體的一員,站在群體角度上進行思考。因此,人們通常認為,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而人是具有理智和情感的獨立個體,認為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內在因素的創造物,他對自己的命運負責?!皞€人主義”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獨立意識、責任感、自我實現、自我提升等?!皞€人主義”的本質是將個人的價值和目標放在群體價值及目標之上?!皞€人主義”價值觀通常不輕易與他人分享自己面臨的問題和處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個人空間以及精神上的“獨立”與隱私權。
2.語言方面
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問題是由于語言能力不夠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帶來的沖突狀況。對于剛接觸到新環境的留學生,面對漢語的特殊性,不僅要懂得漢字的音、形、義,更要了解漢字的文化意蘊,在不同情境下,漢字的意思可謂大相徑庭,對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造成了更大的困難。
不少學生表示,他們更愿意學習漢語怎么說,而不愿意學習漢字的書寫。因為他們認為,語言只要可以用來溝通就可以了,書寫是次要的;再加上課堂上學習的漢語與平時日常交際中所使用的漢語有一定的差距,導致學習漢語課的積極性不高,久而久之,不僅會脫離課堂教學,更會對掌握漢語這門語言造成極大的障礙。
3.社會環境方面
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對中國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感,也很渴望和中國人交朋友,希望能夠融入中國社會,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部分留學生往往與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之間的交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這也并不是雙方的本意。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感受到東道國的歧視與疏遠,也就是被東道國現有的社會環境所拒絕,會導致留學生退縮到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不愿意主動與外界進行交往。
四、克服文化沖突的策略
作為中國文化的親歷者,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態度與評價會極大地影響中國在他們國家的形象。因此,針對來華留學生所遭受到的文化沖突,采取積極且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減少文化沖突對他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生活以及順利地完成學學業,以一種感激之情而不是以一種充滿著抱怨的心態回到自己的家鄉,有積極的現實作用。
(一)學習留學強國先進經驗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會有專門針對克服留學生文化沖突的方法、減輕留學生在過渡期的壓力,但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大學會給留學生提供詳細的生活指南手冊,幫助留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比如,介紹東道國的文化、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本國或當地人十分注重的一些行為規范、如何在銀行開戶等。不僅如此,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留學生可以自己聯系校外的住宿,也可以住到當地人家中,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留學生提高語言水平,更能促進其體會到東道國真正的人情與風俗。我國高校對于留學生的管理,也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等國的做法來幫助其減輕過渡期的壓力。
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人際交往的特點往往是熱情、有好、好客,這樣導致留學生在中國受到冷遇時,會覺得中國人對其存在歧視與偏見。原因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人際交往認識不夠深入。實際上,中國人的人際交往講究“一回生、兩回熟、三回成朋友”。中國人交往的時候,第一次見面對于沒有立刻投緣的人可能會有距離感,但是在相處一段時間成了朋友之后,不論是對西方發達國家還是中亞、東南亞、非洲國家的留學生都回誠心相待、照顧有加,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歧視與偏見。
(二)加強語言培訓
語言上的障礙是困擾留學生在學習和適應的一個難題。從漢語水平看,有效樣本中漢語很不好,不好及一般的人數占總數比例的80.9% 。語言問題不僅會阻礙留學生的人際交往,而且影響留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一些高校規定,留學生在攻讀學位課程時,需要通過語言水平測試。針對留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語言障礙,我國各高校都注重對留學生語言進行強化和輔導。有的學校組織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建立一對一的語言交換學習,有的還對留學生感興趣的方面提供專門的輔導。由于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語言培養主要是在高校中開展,因此,可以拓寬留學生語言學習的渠道,在入學前和在校期間進入社會中的語言培訓機構,從而減輕高校對留學生語言培養的壓力。
(三)加強對從事留學生服務和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
由于從事留學生服務和管理的人員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與知識結構以及有效交際的技能,往往造成在與留學生交往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偏見。因此,高校應加強對留學生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訓,使其將跨文化作為自己工作中的核心理念與主要原則。留學生管理人員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以互相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留管工作中所遇到的文化差異,這樣才能減少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從而引導留學生正確地應對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中、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沖突,幫助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順利地適應新的環境。
(四)國家政策支持
我國政府一直將培養來華留學生作為提示國家國際地位的一個方面,尤其是21世紀以來,來華留學生規模快速增長,各高校在抓住這個契機的同時,不論是在招生、教學、管理還是在實習、就業等方面都需要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留學生在華就業、勤工助學、校外住宿等方面都需要政策的出臺與完善。
五、結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學生逐步的適應并不表明他們已經真正適應了新的環境,只是在某些方面的適應,如飲食、交通出行、購物等,不再需要這方面的幫助,但是在其它方面,像人際交往方式的不同、價值觀沖突、法律方面的差異、遭受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等。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需要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起某種關聯機制,而不是把不同的文化隔離,互不侵犯。來華留學生的管理要想做到不同文化能夠和諧交融,就必須在充分了解留學生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與國際相接軌的管理機制,才能促進中外學生的接觸與理解,保證不同的文明能自由相處。
參考文獻:
[1]周敏.中西文化差異視覺下英語課堂不確定規避現象分析[J].文教資料,2014(17):163.
[2]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88-89.
[3]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朱國輝.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洪子杰(1991-),男,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國際教育;周志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教育。
基金項目:本課題獲江西省教育廳教改課題資助及江西中醫藥大學校級課題資助。江西省教育廳教改課題名稱“基于微信平臺聯合PBL和TBL教學法在留學生《內科學》教學中探索和實踐”(項目編號:JXJG-18-12-20);江西中醫藥大學校級課題“快速印射在醫學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jzzdxk012)。
*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