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期,鋼琴藝術傳入我國,自此鋼琴音樂開始迅速發展。1950~1965年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而且先后涌現出大量優秀且對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具有推動作用的鋼琴作曲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丁善德、江定仙等。中國風鋼琴音樂創作從1980年起,逐漸擺脫傳統對民族音樂進行模擬與改變的固有創作模式,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中融入其獨特個性,將更大空間提供給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作為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繼承者,有責任在前人音樂創作基礎上不斷學習與改進,以創作出更多具有新穎、創新性的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從而使我國民族鋼琴音樂得到弘揚與發展。本研究主要分析與探討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技法,以期為創作中國風鋼琴音樂提供參考。
【關鍵詞】鋼琴;中國風格;音樂創作;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藝術的迅猛發展,作曲家逐漸創作出以本民族音樂語言為母語的音樂作品,同時創作出中國民族風格極為豐富的鋼琴音樂。具有中國風特征的鋼琴音樂并非一蹴而就,鋼琴音樂創作先后經歷了模仿學習、消化吸收以及融匯創新等階段,且階段不同,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表現形式也存在很大差異性。本研究主要分析與探討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技法,以期為創作中國風鋼琴音樂提供參考。
一、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背景
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音樂創作風格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音樂家王光祈在其所創作的《歐洲音樂進化論·自序》中首次提出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問題,并表示“國樂”通常具備三個條件:即,民族美德的發揮、代表民族特性以及表達民族情感。以上三個條件說明在音樂創作中文化有著最高的地位,所有音樂均為文化衍生物,而且音樂對于文化的傳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文化認同方面有學者認為,文化認同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或者群體在身份層面的認同感,是個人受其所在地區文化的影響,從而對其文化或者所屬群體所產生的一種認同感,該認同感通常不會受到社會區域局限性的制約,而象征是文化發揚的基礎,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文字與語言,同時也包含肢體動作、圖像以及行為解讀等其他表現方式。也就是說,文化體系是通過浩瀚的象征體系在人類思維中根深植入,且人們在象征符號體系中解讀在其眼前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現象。中國風格是以肢體動作、圖像以及行為解讀等象征為基礎,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包含界定文化的符號。比方說,民族樂器、民間音調以及民俗風格等對應民間文化的精神或物質體現,可通過象征符號闡釋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
二、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歷程
(一)1949年前的鋼琴音樂創作
早在清朝末期,鋼琴藝術傳入我國,自此鋼琴音樂開始迅速發展。然而,中國早期鋼琴音樂作品主要都是教授鋼琴的很多教堂人員所創作出來。因為中國當時有著極為有限的印刷技術,大部分創作的民族鋼琴作品都是通過人工抄寫才能得以傳授,所以保存的難度比較大,僅有少量被印刷出來的鋼琴作品保留下來。所以,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初期,大多數中國風格鋼琴作品都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現階段有資料可查的鋼琴作品主要包括《小朋友進行曲》、趙元任創作的《和平進行曲》以及李榮壽的《鋸大缸》等。從所保留下來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作品可見,早期鋼琴作品的主要特點在于構思精煉簡單、結構短小精悍以及曲調蓬勃有朝氣。盡管當時的鋼琴音樂作品比較少,且鋼琴曲調風格也較為單調,但該階段的鋼琴作品將彌足寶貴的創作經驗提供給后世的鋼琴創作,在中國鋼琴藝術創作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
俄羅斯著名鋼琴作曲家、演奏家齊爾品于1934年來到中國,在中國上海創辦《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比賽,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是當時在上海學習音樂的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此為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一首鋼琴音樂作品。此外,在此次大賽中獲獎的還包括俞便民所創作的《C小調變奏曲》和江定仙所創作的《搖籃曲》等鋼琴音樂作品。《中國風格鋼琴曲》創作賽事中,展現出中國鋼琴創作者所特有的藝術創造力與極具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創作與發展。
(二)1950~1965年的鋼琴音樂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作品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創作靈感與多元化創作環境,該時期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作品不管是在質量或者數量方面,均勝過1949年之前的鋼琴音樂創作,該時期的創作鋼琴音樂、研究鋼琴演奏技巧的作曲家與音樂家逐漸增多。1950~1965年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而且先后涌現出大量優秀且對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具有推動作用的鋼琴作曲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丁善德、江定仙等。在該鋼琴音樂創作時期,丁善德是對我國鋼琴音樂發展具有很大推動作用的關鍵人物,先后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作品。比方說,1950年,丁善德所創作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鋼琴作品《第一新疆舞曲》,該作品靈感是以戴愛蓮的《馬車夫之歌》為來源,鋼琴作品有著非常獨特的調式色彩,在巧妙應用不和諧音域變化音等方面也展現出《第一新疆舞曲》濃郁的民族音樂色彩。除此之外,江定仙所創作的《十送紅軍主題變奏曲》,同樣是該時期的典型鋼琴作品,《十送紅軍主題變奏曲》改編自江西民歌《十送紅軍》。在該鋼琴創作中,江定仙通過多元化鋼琴創作手法,依照樂段表現要求的差異性,二次創作《十送紅軍》,使該主題鋼琴音樂創作曲目風格煥然一新。
(三)1966~1979年的鋼琴音樂創作
1950~1965年的鋼琴音樂創作得到極大的繁榮與發展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創作水準,1966~1979年的鋼琴音樂創作主要表現為創新性,且在發展和創新過程中逐漸提升了鋼琴音樂演奏水平與創作水準。比方說,音樂創作者段承宗在不斷吸收前任音樂創作基礎上所創作的《黃河》是一首鋼琴協奏曲,該作品展現出鋼琴音樂民族特色的較高水準,而且《黃河》對主題核心全面貫穿的表現手法加以靈活應用,極具創新價值,同時在創作鋼琴作品過程中融入了民間號子音調形式,將船工在和風浪抗衡的激情場面淋淋盡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另一位音樂人劉福安依照福建舞蹈《采茶燈》改編出《采茶撲蝶》,這同樣是鋼琴音樂創作的創新性嘗試,劉福安通過鋼琴對民族樂器進行模擬,表現出一種優美、歡快的鋼琴曲調,具有別具一格的鋼琴演奏效果。
(四)1980年后的鋼琴音樂創作
中國風鋼琴音樂創作從1980年起逐漸擺脫傳統對民族音樂進行模擬與改變的固有創作模式,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中融入獨特個性,將更大空間提供給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所以該階段的鋼琴音樂不管是在主題形式或者體裁風格等方面都明顯不同于以往任何階段,也慢慢融入不同民族與地區的鋼琴音樂風格,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2002年榮獲全球鋼琴作曲最高獎“金鐘獎”的《情景》,其創作者是中國作曲家王建中,王建中基于中國民族風格音調,將現代鋼琴作曲技法融入進去,從而創作出《情景》;該優秀作品獲得金鐘獎,足以證明吸收全球各地優秀作品的鋼琴文化對發展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國音樂作品評比中獲得第一名的《多耶》,是一首鋼琴獨奏作品,同樣是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的杰出代表,其創作者陳怡依照侗族歌舞特點創作出該鋼琴音樂作品,因其多彩活躍的音樂風格與質樸音樂特色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總結
20世紀以來,中國出現大量優秀鋼琴創作者,這些鋼琴家將西方鋼琴作曲技巧和中國風格音樂融會貫通,創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對發展我國鋼琴創作做出很大貢獻。到目前為止,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只有百余年的創作歷史,中國鋼琴作曲家積極學習、探索與創作,不斷完善,逐漸形成獨特且極為鮮明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作品,作曲家以鋼琴的方式將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與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魅力展現給世界友人。我們作為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繼承者,有責任在前人音樂創作基礎上不斷學習與改進,以創作出更多具有新穎、創新性的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從而使我國民族鋼琴音樂得到弘揚與發展,最終將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傳播至全球各個角落,實現中國音樂的偉大復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閆璇璇,李虻.淺析中國風格鋼琴曲對民族彈撥樂器技法的模仿[J].北方音樂,2017,37(37):45.
[2]竇青.論中國風格鋼琴練習曲創作的體系性構建[J].音樂研究,2017(6):89.
[3]佚名.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水”題材作品之探究——以《夕陽簫鼓》、《平湖秋月》為例[J].音樂創作,2018,327(11):85-87.
[4]金茗.從民族性到“中國性”:權吉浩鋼琴音樂創作研究的一種路徑[J].樂府新聲,2017(4):123-128.
[5]梁筱妹.論高校中國風格鋼琴音樂教學的興趣引導實踐[J].戲劇之家,2017(8):223.
[6]鐘祎清.我國鋼琴改編曲及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解讀[J].音樂創作,2017(6):96-97.
作者簡介:石悅(1983-),女,內蒙古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鋼琴。